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了败仗怎么办,司马懿提出五种方法,但后人却只记住一种
哪五种方法,事情其实是这个样子滴。
个人认为,三国时期,诸葛亮最大的对手大约就是司马懿了,虽然演义中将诸葛亮说的很是高明,但我还是顽固的认为,司马懿要比诸葛亮高明的多,诸葛亮最终败在司马懿手里,实在是很不冤枉的,为什么这么说。
扯长了大约也太啰嗦,我们就拿最根本的用人做个比较。
诸葛亮怎么用人?
“事无巨细,亲自过问”,这就有点要命了,他前期是刘备的辅臣,这么做当然不过分,可刘备死后,他成了蜀汉实际上的一把手,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还坚持“事无巨细,亲自过问”,这无疑会扼杀人才的积极性,为嘛?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啊,一把手管得太细,就会让手下人无所适从,更何况事事过问,手下人办好的事儿你还要复查一遍甚至多遍,到底几个意思,不相信我,不信我干嘛用我,问题就这么来了。
即便是有本事的人也在他的这种领导方式下,感到没有发挥才华的空间,于是人才一个个就变成奴才了,反正大小事你都要过问,那我还费脑子干嘛,你说了算不就成了。
所以蜀汉后期人才缺乏,估计也跟他的这种领导方式有关。
而司马懿呢,讲个简单的故事吧。
司马懿当上大都督,统军以后,提拔了小将秦朗,给与他充分的信任,秦朗手下有个军官对秦朗处理的某件事不服,就反映到司马懿那里。
这件事如果遇到诸葛亮,那他一定会是核查核查再核查,生怕某些方面出现差错,但司马懿的反应却是勃然大怒,直接斥责那个军官说:“我能提拔秦朗,他的为人、能力怎么样,我心里清楚,你即便有意见,也应该找他当面提,直接越级上报什么意思,想挑拨我跟秦将军的关系吗,你就是个只会钻营的小人,留下你迟早会成为军中的祸害。”
教训完之后,直接命人把这位军官推出去砍了,事情传出去以后,秦朗自然非常感激,其他如秦朗一样的人更是从中看到了充分的尊重,信任,那工作起来,还有不卖力的,因为在司马懿账下,只要有本事就会获得提升,提升以后就能获得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而尊重和信任,正是人才最需要的,魏国有了这样的风气,人才还不趋之若鹜,层出不穷吗,有了人才,而且还能恰当地使用人才,魏国还不越来越强盛吗,你看看,小事如此,大事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呢,司马懿聪明的地方还不止这一点,他是统军打仗的大将军,而打仗吗,谁又能绝对保证百战百胜了,打了胜仗当然欢喜,那打了败仗呢。
司马懿就对败仗之后怎么办提出五种方案,即:
为将之道,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不能走则守,不能守则降,不能降则死。
分战、走、守、降、死五种,每一种他都视若平常,只会根据形势决定,而绝不会拘泥于某一成法,单从这一点看,司马懿这个人是相当灵活的。
后人呢,对这五种方法却只记住一种,哪一种:不成功,则成仁。
并以此来作为衡量道德善恶的标准。
这种认识究竟怎么样,我在这里不做评价,单说司马懿。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必然有他的道理,善于分析形势,聪明而又灵活,不拘泥常法,墨守成规,也许这才是司马懿的成功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