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书|纯真博物馆

撰稿:赵宇

《纯真博物馆》挺简单,关于一个名叫凯末尔的男子和一个名叫芙颂的女子的情感纠葛,又不简单,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及由此展开的对“一座城市的记忆”赋予了全书史诗般的气魄。


纯真博物馆


西方媒体称《纯真博物馆》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洛丽塔》!”那年头,伊斯坦布尔虽已开始欧化,观念仍趋保守,已有婚约的凯末尔先生和远房亲戚的女儿芙颂小姐发生了关系,这确乎如《洛丽塔》者有伤风化!但小说很快扭转了此走向。在一个半月的相处中,这对男女感情不断升温,在公寓楼的缠绵将他们和这个喧嚣的世界隔绝,享受着“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直至芙颂说出:“我不可救药地爱上你了!”

现实是残酷的,凯末尔最终还是没勇气选择芙颂,芙颂不堪痛苦,只有离开。凯末尔随即发现,失去芙颂等于失去整个人生,“人生的意义,就是带着爱情的力量去感受这个整体(世界)。”他开始在曾和芙颂一起走过的每条街道、影院、饭店徘徊;在公寓楼一遍遍回忆彼此相处的日子,并最终凭借对她的思念,建立了纯真博物馆。

博物馆都是宏大的、具有科普意义的。纯真博物馆却是“盐瓶、顶针、发卡、烟灰缸、耳坠、香水瓶、手帕……”这类小物件的展示天堂,它们有个共同点——和芙颂有关,都是她使用过的。

普鲁斯特说过,每个物件里都隐藏着一个灵魂,它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复活曾经的一段似水年华。帕慕克在书中多次提到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时间由一个个不同的时刻连接而成。凯末尔迷恋那些小东西,他和芙颂度过的幸福时刻就蕴藏在它们之中,看到它们,能想起芙颂、想起往昔、想起幸福,小物件是物化的时间、时间的物化。支撑全书的文眼就在此精妙之处,帕慕克用他“呼愁”(《伊斯坦布尔》语)的文字,将这层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哀而不伤”地表达出来,让我们看到一场爱情所能达到的深刻。

附:据有关消息报道,2015年4月28日,奥尔罕·帕慕克自建的纯真博物馆在伊斯坦布尔开张,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完全以一部小说为基础的博物馆。该报道称:“他写了一部名叫《纯真博物馆》的小说,去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然后,亲手建了一整座博物馆,纪念爱情中的男女主人公”,博物馆里有4213个烟头、有芙颂穿过的高跟鞋、芙颂和凯末尔做爱44次的床、凯末尔送给芙颂的珍珠耳坠……这是一个只有天才能想得出来的主意,它和鲁镇真的很不一样。


纯真博物馆(作者:【吐耳其】奥尔罕·帕穆克)

内容简介:

伊斯坦布尔,1975年,有婚约在身的30岁少爷凯末尔爱上了自己的穷亲戚、18岁的清纯美少女芙颂。可两人的爱情来而复去,凯末尔想找回爱人的心,自此追寻便是八年,但还是迟了……

凯末尔爱芙颂的一切,也爱芙颂爱过的,甚至触碰过的一切。痴情、忧伤的男人收集着心上人摸过的所有物品,那些盐瓶、小狗摆设、顶针、笔、发卡、烟灰缸、耳坠、纸牌、钥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针……,甚至是4213个烟头。凯末尔用十五年的时间走完1743个博物馆,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纯真博物馆”,那所有的物件被理为这座爱情博物馆的珍藏,纪念他永失的所爱。

依托于凯末尔的激情,帕慕克对时间、欲望及占有进行了一场睿智的沉思,这其中富含作者年轻时代生活城市的细节与意涵:国产品牌,电影明星,街道,阶层间、传统与现代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好像,纯真博物馆不是为了纪念芙颂,更是为了伊斯坦布尔。


作者简介:

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作家,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而其日报》小说首奖,并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并于1991年获得得到欧洲发现奖,同年出版法文版。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称他:“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这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1990年出版《黑书》是一个里程碑,这本小说让他在土耳其文学圈备受争议的同时也广受一般读者喜爱。法文版获得了法兰西文化奖。1992年他以这本小说为蓝本,完成《隐蔽的脸》的电影剧本。他的作品总计已被翻译为50多种语言。

人生苦短多烦扰,何以遣怀度平生?窃以为唯有读书。读书事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本栏目专为喜欢分享读书之乐者所设。只接受非论文非功利纯粹性文学艺术类推荐书评,以及真切自然具有个人温度的阅读笔记。

本栏目投稿要求:所荐图书的图文简介。荐书笔记1000——1500字。

切记:作者要保证文章的原创首发(含网络)。

本栏目投稿邮箱:wangcuntianqicai@foxmail.com

爱读书|爱分享

微信ID:renwenxiangd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向度·九十年代回忆录》火热征稿中,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