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湿方(含眩晕)

眩晕:
  病证名。指痰饮病以眩晕为主证者。又有“醉头风”之异名。《金匮要略》论痰饮,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等记述。临床有风痰眩晕、痰火眩晕、湿痰眩晕、停饮眩晕、实痰眩晕、虚痰眩晕等。参见眩晕及有关条目。
  湿痰眩晕:为眩晕常见证型之一。由湿痰壅遏清阳所致。见《证治汇补·眩晕章》。证见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纳呆,脉濡(或濡滑),苔白腻。治宜燥湿化痰。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兼见气虚,用六君子汤加减。参见眩晕、痰晕条。 
  湿热眩晕:指外感湿热所致之眩晕。见《症因脉治·外感眩晕》。临床以头目眩晕,自汗,面垢背寒,口渴欲饮,小便黄赤为常见症候,亦可兼有发热。其脉濡数,舌苔黄腻。宜清化湿热,用人参白虎汤、黄连香薷饮等方。参见眩晕条。
  肝火眩晕:肾阴不足,肝火上亢所致的眩晕。《证治汇补·眩晕章》:“肝火眩晕,黑瘦人肾水亏少,肝枯木动,复挟相火,上踞高巅而眩晕。”证见头晕头痛,面红升火,口苦目赤,舌质红,脉弦数。偏火旺者,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偏阴虚者,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本症见于高血压等病症。参见眩晕条。  
  停饮眩晕:由心下或膈间停饮所致的眩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证见头目眩晕,怔忡心悸,或吐涎沫(见《证治汇补·眩晕》)。治宜通阳利水,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方。参见痰饮眩晕、痰晕条。
  实痰眩晕:由风火积痰上逆所致的眩晕。《杂症会心录·眩运》:“实痰眩运者,其症实而脉实,其积热在阳明,其阴塞在经络,其郁遏在肠间,无非风火结聚,积痰生实。”证见痰盛呕吐,胸脘胀痛,头重不举,脉滑实等。治宜豁痰清热,方用二陈汤加芩连,滚痰丸,清晕化痰汤等。参见眩晕、痰晕等条。
  肝阳眩晕:因情志不舒,烦劳过度,肝阴暗耗,以致肝阳上僭引起的眩晕。证见时时头晕头痛、睡眠不宁,容易激动,脉弦。治宜平肝潜阳,用天麻钩藤饮。肝阴偏虚者,心烦少寐,舌红少苔,宜滋养肝肾之阴,用二至丸、杞菊地黄丸。见于高血压等疾病。
 
一、眩晕停方
专家李淑荣,女,出生于1949年,曾任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业务院长,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来,对诊断和辨证治疗神经内科各种急重症、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眩晕停组成方:清半夏15克,炒白术15克,天麻10克,陈皮15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党参15克,丹参15克,生甘草15克。
功能 燥湿化痰,益气健脾。
主治颈椎病、脑供血不足、脑梗塞,以及其他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眩晕,临床表现为头重如蒙,视物昏花,胸闷脘痞,食少,形肥,嗜睡,舌质胖,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用法:(除生龙、生牡蛎外的)其他药先浸泡1小时,生龙骨、生牡蛎加水先煎30分钟后,再加入浸泡药物共煎20分钟,取汁,再加水煎20分钟后取汁,两煎混后分2次早晚口服。
方解眩晕停方从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化裁而来,所治病证为脾胃素虚,中气不足,运化失健,痰湿内生,壅滞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上蒙清窍,清阳不展而发眩晕。方中半夏、天麻为主药,痰浊上逆,宜降宜化,半夏是燥湿化痰之首选药,《医学启源》云半夏“大和胃气,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天麻为平肝熄风定眩之要药,《脾胃论》云“目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党参益气健脾治其本,“无虚不作痰,无痰不作眩”,以党参配半夏、天麻乃标本兼治之意。《本草纲目》认为泽泻可渗湿热,行痰饮,故可助半夏、天麻化痰。《本草汇言》云“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方中佐之以活血通窍。生龙骨、生牡蛎有沉降之性,能引痰浊下行,二者又能重镇安神,再佐以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耳鸣加磁石,纳差加炒麦芽,颈部僵硬加葛根,失眠加夜交藤。

二、 眩晕一周
百草居专家绿衣
病人半年前曾发生过头晕症状,经中药治疗,症状消失,上周因为家庭一些琐事生气上火,头晕复发,故来求治,病人体胖,面黑,头晕,并有不适感,时轻时重,同时上腹胀满不舒,食后加重,心烦,口臭,便干,舌淡红,苔黄干厚,脉滑数。
诊断 眩晕
方药黄芪50白术20仙鹤草30葛根50大黄10白僵蚕20石菖蒲15栀子20白芍30益母草60生麦芽40路路通20
服药3剂后,症状消失,继服7剂巩固治疗。
病人1.年高体胖,脾运呆滞,2.加上情志不遂而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熏灼中焦,故见上腹胀满,口臭,便干。3.脾虚易生痰,邪火灼津成痰,肝风挟痰火上犯清窍,故见头晕,时轻时重。
黄芪,白术,仙鹤草,麦芽健脾胃,助运化,配葛根,大黄,一升清,一降浊,从而促使气机升降各归其道;生麦芽,路路通,益母草疏肝理气活血,使气血流通而郁热自除,配栀子清热除烦;白芍,白僵蚕,益母草平肝熄风止眩,白僵蚕,石菖蒲化痰浊,石菖蒲,路路通开窍,为葛根等升清上荣于头开辟通道,石菖蒲得葛根之升而化痰开窍功专于上,全方使脾胃健旺,气机调畅,脾升而清气上荣,胃降而痰火化泄,肝舒而郁滞得行,加上化痰开窍,平肝降火,从而使清窍纯净,最终眩晕自止。
余国俊名老中医专方--眩晕专方就是灵 (转)

主方:柴胡lOg,黄芩6--lOg,法夏10g,党参12—15g,甘草3—5g,大枣10--12g,生姜6--lOg,陈皮10g,茯苓15g,白术10--15g,泽泻10---15g,天麻10g(轧细吞服),钩藤12g(后下),菊花lOg。

主治:眩晕

此方实为小柴胡汤、二陈汤、泽泻汤、六君子汤之合方。其中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透达郁火,升清降浊;二陈汤化痰降;泽泻汤涤饮利水。方中尚寓有小半夏加茯苓汤,亦可降逆化痰,涤饮止呕;又寓有六君子汤,运脾和胃以治本。加天麻、钩藤、菊花者,旨在柔润以熄肝风。据大量临床病案验证,此方一般仅服2-4剂,多能迅速息止眩晕之急性发作,可为高效验方。
       余师江老又添无虚不作眩,自拟柴陈泽泻汤,治于临床,效验非凡。可以根据病人特点进行加减。如处方:柴陈泽泻汤合真武汤。柴胡l0g,黄芩l0g,法夏30g,党参15g,甘草5g,大枣10g,生姜l0g,陈皮10g,茯苓50g,苍术15g,泽泻70g,天麻30g,钩藤12g(后下),菊花30g,制附子10g,白芍15g。七副,水煎服,每日三次。一周后复诊,眩晕基本止住,病人很是高兴,直赞中医好。效不更方,因有轻微耳聋,上方去附子、白芍加三甲,龟甲、鳖甲、牡蛎又七剂痊愈。

  四、三叉神经

  今日一对夫妻来诊,女的看完病后闲谈,说他的丈夫曾患三叉神经痛,吃过很多中药(大多含有全虫,蜈蚣等虫类药),也做过很长时间的针灸,都没能治好,后来从一个老太太那得到一个药方,吃了10付就好了,另有几个亲友同事也用此方治好了三叉神经痛。正好她随身带着这个药方,我便记了下来:生石膏30g细辛3g 僵蚕10g 蝉蜕10g 片姜黄10g 酒军10g 桑叶10g 菊花10g 丹皮10g 栀子10g水煎服。(此方主泻火疏风,当对证应用才是)
  其他:自拟脾胃湿热方:甘草泄心汤加减:
法半夏30克,黄芩15克,干姜15克,太子参15克,炙甘草10克,黄连10克,大枣20克)+
(苍术20克、茯苓20克、陈皮20克、厚朴15克、地龙10克)
  第一部分是甘草泄心汤、第二部分为燥脾祛湿。 病见:手足均有湿疹水泡、上热下寒(如口干口苦、脚心感觉冷)
 2017年5月13日自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