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的病机要素及其关系

到这里,我们更加清楚了症状和证候的关系是病机的逻辑关系,“辨症求机”思维是从症状到证候的逻辑途径,没有“辨症求机”,症状只是症状,不可能有证候。“辨症求机”是“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临床化过程,通过逐一分析症状内涵的病机要素,比较各要素的关系,实现从症状到证候的过渡。因此,了解证候病机的要素及其关系,是“知犯何逆”的理论前提。

分析《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我们发现病机的构成有三大要素:病邪、病位、病性。病位有肝、肾、肺、脾、心、下、上,病邪有火、湿、风,病性有热、寒。“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是病机的病位说明,“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是病机的病邪说明;“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是病机的病性说明。

病机十九条所论述的症状和病邪、病位、病性的联系,是以“皆属于某”为基准的多方位、多角度联系,即以五运六气等自然生存关系为客观的动态联系。《至真要大论》没有设置病机的理论标准,要求“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结合自然胜复、因应生克的天地气交、气化规律,客观地求之、责之。这就告诉我们,“辨症求机”的精髓在客观求实、求实,没有机械僵化的标准,运用于临床,不仅要明白“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也要知道“欲作刚痉”的葛根汤主之,“痉为病”可与大承气汤等,还应该知道,湿为脾之本气,肝克脾,脾克肾,心生脾,脾生肺的五藏因应规律,湿既可能从外而来,也可能自内而生,与自然气交、气化和个人生活相关联。

到了《伤寒论杂病论》,病机要素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病种、病形和病势。张仲景明确提出,“辨症求机”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等的病种之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病势之辨(《金匮要略·藏腑结论先后病脉证第一》)和热入是“作结胸”(水热互结,水有形)还是“作痞”(无形热邪,热无形)的病形之辨(《伤寒论》131条),完善了临床证候的病机内容。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病机要素的病形,不是显微镜下的形,而是中医理论中的形。中医理论的形,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感官感知之形,而是多维联系条件下,生命气化活动为内容的生命之形。有形无形相对存在,相互转化,无形可以变为有形,有形可散于无形。无形者气,流行内外,敷布上下,动大于静;有形者血,有规束之道,有藏纳之位,静大于动。六淫大多无形,痰瘀水饮大多有形,一般无形之病初起轻浅而易治,虽多疾而速,但易于扭转截断,能够速效;有形之病起手就顽重而难愈,虽缓而稳,但难以遏制病势,根治较难。外感病多无形,内伤病常有形,若无形之邪与有形之质狼狈为奸,容易形成窠臼,盘踞生根。但外感也有有形之变,因有形而有轻重之别,如太阳病之蓄水,为有形之水蓄积,但气化则能行,故易出;蓄血之有形,为瘀热结积,在经络血脉,有依附之地,故难消。病形在《伤寒论》中是十分重要的病机要素,太阳病篇的蓄血、蓄水、结胸、饮邪,需要有形之辨,阳明病腑证有形燥屎更是证候病机的决定性因素。

中医的病机理论,发展到《伤寒论》,病机要素增加到了六个-病位、病邪、病性、病种、病形、病势。从理论上讲,证候病机内涵了这六个病机要素,病邪、病位、病性为基础,病种、病形、病势为导向;临床来看,无论何时何地何人的证候病机,都不外由这六个病机要素构成,实际的病机要素性质,实际的病机要素关系,便形成实际的证候病机。病机要素是一定的,但具体的性质是不定的。病位在表在里、在藏在府,病邪是湿是燥、是痰是瘀,病性是寒是热、是虚是实,病种是外感还是内伤,病形是有形还是无形,病势是传变还是向愈,需要对就诊病人的临床症状群的“辨症求机”才能确定

“辨症求机”要形成证候病机判断,除了病机要素的分析,还需要病机要素关系的综合比较。相同的病机要素,存在多样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同病机要素之间的关系,如病邪作用病位发生不同的病性变化,就形成不同的病种,有着不同的病形,存在不同的病势。外感病、内伤病,就是不同病机要素关系反映。如风寒袭表、营卫失和,是病位要素、病邪要素和病性要素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关系,论治既要考虑病位、病邪和病性的具体性质,还要考虑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才能形成证候病机判断,确定是桂枝汤主之,还是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还是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等等。

一类是同一病机要素本身的关系,即相同要素内的不同性质的病机之间的关系。同一病机要素有着不同性质的内容,这些内容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很少是单一的、线性的,这在病位、病邪、病性的要素最为突出。病位有表里、有藏腑、有气血等等,可能同病,同病的不同病位,就有先后的关系、轻重的关系、缓急的关系,表急治表,里急治里,表里都急则表里同治;也可能是表病里不病,腑病藏不病,气病血不病,那就存在“已病”与“未病”的关系,辨已病而知未病,就能防患于未然。再如病邪,六淫外感的病邪关系就很复杂,常常是多种病邪相兼为患,风寒暑湿燥火的有无,是风寒相兼、风热相兼、风热湿相兼,还是湿热温毒混杂为患,瘟疫热毒混杂为患,彼此的轻重,相兼的多少,就是病邪关系之辨的重要内容,关系清楚了,当泻之则泻之,当汗之则汗之,就不会把“先表后里”教条化。病性的相兼就更常见了,寒热错杂、虚实错杂,有标本之异,有多少不同,温情补泻君臣佐使,热之当热,寒之当寒,补之当补,泻之当泻,就取决于病性的关系之辨。病机要素之辨,只是临床“辨症求机”的第一步,证候病机的结论,病机要素关系之辨也十分重要,辨清楚了病机要素关系,“随证治之”才能丝丝入扣,成为“上工”。

病机要素关系是多样的,各病机要素之间的标本、错杂、格拒、亡竭、主次等关系可能发生在不同病位、不同病性、不同病邪,也可能发生在同一病性、同一病邪、同一病位,如果没有“辨症求机”的综合,证候病机的结论可能失真。

病机的层次高低反映临床距离的远近,但并不不反应临床意义的大小。中医学理论,是自然客观的生命理论,中医的临床,是以活生生的人为实际对象的临床,无论是藏腑阴阳,还是方药性味,理论和临床具有客观同一性,也就是说,任何理论都可以直接运用于临床。如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顶尖学说,它不以具体的病机要素作为研究对象,但却从宇宙时空演变规律中认识疾病,把风火湿燥寒的过与不及的动态变化,具体到不同的时间、不同空间中的具体的人,故通过运气分析就可以把握证候病机。《素问·六节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学习好经典理论,是“辨症求机”的可靠保证。

——黄开泰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病病机探讨2

    <伤寒论>病病机探讨2 风寒外袭肌表,正气应激而卫阳外发可能导致机体的异常变化是非线性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是一种抽象的要素,落实到临床具体病人,与具体的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等相联系,特定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7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7 四诊合参的目的,在于防止就诊时症状群的观察失真和收集失偏.辨析症状则不同于四诊的收集症状和确认症状,辨的目的在于获取临床症状内涵的病机,不仅要明确具体症状的病机要素及其值的大小,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9

    现代八纲等所例举的症状具有的病机要素值与病机十九条相类似,都是从理论上对具体症状进行单一病机要素意义的抽象,即将具有病位要素标识意义的症状归纳在表.里,将具有病性要素标识意义的症状归纳在寒热.虚实等, ...

  • 《走进辨证论治》内容简介2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从症状到病机的逻辑规范,涉及了病位.病性.病邪等病机要素,到了<伤寒论>,张仲景不仅把病机性质的临床判断形式,概括为证候,而且病机要素发展了病种. ...

  • 常听人说“湿气”重,“湿”究竟是什么呢?

    文/盛昭园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任医师 经常听朋友们或者患者们说自己"湿气重",多是由于观察到自己舌苔厚.痰多.浮肿等的直观表现.除了"湿"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0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0 7 症状群与证候标识 症状是单一的,证候标识一般是多个具有一定病机意义值的症状构成,这多个症状不是人为的组合,而是以病机为内在根据的多个症状群和,是生命自控调节机制在疾病状态下 ...

  • 辨证论治要领系列谈之《辨证的过程步骤(二)·辨》--刘英锋

    辨证的过程步骤(二)·辨  导读 前一讲我们讲到辨证的过程步骤:诊,具体包括初步诊察.确定主诉.定向诊察三方面.下面我们接着谈辨证的过程步骤(二):辨. 当你围绕着目标,收集完四诊信息,这个诊察大致结 ...

  • 证候与病机的关系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但还是觉得两个概念没什么细致区别,比如说感冒,老师说风寒束表是证候,那病机又是什么?病机是寒束于表,致肺卫开阖宣降不利,致病邪为寒,病位在表,所表现的证候是 ...

  • 虚阳外越与“戴阳”、“格阳”的病机、证候相同。

    虚阳外越是缘由伤精过度(熬夜,房劳,空调过度,久坐,每一次伤寒感冒打点滴伤肾阳等等)导致肾阳不断耗伤而衰微,加之没有治疗补给肾阳,因此又导致阴寒逐渐内盛,进而导致阴精耗损也不能得到补给,由于寒盛于肾阴 ...

  • 虚阳外越的类型、鉴别 虚阳外越与“戴阳”、“格阳”的病机、证候相同。 虚阳外越是缘由伤精过度(熬夜,...

    虚阳外越的类型.鉴别 虚阳外越与"戴阳"."格阳"的病机.证候相同. 虚阳外越是缘由伤精过度(熬夜,房劳,空调过度,久坐,每一次伤寒感冒打点滴伤肾阳等等)导致肾 ...

  • 从证候要素角度谈外寒与内寒、外热与内热的鉴别及其意义

    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走过了五十多年的艰辛历程,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象为素,以候为证,应证组合"是构建辨证方法体系的中心理论,其中"证候要素&q ...

  • 王永炎:从证候要素角度谈外寒与内寒、外热与内热的鉴别及其意义

    王永炎 中医思维十 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走过了五十多年的艰辛历程,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象为素,以候为证,应证组合"是构建辨证方法体系的中心理论,其中&q ...

  •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古代文献证候要素及用药规律研究

    结合对导师程兰副主任医师治疗内异症的相关门诊病历进行整理,探究导师用药规律. 结果: 1.总病性证候要素:血瘀为最多,占24.32%,其次是血虚,占14.41%,气滞占13.72%,气虚占10.65% ...

  • 基于数据挖掘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要素及赵瑞华教授证治规律研究

    结果1证候要素研究统计患者临床四诊信息频次,常见症状依次为:神疲乏力(289次).形寒肢冷(261次).腰酸(230次).经前乳房胀痛(229次).烦躁易怒(215次).经行挟块(202次)等,常见舌 ...

  • 准确辨明六经方证病机的前提条件是证候搜集...

    准确辨明六经方证病机的前提条件是证候搜集必须全面,而如何做到证候搜集全面呢? 我认为,应当按照清代医家陈修园<医学实在易·问证诗>中"十问歌"的顺序来问诊.这个&quo ...

  • 证候病机证据的形成与利用(三)1

    --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之三 如果从"神龙尝百草"算起,从中华民族开始思考生命存在的"为什么"算起,中医的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医的实践也走过了十分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