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高 | 永远的马烽

每晚10:10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这里等你
作者:马明高

尽管马烽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但我们到了外省以后,这样的经典对话,依然绵延不绝。“你是哪里的?”“孝义的”。“孝义在哪里?”“孝义在吕梁市。”“哪个吕梁?”“就是《吕梁英雄传》中的那个吕梁。”
一部文学作品与一个地方形成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在我看来,这在中外文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尽管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这种经典对话至今还在绵延。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只要群众喜欢,就没有人能否定了你的作品,更没有人能否定了你的创作路子。
这是马烽先生很早以前对另一位年轻的作家说过的话。马烽先生的话,让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伟人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想起了72年前另一位伟人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说过的话:文艺的中心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并且深刻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为什么人们至今还记着他的那部普通的小说?就是因为马烽很早就明白了这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所以,才会有了今天“永远的马烽”。

马烽,是从山西省吕梁山下的孝义走出去的人民作家。
我居住的楼房的后面,就是马烽的出生地居义村。我常常一个人站在自家的阳台上,朝东北方向眺望马烽的故居。我也去过好几次他的故居了。马家祖宅在居义村的中间部位,是一座高墙大院,虽然外表已经破败,但那大门楼依然高耸着,尤其上面那些十分讲究和精美的砖雕艺术,告诉我们这里面过去住的人家有过一定的富贵和风光。
马烽在他的散文《忆童年》中写道:“我父亲名马子骅,小时候由他舅父供给念书,前清末年考中秀才,之后就跟他舅父学习中医,据说医道学得尚可,民国初年曾在太原第一中学当校医。”“我父亲前后娶过四个女人。第一个女人没开怀,他就娶了一个偏房,因他老弟兄八个,把新娶的这位偏房就排到了第九位。晚辈们都称她九婶。当第一个女人病故以后,九婶也还没有生养孩子,于是他又娶了第三个女人。这第三个女人是我的二姨,一连生了两个儿子,这就是我的大哥、二哥,后来我这个二姨也病死了,大约我外祖父不愿意与这位有声望的女婿割断亲属关系,就把我母亲许为继室。我们那个地方叫‘续亲’。”
马烽五岁时,他的父亲去世,“这个大家庭一下子就垮到底了。要账的能踢破门坎,而尸首停在家里却无钱埋。”“在我大哥的主持下把我大姐嫁了一个外路人,使了一笔彩礼,这才把我父亲埋了。”然后是纷纷纭纭的分家,接着是九婶的改嫁。接着又是叔父们想方设法逼着马烽的母亲也改嫁。马烽的母亲说:“就是讨吃要饭,也要把我孩子拉扯大,宁死也不给他爹死骨头上抹黑。”她决心一辈子守节,绝不改嫁。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先是在村南头租了一孔旧窑,搬离了马家的深宅大院,后来母亲就带着马烽和姐妹们,搬到了汾阳县东大王村舅父家村里寄住。从此他就离开了故乡。
在东大王村读完小学后,马烽考入孝义县立高小。他学习刻苦,每次考试都是在前九名,所以能得到学校每个季度的3块钱的奖学金。他除了认真学习正课外,课余还阅读了《水浒传》、《西游记》、《七侠五义》、《彭公案》等大量中国古典文学,开始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7年秋,日寇入侵山西,学校被迫停办,马烽只得辍学。第二年春天,在全国人民抗战激情鼓励下,16岁的马烽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山西新军政卫旅。这年秋天,马烽随“吕梁剧社”社长老唐到孝义县兑九峪镇出差,采购剧社用品,他们在兑九峪住了两三天,置齐了所需物品,同时老唐秘密介绍马烽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冬天,马烽随剧社到了延安,进入鲁艺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美术。同时,他经常去旁听鲁艺文学系的课,有了一定的文学知识,便开始试着写文学作品。不久,他的《第一次侦察》就在1942年9月16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由此而标志着马烽文学创作生涯的开始。鲁艺学习结束后,马烽原来所属的“吕梁剧社”奉命并入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不久,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传到各解放区,马烽按照晋绥文联组织的文艺工作团,下基层,边劳动边开展文艺宣传活动。1945年马烽和西戎一起创作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1947年春,晋绥根据地全面展开土地改革运动,马烽被分配到崞县(今原平县)大牛堡村工作组,后又调到土改工作团做随团记者。这一时期,他除为报纸写了大量通讯报道外,还创作了不少小说,充分显示了马烽的文学创作才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马烽作为晋绥代表团团员,去北京出席了全国青年联合会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随后参加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候补委员、全国文协理事,并留在了全国文协创作组工作。
1951年春节前,马烽和段杏绵结婚后,利用春节放假的时间,回到山西来看望母亲。马烽在散文《京华七载》中写到,“那时,我母亲已由汾阳东大王村搬回孝义居义村去了。那时,晋中平川已进行了土地改革,居义村给我家定为贫农,并给分配土地和房屋。”他们从北京坐火车到介休下了车,已是腊月二十九,已是除夕了。火车站的客人已经很少了,他们雇了辆拉脚的大车,把他们送回到了三十多里远的孝义居义村。“终于在太阳落山前回到了我的故乡居义村,街道上打扫得很干净,家家门口已贴出了红对联。我知道我家分到的房子就在我出生的那座院子里,大车一直赶到我家大门口。”马烽终于又回到了他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见到了日日夜夜梦里想见的母亲王贞如,还有他的妹妹秀贞和妹夫郭耀三。全家人高高兴兴,团团圆圆地过了一个春节。初二吃了早饭后,马烽和段杏绵就离开孝义赶赴河北去看望老丈人老丈母去了。马烽再一次回到故乡时,已经是母亲得癌症去世后了。得知母亲病逝的电报后,“我只能请假奔丧,一路上我不住思念我母亲这一辈子受的苦,越想越难过,越想越觉得我欠她老人家的太多了。当我回到家的时候,我母亲的遗体已经入殓了。棺材就停在我家中间那孔窑洞里,我一见棺材,扔掉手里提的东西,不顾一切地扑过去,抱着棺材嚎啕大哭。谁都劝解不开,竟然哭得昏了过去。后来听我妹妹说,当时他们他们都吓坏了,立即请来了本村的一位中医,这才抢救过来,我在此病倒了。”办完母亲的丧事,妹妹妹夫也要从居义村搬回老家宋家庄去住了。马烽对他们这些年来侍奉母亲非常感激,把母亲遗留下来的家具、衣物全都给了他们,又把土改分到的这三间窑给了他大哥,接着他又把分到他名下的十二亩地,捐给了本村小学作教育经费。“我在家处理完这些事,就告别了我的故乡,返回到北京。”
1985年正月十四,孝义县首届文代会召开前夕,马烽和他的老战友西戎、孙谦、胡正等人来到了故乡孝义,参加了孝义正月十五的传统社火大游行活动,参加了第三天召开的孝义首届文代会。1994年11月,马峰又和他的老战友西戎、孙谦、胡正、力群等知名作家、艺术家回到故乡,参加了孝义市的第一次文学艺术代表大会。孝义人民对自己这块土地上成长成一颗大树的人民作家——马烽,留下了最美好、最深刻的印象。
马烽,永远是孝义这块土地上孕育而成的一位人民作家。他对父母亲的孝,对国家和人民的义,他为人处事的风范,他的文学作品中所闪烁出的人道主义的温暖光芒,都是中华孝义文化最美丽、最典范的集中体现。

1979年,我正在兑镇中学读书,第一次读到了马烽的小说《有准备的发言》《无准备的行动《伍二十五纪要》,眼睛顿时大亮。这多么像我们正在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此时此刻的人物和故事啊!这个奶名叫全福、原名叫马书铭,后来叫马烽的人,竟然就是孝义人!这个人的小说乍一看朴素、自然和土气,但读后人物印象令人难忘,性格独特,形象丰满而坚实。再读第二遍,觉得这个人很讲究小说结构,叙述的方式、角度和故事的构成,完整、生动、有趣。再读第三遍,觉得这个人的小说很重视细节描写,每篇小说都有几个闪光发亮的细节,这些细节一点缀,哇!就強化了小说的真实感,突出了人物的独特性,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于是,我就在学校图书馆里找,凡是见他的书就读。管图书馆的是一位和我父亲很要好的美术老师。图书馆里有好多"文革"前的藏书。从此,我严重偏科,整天里沉浸在《金宝娘》《村仇》《韩梅梅》《一架弹花机》《饲养员赵大叔》《我的第一个上级》和《扑不灭的火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了,特别里那本绿皮皮的小册子《给初学写作者》和《吕梁英维传》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烙印。就是在这时,我偷偷地在课余时间写下了第一篇小说《磨房里的故事》。
一次又一次的退稿让我很失败。尽管在1981年,《孝义文艺》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彩色的童年》,但心里依然很沮丧。一位从省文艺干校教务处工作的叫张扑的亲戚,回村里探亲,得知我的情况后,叫人找我。我大喜,如饥似渴地找到他,将自己的习作恭恭敬敬地呈给他,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他翻了翻,抬起眯着的眼睛说:"我是搞导演的,让马烽给你看看吧。"甚?马烽是随便给人看稿的?我瞪大眼睛,说:"这有可能吗?"他笑了笑说,他和马烽、孙谦等作家都一起在延安学习生活过,经常来往,马烽很平常,经常给青年作者看稿子,没有问题。但我仍然抱着怀疑的态度,却不愿在他面前把话说彻。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了一封从太原寄来的信。我急急地拆开信,落款那两个大大的"马烽",猛地跃入了我的眼帘。是马老的亲笔信!他让张朴先生告诉我,不要性急,要多读书,要向生活学习,向农民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是这封信,坚定了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我第一次见马烽先生,是在1981年的冬天。张朴先生来信说省作协要办一个"读书班"。我便不知天高地厚地拿着马老的信找地区文联,并由我的父亲送我第一次来到省城太原,才知道"读书班"给各地市的指标很少,而且上"读书班"的必须是初有成就的中青年作家。我很沮丧而尴尬。尽管没有上成"读书班",但我终于见到了心仪已久的著名作家马烽和正在《汾水》编辑部工作的段杏绵老师。他们的质朴、仁厚、慈祥和亲切,从那时起,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后来,在1985年和1994年孝义召开的两次文代会上,我都见到了马烽先生。以后,阅读他的小说,观看他和孙谦合作的电影,就更感到亲切了。再后来见马老的机会就多了。2002年我写的《马烽电影艺术论》,在《孝义文艺》上刊发了个别篇章和书的目录后,马老专门找来他的秘书吴孝仁说:明高的这本书哪里有?你想办法找一本,我想看看。但遗憾的是,这本书及《马烽研究丛书》其他四本书都是在他逝世后四个月才出版的。
马烽的文学创作十分勤奋,从1942年第一篇小说起至1997年写完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五十五年共发表和出版了长篇小说3部、中篇小说集2部、短篇小说近80篇,电影文学剧本10余部,还有大量的散文、杂感、评论和民间故事。他的那些优秀小说连缀起来,就组成了一部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奋力抗争、艰难建设的生存历史,深深地嵌入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清晰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记忆里。特别是《吕梁英雄传》,闻名国内外,以其鲜明的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幽默的艺术个性,奠定了马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地位。上个世纪50年代,赵树理、马烽和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一批作家,不约而同地创作了大量活泼生动的乡村小说,构成了一个风格鲜明、阵容整齐、影响广泛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现在,我们重读马烽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写的小说和电影剧本,可以感受到,面对政治高压的特殊时代,他总是凭借自己故有的民间文化记忆与质朴的乡土经验,意志坚定又小心翼翼地去反对粉饰现实,尽心尽力地把写人物、写农民当作自己文学创作的最高目标和内在动力,写出了许多溢出特定时代中政治与社会语境中的恒久的人性和固有的人情。改革开放之初,马烽的短篇小说《结婚现场会》、《葫芦沟今昔》,分别获得1980年、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无形地成为了"山药蛋"派的"领袖"。还有,他与西戎合作的电影《扑不灭的火焰》,独立创作的电影《我们村的年轻人》,和孙谦合作的电影《泪痕》《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黃土婆姨们》多次荣获国内所有的大奖,影响了几代人。这些优秀的电影文学剧本,选择多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以黄土高原上的吕梁山及汾河两岸的民俗风情生存状态为背景,大致勾勒出了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乡村的发展历史及脉络,每一部作品又集中地表现出了一个较为广阔而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在电影艺术方面越来越至臻完善,在建国以后的乡村电影创作中,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珍藏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之中。

马烽说:“文学是入学,只要他写了真实的生活,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就算得上是好作品。
马烽说:”当代作家不写当代,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家不写社会主义,那是愧对人民的”。
马烽是一个能守本真,与民忧乐文学大家。他对晋西北这片土地充满着深情的爱,饱含了忧愁和关切,他用那颗善良正直,公正同情的心,写出了这片土地上恒久的天道人心,写出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艰辛苦难,欢乐刚健,痛苦忧伤,写出了这片土地厚重历史和悄然而去的时光岁月。
马烽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者一定要脚踏实地。只有脚踏实地思想和写作的人,才能写出真正的文字,写出不朽的文字。因为大地就是民心,大地就是自然。
马烽先生,一个看似平凡的人,其实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不仅是三晋大地的一位杰出之子,而且是大自然数百年造化的一颗天之精灵!
马烽,永远是孝义大地上走出来的优秀儿女,永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优秀作家。
作者简介:
马明高,山西省孝义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研班学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专委会副秘书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山西省电影家协会理事,吕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孝义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华文学选刊》《当代作家评论》《百家评论》《光明日报》《文艺报》《名作欣赏》《文学报》《山西文学》《黄河》等报刊,编创的五部电视剧在央视和各省卫视播放,出版著作二十多部,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赵树理文学奖、山西文艺评论奖、人民文学观音山杯游记散文奖、中华读书报散文奖和浙江作协非虚构散文奖等十余项奖项。
点个“在看”,大胆宠溺朝我来
(0)

相关推荐

  • 酸枣情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秋风拂过山野,高悬于崖畔的酸枣林 ...

  • 我从来没见过一部电影出现这么多书名......

    终于有机会聊聊老朋友贾樟柯的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知道各位在刚刚过去的长假里有去看过吗?这或许是这几年来作家出镜率最高的一部电影. 2019年,吕梁文学季在山西吕梁举办,莫言.余华. ...

  • 马烽写作的“三个原则”--文史--中国作家网

    马烽写作的"三个原则"分享到:来源:文艺报 | 杨占平 2021年06月02日08:00关键词:马烽1987年春天,作家马烽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答中外记者问时曾明确表示:作家不管 ...

  • 现代才女(27)王安忆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 人物经历 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母亲作家茹志鹃,父亲剧作家王啸平,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 1955年, ...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文坛识人

    前几天看了贾樟柯的新作,据说原片名叫<一个村庄的文学>,后听余华在家乡海盐县的海边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小时候大还是黄色的,余华在海边走着走着,性质上来了,就会跳下海游泳,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 ...

  • 【山西】马明高丨散文/柔软的精神舞蹈,是你生命的魂

    作家新干线 zuojiaxinganxian  作者简介 马明高,1963年8月生,山西孝义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影 ...

  • 马明高 | 温暖的情怀

    往期回顾  ·  蔡雪梅 | 高中点滴回忆 ·  扎根边疆践行责任的孝义籍"沙漠种枣人"--李鹏 作者:马明高 1 见到杨郁兴老师,好亲切,好高兴. 杨先生是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往 ...

  • 【名家名作】| 马明高:写尽女人的坚忍、沉默、醒悟、颤抖与疯狂

    写尽女人的坚忍.沉默.醒悟.颤抖与疯狂 --读阎连科的长篇非虚构<她们> 马明高 一 幸亏我读到第四章时没有放弃,尽管前面四章也写得实在恳切,但从新时期文学一起读过来的我,总觉得这些乡村女 ...

  • 马明高 | 半生的文字生涯(下)关于我与孝义文联的文学生活

    往期回顾  山西"焦炭王者"之争 孝义汾阳西部张姓多为北宋哲学家张载后裔 作者:马明高 七 说到文联的工作,编好<孝义文艺>,这应该是日常最主要的一个工作.我从小喜欢& ...

  • 马明高 | 半生的文字生涯(中)关于我与孝义文联的文学生活

    往期回顾  往事 | 给姥姥买烟 儿子考上清华,父亲写的一封信在教育界火了 作者:马明高 四 1982年的<孝义文艺>第4期,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彩色的童年>.这是我1981 ...

  • 马明高 | 半生的文字生涯(上)关于我与孝义文联的文学生活

    往期回顾  克俄村名的由来 孝义克俄探铝矿 作者:马明高 一 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美好的心结, 就是想把人一生的寿命预想为一百岁. 假如我这个美好的预想真的能成立的话,到目前为止,我就已经是真真实实地度 ...

  • 马明高 :凝视故乡

    作者:马明高 01 坐在了老家窑洞里暖暖的土炕上,我的心就踏实了. 今年,我决定在我老家的老院子里陪我的父母过一个春节. 我的父亲已经八十三岁了,我的母亲也已经七十二岁了.他们一直舍不得离开我家的老院 ...

  • 马明高 :​陈家圪垛村的“雅书记”

    作者:马明高 01 去陈家圪垛村 这次考核排队,陈家圪垛村的扶贫工作又是最后. 时间已经是2019年11月18日了.孝义市农业农村局的苏晓明局长有些着急了.经过郑重考虑,下午,苏局长把姚雅姝叫到办公室 ...

  • 马明高 :脚踏实地

    作者:马明高 23年前的那个夏天,至今我都记得十分清晰. 那天,太阳毒得很,晒得你直流汗,高考成绩下来了.我落榜了,更令我脸红的是数学仅得了28分.站在自家窑洞背后的山源上,我闷着头直想,今后该干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