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男人的钱,她活该被骂吗?
她姐有些话想说。
决定写这篇文章的由头,是最近出现在文章评论区的一些留言。
其中,有来自男粉丝的。
也有来自女粉丝的。
尤其是七夕刚过,网上又掀起了一波关于送礼的讨论,她姐后台这样的言论更多。
无意批评,但是今天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她姐觉得这些言论的迷惑之处。
迷惑一,是有些男性竟认为女性已经有「特权」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言论,他们甚至拿出了「证据」——女性电商消费数据。
用他们的话说:女人明明已经是优势群体了,你们却还在天天说她是弱势群体。
迷惑二,是有些女性竟开始相信自己有了「性别优势」。
说得直白点,因为我是女性,所以我可以通过撒娇、示弱等方式去获得一些东西。
以偏概全,似乎是一大部分人惯性的思维方式。
浮于表层的现象,被他们直接定义为「真实」。
后台也经常有留言,问她姐天天为女生发声,敢不敢谈谈男生要花钱给女生买礼物,男生有多苦这个问题。
敢!我先说结论——
女性所拥有的的这一切,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特权,是假性的自由。
离谱的是,这种谎言正在向大众渗透。
戳破这些假象,看清那些虚幻,已是势在必行。
花得多就是地位高?醒醒吧!
首先,男性痛恨的厌恶的,这错觉的根源,很多是以利为本的资本家造成的假象。
他们一面在整个消费市场把女性捧成主体,另一面他们最爱搜刮的对象,也是女人。
搜刮的方式,有明有暗。
她姐之前科普过「粉红税」。
一句话高度概括粉红税:购买同样的产品,女性往往要比男性多花更多的钱。
举简单的例子。
同品牌洗发水,功效均是去油去屑,但男女款的价格却偏偏不一样;
同等价位服饰,男款总会比女款经穿一点。
正大光明提高价格,搞差质量,让女人投入更多钱在「买买买」上。
这是明。
更严重的收割在暗处,是漫长岁月中、不知不觉间,对广大女消费者的深度洗脑。
商家爱造词。
大大小小的购物节,是他们制造的。
那些小资、有品位、仪式感的新概念,也是他们提出的。
中国传统七夕节,现在它成为了中国的情人节,也是买买买的节日。
每到这种时候,商家们必会推出层出不穷的商品,100%瞄准了年轻女孩的钱包。
情人节,要浪漫至上。
在这一天,她们有理由做点什么,为自己的爱情和生活,增添一些仪式感。
日常洗脑,资本也未落下。
你一定在哪儿听过类似的话:
女孩这辈子一定要拥有一款xx;
钱不是省出来的,是花出来的;
女孩要爱自己,要舍得为自己花钱……
总之,在资本的叙事中,钱可以兑换一切世间的美好。
他们所贩卖的也并非是商品,而是爱、是温暖、是一种有腔调、有品位的高级生活方式。
长此以往,女人越来越享受消费。
于是她们「消费主力军」的地位,也愈加得到巩固。
但拥有高消费力是否代表着拥有了高地位?
这个问题,她姐要先打个问号。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就先看看女性的真实收入水平吧。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预测,男女间的巨大收入差距,可能要到200多年后才能完全消除。
根据国内某求职平台2020年的薪资分布数据,男女收入差距,一目了然。
数据来自BOOS直聘网
大家都在讨论女人的购买力有多强。
为何闭口不提相对男性,她们的收入水平低了多少?
带货一哥李佳琦,曾直播带货某知名大牌男士线护肤品,折扣低至5折。
要知道,在李佳琦的直播间,如果卖的是同等优惠力度的女士护肤品。
即便是上万件备货,那都是秒没。
但那次,直播间的女孩却整齐划一地刷屏:"他不配"。
最终,仅2000件男士护肤品的备货,都未售罄。
这次翻车,第二天便发酵成当时热搜上的一段「笑谈」。
有男网友哭诉:这便是最真实的「男到中年不如狗」。
有男网友戏称:这简直暴露了当代社会的真实家庭地位。
表面看,女性的地位好像真的提升了。
但细想,又觉得其中「有诈」。
拆穿这个圈套,她姐想借用戴锦华老师的一句话:我不相信女性可以通过买买买来提升社会地位。
因为,自由和权利绝不是用钱能买到的。
高消费力,不意味着地位高。
为了赚女人的钱,资本鸡贼地偷换了概念,试图让购买力与地位挂钩。
呼吁女性买买买,呼吁女性通过消费才能爱自己,通过他人送自己的礼物才能证明爱情。
这绝不是什么特权。
这是种假象,它只会让女性愈发沉浸在泡沫中。
高级猎人总是以猎物的形式出现。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成为任资本宰割资本的猎物。
更令人气不过的是,一边为女性设下陷阱的他们,在另一边的人才市场,却干着歧视女性的勾当。
两面三刀,早已见怪不怪。
搜刮钱的是他们,搞歧视老一套的依旧是他们。
她姐忍不住想问:这究竟算哪门子的女性地位提高?
虚伪的讨好
在我们所处的世界,性别优势的假象,不止体现在消费上。
前段时间,她姐在微博上刷到个热门话题#为何影视剧越来越讨好女性?#
在微博评论区,网友们发表了热烈的讨(吐)论(槽)。
确实,近几年「大女主剧」爆火。
她姐看了不少,写了不少,也骂过了不少。
先不提这些影视剧的质量,有多么参差不齐。
讽刺的是,单论蹭女性议题的热度,它们可是一个比一个「出彩」。
前段时间,出自某知名大导之手的女性群像剧,播出了。
不出意外,豆瓣评分5.0,翻车翻得相当彻底。
或许,导演以为他呈现的是新时代女性样貌,以及女性友谊的复杂珍贵。
但观众所看到的,终究不过是「中年男人视角」下的女人罢了。
披着女性题材的外衣,故事的内核却南辕北辙。
刻意兜售各种讨好女性的剧情、桥段、台词,令观众生厌。
用傲慢的态度,恰女性议题的饭。
这吃相,未免太难看。
作为观众之一,她姐真心吐槽累了。
但还是压不住,这类剧一部接一部地火热开播。
着实可悲!
站在2021年,我们环顾国内女性剧的市场环境,优秀作品屈指可数。
最拿得出手的作品,竟然还是十几二十年前的。
《好想好想谈恋爱》
反观当下,遍地横行的是一堆对女性极为不友好的观念和情节,一些浮于表层的讨好,和「挂羊头卖狗肉」的女性解读。
资本毫不走心地以为,自己迎合了女性的需求。
不清醒的人欢呼雀跃着:资本再牛,还不是得拍女人爱看的题材?
但,从大男主剧到大女主剧,更多的是市场需求改变了,传递的理念却依旧陈腐。
并非是我们所期待的——女性地位的提高、平权的飞跃进步。
这种尴尬,进一步延伸到了女性的日常生活中。
诸如前面提到的,恋爱中,男孩对女孩的「讨好」。
追女孩要肯为她花钱。
为她买一生只能定制一枚的戒指。
为她买最高端的奢侈品包袋。
男性对女性的讨好,愈发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这意味着女性的性别优势么?
被男性讨好便是一种地位的提升,甚至是特权么?
错了。
这不过是一种向下的权利。
女性,依旧是被反复衡量对比的对象——以你的条件,配得上多大数额的彩礼?多贵的礼物才能换取芳心?
我们依旧没逃过成为资源的命运。
一部分男性还总喜欢拿「送礼」说事。
有人说,现在的女人太物质、太现实,崇尚拜金主义那一套。
有人认为,我对女人那么大方,你为我生孩子做饭不是应该的么?
这套高人一等的说辞,恰巧透露的是两性间的不对等。
其实,这种功利的讨好,也在某种程度上裹挟了男性。
男人不得不送礼,送的礼也越来越「内卷」了。
从几百元的香水彩妆,到上千元的轻奢服饰,再到上万的包袋珠宝。
大众对于「拿得出手」的门槛定义,是一高再高。
男人稍显小气的行为,被这届网友总结为不够有男子气概,穷谈什么恋爱,「令人下头」。
这对两性都是种伤害。
送爱人礼物的初衷,本是单纯美好的。
但一旦牵扯上攀比和裹挟,这其中的浪漫意味也就跟着变质了。
我们缺少了抵抗诱惑的勇气
讨好,太具诱惑性了。
它浑身包裹着蜜糖,藏匿于我们周围,意图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想法。
它让女性渐渐放弃勇敢的权利,选择沉醉于另一个人的手心。
你不必再去冒险,便可享受富足的生活。
乍一看,似乎是对女孩有利的样子。
但实际上,限制了女孩可能性的,恰恰就是它。
送礼的现象被放大时,女性薪资低的现象就被掩盖了。
宠爱的现象被放大时,她在婚姻中真正的牺牲就被掩盖了。
……
舒适往往伴随着危险,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就是最好理解的警示。
生活在2021年的新女性,应该感受到:
相比一味被鼓励享乐,我们很少被要求向上。
习惯了被讨好,却少有人提醒我们要保留几分理性。
这几分理性,是不陷入「圈套」的清醒。
女性所感受到的美好世界,有太多泡沫般的虚幻。
什么是真实?
那些无数女性为了妇女权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所得到的成果,是真实。
站在当下,回顾女性成长的历史,即便是生存状况上的些许改善,都历经了旷日持久的抗争。
100年多前的晚清时期。
女性为了争取不裹足、自由恋爱、接受教育的自由,曾付出过生命的代价。
1907年,胡仿兰因为「放足」和想进女学堂学习,被公婆逼迫服毒自尽。
半个多世纪前,新中国成立前。
无数女学生为女性的权益奔走发声,她们用在牢狱中受到的屈辱,才换来妇女那一票宝贵的选举权。
或许有人会说:这一切都离我好远。
沉迷于现状,不看清现实,只会不断压缩本就狭小的女性生存空间。
我们会越来越被动,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寂静。
其实,这一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那么,女人究竟拥有了什么权利,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地位提高?
绝不会是被「讨好」,而是——
同工同酬的权利。
自由生育的权利。
接受教育的权利。
表达的权利。
选择的权利。
拒绝被物化的权利。
对抗不公的权利。
与这世上所有男子平等的一切权利。
要实现这一切,注定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追求平等的路,不怕漫长,只怕退让。
我们要知道这虚假的特权太容易引诱我们坠落。
我们要一遍遍提醒自己要的不是宠爱而是平等。
勇敢的女性,点亮【在看】。
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