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谱序0011:【清】《羊城梁化合族祠記》(广东惠州)

【清】《羊城梁化合族祠記》(广东惠州)

羊城梁化合族祠記[1](广东惠州)

今夫祖[2]而奉祀於數千人與奉祀於萬億人,其交暢[3]之情有殊矣。祖而致祭于一鄉一邑之間與致祭于數十州都會之地,其追遠之禮又有殊矣。故合數十州同族之祖宗而萃于一祠,即合數十州同族之子孫而萃于一祠,則所以合族者在于斯,所以尊祖者尤在于斯。

原夫羊城雙桂書院者,為本省之合族祠由來久矣。中分三座,上為寢宇,次為中堂,下為頭門。門外平地三丈餘,即有照牆。前後左右具以試寓環之,嗣宇巋然,洵足以妥先靈而肅駿奔[4]者也。

乃咸豐辛酉(咸豐十一年,1861)年間,同宗諸君子廬蒸產[5]之寥寥,無以光俎豆[6],於是廣推收族[7]之文,重議入主之舉,凡宗族樂捐貲助產者即迎其祖入而祠焉。而我族老莫不深知大義,願分五常之餘膏以助雙桂之祀典。爰輒[8]是年仲冬吉日,敬奉八世祖號竹莊之神主入祠享祀。越七年,歲在丁卯(同治六年,1867),歸邑同宗諸君子于梁化鄉創建合族祠,其入主之議如雙桂。我族老亦樂為之助,又敬奉竹莊祖主入而祀焉。是非能推尊祖之心以合族,即廣合族之義以尊祖者乎!由是祖先之靈爽無遠弗屈而歲時薦享亦且恢之彌廣矣。

【註釋】

[1] 梁化:梁化鎮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西北部,地處沿江,四面環山,屬沿江鎮。據《惠州府志》記載:秦始皇三十三年(前188年),置南海郡博羅縣,縣城設在梁化屯,歷時691年;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503),梁化屯升格設郡,歷時88年;隋開皇十一年(591)廢梁化郡置循州,梁化是隸屬於循州府歸善縣的一個司,這一建置一直延續至清末。

[2] 祖:祭祀。

[3] 交暢:交互暢達。《三國志·蜀志·後主傳》:“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

[4] 洵:誠實,實在。 駿奔:快速奔跑。古語有“玉馬駿奔”喻賢臣奔散。此處借指在書院讀書的學子。

[5] 廬:疑為“慮”之誤。 蒸產:指蒸甞之產業。主要指公祠所擁有的土地,以所收之租為祭祀、修繕、管理、獎勵學子用。

[6] 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後引申為祭祀和崇奉之意。

[7] 收族:謂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團結族人。《儀禮·喪服》:“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絕。”鄭玄注:“收族者,謂別親疎,序昭穆。”《禮記·大傳》:“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陳澔集說:“收,不離散也。宗道既尊,故族無離散。”

[8] 輒:或為“諏”之誤。

【簡析】

該文見博羅縣派尾林五常民國十九年修撰《林氏族譜·大傳》卷五。敘述的是在梁化鄉創建合族祠之事。

所謂合族祠,是同姓宗族组织共同在城中“都會之處”建立起来的合族祠。主要是由来自于各地宗族组织而又长期居住在城中的同姓绅士们,依照他们在乡下生活的经验,运用宗族的语言而建立。合族祠一般由省城士绅倡建,以联宗的方式向全省同姓宗亲募捐筹建,各地宗族以“房”为单位参与认购,谁捐钱谁就能获得入祀自家祖先的牌位,亦即拥有了合族祠的一部分产权。筹集的捐款用来置地建祠,祠堂功能主要给乡下同姓宗亲子孙赴省城应试、打官司和缴纳赋税的落脚点,方便乡下的子孙到省城活动。所以合族祠往往于書院毗鄰。

本文敘述創建梁化鄉合族祠的經過,為我們了解過去合族祠的形成、組織、功用提供了很好的範例。文中提及此支林氏的八世祖林竹莊,可惜沒有詳細的介紹。但也給研究者提供了了解此支林氏發展形態的思路,頗有價值。

另可参见本微信平台连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