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研究生遗言曝光:我不想逼孩子成功了,接受平庸又何妨?|麦家|人格|高敏
著名当代作家麦家在给18岁的儿子的家书中写道:
作为父亲,我爱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保护好自己哦。说到保护,首先你要保护的是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劳逸结合,
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生命是最大的,在生命面前你可以放下任何一切,不要选择。
深以为然,“生命是最大的”——这是父母必须给孩子上的重要一课。
01
一个悲剧
前不久的一个深夜,大连理工年仅25岁的研三学生,在微博发布了一封遗书,以诙谐的文风尽述读研期间的种种不如意和无可奈何,而后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在遗书中表示:
导师上课的质量不高,很是令人倒胃口;
实验设备三天两头掉链子,惹得他心态濒临崩溃;
依照导师要求做的数据被批“毫无意义”,实验结果被一再否定,普罗米修斯式得一遍遍重来;
被疫情耗去了半年光阴,眼看已经无法如期完成课题,担心延毕……
天之骄子,大好年华,在人生的马拉松中,他已经远远地甩开了一大批同龄人。就算延期毕业又如何呢?甚至就算毕不了业又如何呢?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只要生命之火不灭,人生便有无限可能啊!可他偏偏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去了结眼前的痛苦。
遗书末尾,他说:
“我其实算是个挺内向的人,第一次跟人倾吐了这么多。”
好可惜啊!
如果他能更早地对身边的亲友吐露心声,或许就可以因为情绪得到宣泄而逐渐找回内在的平衡与平静;
或许他的朋友会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不就是延毕吗,有什么大不了的?走!跟哥几个喝酒去!”、“这个坎过不去,咱不过了还不行吗?条条道路通罗马”……
或许他还会收到来自舞蹈班同学送的贴心礼物。
那些生活中原本被他忽视的美好,会唤醒他直面逆境的勇气,让他看见无尽的希望与可能;
亲友的关怀和引导,会陪伴他一起度过生命的暗夜,直至曙光出现。
然而,他没有“呼救”,只是一遍遍在心里独自演绎着“小剧场”,他把自己久久地浸泡在悲观情绪里,以至于没有力量给予自己正向牵引的回答,也无法解救自己于痛苦的泥潭。
真的好可惜!
实验项目赶进度时,不得不与别人共用实验设备,为了提高使用效率,他把白天时间让给别人,自己则选择通宵做实验,说明他是个善良包容的人;
同时他又是高度敏感的,实验数据和结果不被认同时,他“内心的无聊小剧场”循环上映:“笨”,“懒”、“没用”、“真丢人”、“废物”……这些自我攻击的背后,其实他渴望别人的认同,但他又用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来作掩护,不让人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戏码。
如果他的父母也曾经像麦家一样,在孩子的心里种下
“在生命面前,你可以放下一切,不要选择”
的种子,不知道在人生的这个槛上,当耳边响起“生命是最大的”,这个声音是否能让他停下离开的脚步。
02
父母的超高期待,往往是孩子不堪重负的元凶
前几天,朋友说好不容易进入私立中学的大宝,第一个月的月考语数英三科成绩均低于班级平均分。
大宝所在的私立中学是当地近年来中考(重点高中)录取率最高的初中之一,往年都是通过层层选拔的学霸们才有机会被录取。
今年小升初政策改革,大宝幸运地通过摇号成功被该校录取,全家欢天喜地,请客庆祝的那天,亲友们频频举杯,说得最多的祝福就是:
“三年后再来这里庆祝你考上重点高中,6年后考清华北大,光宗耀祖。”
学校有个分班考,根据学生的成绩排名,分成AB班,每两个月动态考核一次。大宝被分到了B班,见家人唉声叹气,他保证说:“两个月后我肯定考进A班”。
然而,开学后的学习生活令大宝力不从心,他越来越焦躁,每每对面妈妈关切的问询:“作业做完了吗?”他心中的无名火越发难以按捺,母子多次爆发“战争”。
而今成绩排名不进反退,看着孩子铁青的脸,妈妈只好把质问憋了回去。
“怎么办?他如今在B班都已经排到中下了。我还不敢说他,一开口势必要大吵一架。”
我问:
“如果孩子注定平庸,你可以接受吗?”
“这……很难接受吧!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况且他又不笨,我们也没少花钱花时间在他身上啊!没理由别人考得好,而他不行啊!”
“你还记得自己在初一时的理想是什么吗?”我突然问。
“那个年纪的所谓理想大抵就是考上名牌大学,找份好工作,活成人人羡慕的样子吧?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很骨感!”
“可你现在生活得难道不好吗?靠谱老公、体谅的公婆、有车有房、一份体面的职业,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或许与当初想象中有出入,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啊!”
“可人这一生不就是这样吗?读书时比学校、比成绩,毕业了比工作、比收入,成家了则比老公,比房子和车子,现在自然就是比孩子咯!”
“如果你的价值感一定要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那一生中何时才是穷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何时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如今,孩子的学习已经不单是为了他自己,还承载着你的成就感或挫败感,你可想过他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如果你给予孩子的是这样的价值观,恕我直言,他的这一生依然会在不断地攀比中过得很艰辛。”
她沉默许久,没有再说话。而我因为知道她的故事,了解她的个性,便由她自我消化。
她的父亲是个极其爱面子的人,他重男轻女,偏偏生了两胎都是女儿。她记得父亲总是以此为发泄口,每每喝了酒就骂妻子肚子不争气,骂女儿没有用,诉说自己一生的失败皆因没有儿子。
她必须通过对比,不断“打败”身边的同龄人,以此向父亲证明自己。然而父亲依然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从来没有对她表示过认同,这令她耿耿于怀。直到生下第一个儿子,她竟然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当了妈妈以后,她便不自觉地将“自我证明”的执念迁移到孩子身上。
她强势的外表下,是一颗高度敏感的心。
她与人很有距离感,十几年来,她身边只有两个朋友(其中一个是我),哪怕是最亲密的人,她都很难完全的敞开心扉。
她的每次倾诉都有所保留,她设置了一个“安全屏障”,当别人劝说的内容戳到她的痛处,她便开启了防御模式,她用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掩饰内心的脆弱与自卑。
03
高敏感的特质可能会通过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下一代
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无法得到无条件的爱,内心缺失的安全感将会持续对ta造成影响。只有当ta安抚好内在那个脆弱的小孩,才能真正挣脱禁锢。
其实,人格类型无好坏之分,最重要的是接纳并利用好自己原本的特质,了解自己,而后更好地去生活。
高度敏感是一种生理特征,想了解自己或孩子是不是高敏感型人格,可对照下述标准(有且不仅有这些特征):
高敏感人的感官系统,像一块海绵,总是轻易吸入外界的一切——吸取别人的坏情绪,也吸取美好的人情物意;
接收到的每一个信息都会触动神经和心,也因此容易产生负罪感,内疚感等伤感情绪,甚至被视为脆弱;
倾向于对很多人包容,但是对自己会严谨苛刻,习惯于贬低自己,高看别人;
容易因为别人对自己的批判过度敏感,导致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高敏感人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才会感到自在;
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会让他们有莫大的温暖,有利于他们的正面发展……
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在《高敏感是种天赋》一书中提到:
在我们身边,每5人就有1人高度敏感。
如果你有一个“高敏感型人格”的孩子,请一定多关注他,给予他支持和鼓励,让他感觉到爱与温暖,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激活自有天赋
:
高敏感人拥有普通人10倍以上的观察力、敏感度、情感充沛度;
高度敏锐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接收器,拥有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观察微小细节的能力,例如分辨颜色的深浅度之间的差异性、音符之间的细微音差,他们能够敏感地欣赏外在环境的一切特质,并且能够通过对其感受和思考,转化成诗文、图画等艺术作品,或令人赞叹的表演;
能默然地通过“触发联想”的能力协助记忆,能够记住大量琐碎的信息。“触发联想”的能力让高敏感人拥有极强的发散性思维,因而会有很多天马行空、光怪陆离,无厘头的想法。这也导致了高敏感型人的丰富想象力;
如果面对有爱的人事物,会出现热情的表现力。比如有爱心的父母,充满热情的老师,自己热爱的事物,都会让我们有惊讶的表现。如果感受到信任和肯定,甚至会有超越期待的表现。
……
04
写在最后
日本有一部纪录片,跟踪拍摄了来自普通家庭的13个孩子的“人生七年”。
7岁时,他们的梦想都很丰富,有的想当检察官、明星、钢琴师,还有的想去出版社工作,做职业棒球运动员等等。
最终——
想做职棒运动员的三重,虽然在大学棒球队打出过不少成绩,但最终退出了球队,在父亲的印刷厂工作;
想去出版社工作的由美,大学毕业后简历石沉大海,勉强得到一份餐厅营养师的工作,也只能将就做着,慢慢找机会……
他们都曾经是被父母寄予厚望,被倾尽全力悉心栽培的孩子,怀揣着美好的梦想然后沉入到芸芸众生中。但当下的状态也并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如果继续跟踪下去,不晓得谁的人生会发生反转。
采访时,没有当成检察官而成为一名咖啡店店长的直树表示对现状满意;另一位早早嫁作人妇,她表示相夫教子的生活,就是她理想中幸福的样子。
所以,被我们寄予重望的孩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很大可能终将平凡。
如果父母能坦然接受这样的结果,并告诉孩子:你不需要成龙成凤,不需要活成别人眼中的人设,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那么,当我们的孩子面对挫折失败时,或许会多一份勇气,直面平凡的人生!
毕竟,生命最大!平凡才是生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