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帅:“滴滴”一个护理回家,2021年1月可以全面落地,梳理一下难点和要点!

继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省市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结束后。
这一次试点卷席全国省份。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扩大“互联网+护理“试点范围。原试点省份(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继续试点,其他省份至少确定1个城市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试点期限为1年,2021年1月—12月。
如果说之前,滴滴一个附近的护士,被人为是打擦边球行为,面临违法风险。现在,卫健部门已经把“互联网+护理服务”正式纳入常规管理,大方向已经定下。
这意味着将孕育一个未来的市场,一个庞大的市场。
有人认为互联网+护理是机会,那是因为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有一个庞大的慢性病群体。据说,中国失能、半失能(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老人有4000万。
可是,护理解决的是医疗护理的问题,护理人员和护工的工作有本质的划分。具体点来说,专业技能、医学知识、医疗经验,是两者最大的不同。
旁观之前试点,对护理人员资质要求不低。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相关细则中,均要求“网约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北京要求“网约护士”应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具备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
大有医疗防范风险和赢得社会认同之意,不出事和少出事,才能让这个新业务扩展名正言顺,得到舆论支持。
不要以为护理就没有风险!给面部溃疡伤口换药,说大出血就大出血,很考验现场护理人员的处理和反应能力。又比如,打针很容易,但是打针后出现反应,能不能识别和及时准确的处理,也是不可缺少经验的。大惊小怪和过于胆大包天,都是两个极端,容易出现问题。
护理这个内涵范畴非常宽广,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鼻饲、吸痰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家庭巡诊、母婴护理、换药、测血糖······”,还应该包括更多治未病范畴,尤其以中医更为显著,比如推拿、针灸、艾灸、拔罐(未来肯定会落地)······。
为什么说这会孕育着市场机遇呢?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去挤医院。新冠病毒的教训之一是,医院是各种病毒细菌集中之地,没病和小病就不要去凑热闹了。
不是每个人的身体条件都适合去医院。有老龄的、移动能力欠佳的、失能的。
这些护理服务,质量会对健康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所以专业、安全感、愉悦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上,这类的服务数量不少,但是缺少标准把关,所以令有“洁癖”的人会消费体验感不好。医疗专业机构提供的这类服务,在对外形象上,相对会显得更专业和安全靠谱一些。
医疗大健康产业,互联网+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词汇。因为各行各业只要和互联网挂上钩,就好像插上了翅膀,日飞万里,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医疗行业,作为几乎是最后一块未被占领的地带,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角兽企业。颠覆传统习惯和思维最好的利器是什么?当然是互联网,这是被大量案例已经验证过的。
医疗行业的传统更多体现在管理层面,比如,一切试点要从公立医院开始。互联网护理是这样,未来的互联网医疗也是这样,这就是传统。
中国这些新业务开展速度如何,很多时候深受公立医院的意愿和能力的影响,因为试点成绩往往决定政策松紧度。
但无论如何,据全球最大的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2019年的医疗健康支出份额排名位居全球第二,2019年达到6.52万亿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0.62万亿元。
面对健康产业的需求蛋糕,资本垂涎三尺。但在中国,一切的医疗改革始自于市场需求,突破于公立,成熟于试点,最后政策落地,全面放开,形成公立民营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在没有政策大面积落地前,一切民间的互联网医疗都是小偷小摸的试水,赚点小钱和快钱,没有谁敢把体积做大和形成影响力。
现在,有了这个全国硬性要求统一试点的风向,曙光初现,大格局尘埃落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