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有感—唯物而辩证的认识论
摘抄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实践论》全文脉络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只关注人的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旧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消极直观的,人的实践活动并未进入他们的视野。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历史性的物质活动。
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感性阶段。
我们眼中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认识的感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地概念,作出合乎伦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二:理性阶段
随着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的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他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是数量上的差别,而是有了性质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伦理的结论来。
(三)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的认识。
人类实践的每一次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发现,人类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向绝对真理趋近一步。
真理同谬误(对于事物的歪曲的反映)相比较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一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相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此为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论》产生背景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1卷。
总结
《实践论》虽不到一万字,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你一旦能够点燃,就会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毛主席的思想离我们很近,但我们却没有发现它,很多年轻人认知里头的哲学家大多来源于西方,如叔本华,尼采等。究其原因,我认为这和咱们国家的应试教育离不开关系,很多人高中已经接触毛泽东思想,大学毛概也是必学,作为学生的我们因年轻,没有社会阅历,更谈不上人生感悟,对于这些课程,这些知识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会发现字里行间蕴藏的智慧。
《实践论》 论啥?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是唯物而辩证的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