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黄梅】千年古塔焕新彩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当10月16日傍晚,在中国政府网看到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才知道黄梅县城最知名的地理建筑标志——宋代高塔寺塔,在它一千零二岁的时候,获得了它应有的殊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焕发出光彩夺目的光芒。成为了在我县继五祖寺、四祖寺塔两个国保单位后,第三个国保单位了。

高塔寺塔,是建在四祖道信大师卓锡小住的故址上。通高33.4米,在宋代是建在高塔寺内的,人们叫它高塔寺塔,也叫它百尺塔、春笋塔、文峰塔、古塔。现在人习惯称——古塔。是唐守忠五兄弟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捐资,天台僧仁禀主持建造,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建成,至今刚好一千零二年。塔1956年被公布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寺早已毁掉,塔依然保存至今。

塔是由北宋早期小青砖叠砌而成,是全砖造密檐楼阁式仿木构砖塔。塔身八面十三级,刻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皇帝万岁”等字。过去为春笋状,现在的塔顶上架黄铜宝珠塔刹,远看犹如龙泉剑护佑着一方平安。

高塔寺塔(古塔),是县城最显著的地理建筑标志,很多人一提起黄梅县城,或者黄梅县,脑海里会一下弹出来这个千年古塔。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是1983年夏季。那时候,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就在古塔旁。从环城路进城,路过古塔的时候,我总好奇,这个和春笋样的塔牢靠么?那砖头又是么样堆上去的?后来查阅资料,那整个建筑没有用任何木头,都是能工巧匠用青砖堆砌而成,所以大家都叫它乱石塔。再次见到古塔的时候,是1986年,当时塔在修缮,周边都用青砖围了起来,高高的围墙。2000年我搬到城关后,古塔周边的好多建筑都拆除了,连剧院都搬迁了。古塔成为了老年人乘凉、夸白的好地方,家长里短的,他们在旁边的石凳上一坐就是半天。每天早上也有许多人来此打太极拳,拉二胡,唱黄梅戏,好不热闹。还有很多黄梅戏爱好者,天天都在塔的周围演唱黄梅戏。

古塔有传说故事,这个塔是没有地宫的,第一层有一口2尺见方的小水池,在许多70多岁老人的记忆里,古塔的这口池,是锁蛟龙的,据说这口池是连接护城河,通到雷池的。在过去,池边是有两根粗铁链的,每年的端午节都要更换一次,不过是要举行仪式的。

古塔经过了几次大修,1986年曾在塔内发现层层塔身都藏有宝贝,如藏银函、舍利子、各个时代的上千枚铜钱。

古塔的建筑很有特色,块块塔砖都斜向塔心,行成巨大的倾斜向心力,这也就是古塔屹立千年不倒的原理。塔身底层宽大,南设龛门可进入塔室,龛门楣上嵌乾隆年间石刻匾额“古蹟重辉”。二层以上塔身全用楔形小青砖实砌,逐级上收。外壁用砖块施以横、竖、丁、卧、凹、凸等作法,起造十三层翼角飞升的塔檐、交手斗拱、转角立柱、菱角牙子、直棂格眼花窗等仿木构件,错落有致,外观华美。

千年古塔焕新彩,大美黄梅等君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黄梅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资源。信步走在千年古县——湖北黄梅的大地上,步步是景,处处是美,时不时耳边还飘来动听的黄梅戏经典唱腔“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作    者
曹锦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文旅微信平台总编、黄梅作协常务理事、黄梅摄协理事、《黄梅文艺》杂志副主编,供职于黄梅县文化和旅游局。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文字作品发表百万字,散见于《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湖北日报》《荆楚群文》《涛声》《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石周刊》等。摄影作品多次在省级比赛得奖。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