梅建斌:大三线,我的青春足迹(二)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车子开到小池长江岸边。然后再在那里上小轮船到黄石市转乘专列火车一路西行。我们乘坐的专列并非普通客运列车,而是整列的货运车箱!这就意味着车上不仅没坐位, 而且车厢仅徒有四壁 ,更别谈水电什么的了。我们全连百余人同座一个车厢。因为条件的限制,白天黑夜的界限有点模糊。估摸着时间打开铺盖睡觉,再估摸着时间卷起铺盖垫坐。好在晚上我们余连长可能是事先根椐上级指示备了两把手电筒(并另备了干电池)分放车厢两头用于照明。白天将车门拉开约五寸左右的小缝用于透光,才不至于让我们陷入混沌之中。朋友,除上过三线者有此专列体验,你们如何也想象不到坐上这样的专列从鄂东穿越几千里到鄂西感受吧?
我们这趟专列可能是拉我们黄梅民兵团的全体成员,列车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庞然大物。但运行起来,一路上又象是铁道上的小弟弟,因为让路于其他许多列车,因此总是走走停停。让我感觉车子停的时间比走的时间多。因为闷罐子不通风,人员又多。车厢的沉闷,光线的黑暗,让人觉得路途分外遥远。尽管如此,我们这些平常吃惯了苦的人,坐在车里并不觉得怎么苦闷,更无生怨骂娘的现象,一路上是互相聊天,也算是欢声笑语、开心而过。经三日三夜的“行军”方到达目的地。
当时列车到达时还是拂晓,借着路灯看见路边一个蓝底白字的小站牌:将军河。此时我们被指挥全部下车,一下车即发现一种非常意外又非常可喜的奇特场面:在铁路边,在一串超亮大灯泡的照映下,沿路都是解放军守在长长的一排热气腾腾的大盆大盆的饭菜旁,在等着我们吃饭哩!一下车就享受这种礼遇,实在是让我们既惊喜又意外。三天三夜的疲劳在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早已烟消云散。随之而来的只有兴奋和感动。这顿又实在又及时又可口的热饭菜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吃得最有味道、也是最暖心的一餐饭!
我们全连被安排在一个叫荞麦沟的山冲里居住。这个地方是当时的郧阳地区(现称十堰市)郧县的胡家营,据说往前上十里路就属陕西省。我们的住房是铁道兵曾住过的营房。说是营房,其实就是工棚,是用角铁支架支撑起的简易平房,房顶盖的铁皮瓦,再在上面盖一层茅草防热。房内有现成的、用小树条钉成的排排“床铺”。虽然看着这些实在简陋,但须知来之不易。因为这些设备是首批开进这荒山野岭的铁道兵官兵,风餐露宿在此搭建起来的,我们一来就坐享其成,感到还是知足的!
我们全连一起就住在这条山冲之中,周边未见民居,因而环境静美。驻地三面环山,一面向着的是襄渝铁路上的铁路大桥,桥下是串通鄂陕两省的简便的泥土公路,而路的稍下方就是长流不息的汉江。这开阔的一面真是风景独好。
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民工上阵的笫三个年头了。据说前两批,特别是第一批的老乡们很吃苦,与铁道兵一道开山修便道、放炮打隧洞。而我们到达工地时,所在的工段主体工程巳初步完工,隧道桥梁等处都已铺轨。而我们的任务主要是加工和运石碴。铁道兵主要是修护坡和整理铁轨石碴等。拿现在来说加工石碴简单得很,用上碎石机即0K了。但那时整个铁道工地并无一辆碎石机,全靠人力用手工加工石碴。我们先将大石块锤成小石块,再用小手锤锤成合格的铁道石碴。兴修这么长的铁路用碴量之大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这批民工在这一年中都是与石头为伍。这事看起来不怎么起眼,但干起来并不轻松。大石块先要挥动大膀锤砸成小块,然后又坐着锤成碴子。常年这样周而复始地干,不仅仅是累,且很枯燥乏味,甚至有时还有小沙粒喷向眼里。特别是盛夏时,我们坐在滚热石块上,屁股都被烫得火辣辣的,甚至还烫脱一层皮。尽管如此,由于我们都年轻,无论上下班,我们都是有说有笑,开心干活,开心地生活着。
相关链接:
梅建斌:大三线,我的青春足迹(一)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梅建斌,原名:梅健兵,曾用名梅健斌。原黄梅县政协委员、县工商联(总商会)原常委。文学爱好者,曾有拙文发于省市、国家级报刊、湖北广播电台等媒体,以及现代有关网络平台等。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