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怀学:回得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是故乡
【编者按】
《故乡》
一部史诗般的电站移民文献史
多侧面展现了库区移民的生存状态和常态下的百姓生活场景
用影像记录了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
画册由著名诗人散文家雷平阳先生作序
国际知名摄影家吴家林先生任艺术顾问
故乡在江上
文/雷平阳 图/罗怀学
2012年8月,金沙江最末端的向家坝电站库区建筑物拆除工程全面展开,工人们准备将绥江县红太阳广场上的毛主席塑像拆除、吊装运往新县城。云南绥江2012.08
2007年11月,库区部分移民先期搬迁安置,为建移民新城腾出地盘。云南绥江2007.11
2012年6月,向家坝电站库区移民搬迁工作正式启动。云南绥江2012.06
坐在只剩墙基的自家堂屋中留影的老人。云南绥江2007.11
在搬空的自家门前拉琴的移民。四川屏山2012.06
走在绥江大桥上的男子,眼前一片狼藉。云南绥江2012.08
左图:捡到头盔的学生。云南绥江2012.08
右图:新滩新镇还在建设中,老街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老百姓照常在“老街”上赶场。云南绥江2009.09
绥江县深水码头上装运煤炭的船驳。云南绥江2008.06
随着两岸陆路的开通,航运衰落,码头背夫的行当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里。云南绥江2008.06
码头上等待过河的年轻女子和老人。云南绥江2010.09
金沙江边裸泳的男子。云南绥江2009.09
夏天,报废的过境公路大桥上下,成了市民纳凉休闲的地方。云南绥江2011.07
茶馆里喝盖碗茶的老者。泡碗茶,一喝半天,续水免费。 四川屏山2011.07
左图:两岸移民陆续搬迁后,过河的乘客少了,侯客的船老板一杯清茶,一张报纸打发时光。四川屏山2010.09
右图:女人从男人手中抢过小猪奔向码头。四川屏山2007.11
祖传三百年的绥江张氏杆称作坊。云南绥江2007.11
市场管理人员在为买卖双方称“双月猪”。云南绥江2008.06
拆除后的新滩老街废墟上卖肉的肉的屠夫。云南绥江2009.09
乡卫生所里打吊针的男孩。云南永善2011.07
婚礼上,新郎新娘携双方父母答谢宾客。四川屏山2011.12
下葬前,亲人和逝者作最后的诀别。云南绥江2010.09
左图:背老人到街上看病的儿子。 云南永善2011.07
右图:江水越涨越高,奋力跳过废墟逃命的猫。云南绥江2012.10
站在废墟上的小狗,任凭江水上涨,久久不愿离开曾经的家园。 云南绥江2012.10
在废墟上看蓄水的移民,内心五味杂陈,小孩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却无动于衷。 云南绥江2012.10
远处露出水面的湖心岛,是当年中华鲟的集中繁衍河段;不远处的湖面上,渔民在摸索新的捕鱼方法;眼前的喜鹊窝早已“鸟去窝空”。 云南绥江2014.04.
重新复塑在淹没后的绥江新县城广场上的毛主席塑像。“门前一汪金沙水,我当五湖四海看”,曾经的“红太阳广场”更名为“绥江人民广场”。 云南绥江 2015.11
书名:故乡
2004-2015
作者:罗怀学
出版:云南美术出版社
装帧:精装
开本:889mm×1194mm 1/12
页数:260页
照片:417张
售价:298元(赠送8吋收藏级照片1张)
版本:签名版
全网统一包邮
8吋收藏级照片的样片(三选一)
欲购《故乡》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一部中国少数民族刀耕火种部落的影像标本
已经消失的布朗族原始生产生活方式的真实图景
摄影集由著名作家江媛点评(删减版)
最后的部落文明挽歌
文/江媛 图/罗怀学
《布朗山纪事》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后的部落文明挽歌,摄影师罗怀学采用全景叙事策略拍摄群居的布朗族人的干栏式竹楼群,呈现静谧的田园生活,增强了人们对失去古老田园的痛惜之情,并对生活于单一化城镇模式中的人们形成精神的拷问;以悲悯之眼展现布朗族的生活,记录了一个脱胎于母系氏族部落的村落在工业社会的缝隙中艰难求生的状态,通过图片呈现了布朗山刀耕火种农业的高强度劳作及亲密的血亲和族群关系,表现了布朗山物质虽然贫乏风景却未被污染的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的精神特质。在以艰辛的农业劳作及血亲维系的村落中,大人在自然中耕作,孩子在自然中生长。摄影师还以全景及特写的手法呈现布朗族融入自然的亲密关系,形成对工业社会与自然割裂并对自然过度掠夺的反思,布朗族部落遭到工业化农业社会拆解后,布朗族陷入毁掉祖辈居住的村落,又未能找到生存根基的两难境遇。
《布朗山纪事》既是一个部落文明的图像志又是展现布朗族民俗的生动图片库。罗怀学采用故乡人、自然环境、耕作渔猎方式,部落民居等摄影语言,运用自然和人的关系为主线的构图技法,以无人的风景展现乡人远离故土的空虚与失落,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展现人们对土地的依恋,又以孩子们对工业产品的迷恋展现新一代布朗族希望摆脱贫穷落后的渴望。《布朗山纪事》的图片文本以乡愁为拍摄主题混合着古老的田园与现代浮躁社会的矛盾冲突,交织着眷恋故土与向往工业社会的复杂情绪,形成既冲突又割裂的画面特征和心理情绪。
十月,山野泛黄,是旱谷收割的季节。收割时,从山顶往山下收,头不至于碰掉谷粒,尽量做到颗粒归仓。2000年
打谷时,把旱谷抱到篾笆上,用棍敲棒打,脚搓手揉。2000年
打完一垛,捞去谷草,用脚翻划谷子,用扇子扇去秕谷、杂草。2000年
左图:打回新谷,女人忙着舂新米,新米煮出的饭,要让佛爷和小和尚们先吃,以示对佛的尊敬。1999年
右图:布朗族盖竹楼有许多讲究,砍树、要先砍立于火塘两旁供奉祖先神的两根中柱,抬树、也要先抬中柱,不能坏了规矩。1999年
布朗族喜欢聚居,住“干栏”式竹楼,楼上住人,楼下放养牲口,通风透气,还能防御野兽侵扰。2000年
解木板盖竹楼的村民。1999年
农闲,请布占(通神的寨老)掐算个好日子,全寨人帮忙,两天三就能盖起一间干栏式竹楼。1999年
左图:蹲在地上的男人和身后的孩子。这是布朗族男人惯常的休闲方式。1998年
右图:布朗族母亲与孩子。限制生育的年代每个布朗族家庭也是儿女成群。1998年
女人去箐沟里洗完衣服,还要顺便用锅碗瓢盆拎些泉水回家。1999年
太阳落山,村民们挂上银幕,等待城里人或乡村干部来村出钱包电影给他们看。2003年
农闲时节,女人上山砍柴禾、打猪草,男人则留在家里照看孩子,抽烟打牌。2002年
左图:布朗山的孩子以山为伍,他们没有“笨笨熊”、没有“小白兔”,森林里的花鸟鱼虫是他们最好的玩伴。2001年
右图:布朗族女孩清澈明亮的眼神里,透出布朗族的纯朴与善良。2000年
课间,孩子们用自已做的“鸡公车”去山上推车柴禾回家,再继续上课。2003年
在布朗山的村村寨寨,孩子们最爱玩的游戏就是“老鹰叼小鸡”。1999年
布朗族村民用木头和竹篾把中缅分界的南冬河堵成鱼坝捕鱼,每年的春夏都是捕鱼的好季节。2003年
左图:缅寺常出现“僧多粥少”没家人送饭的情况,佛爷带着小和尚去寨子里“讨饭”(化缘)。2000年
右图:赕佛节期间,从缅甸请来的大佛爷出行到庄家念经赐福。佛爷不能沾地气,要从“人毯”上踩过,谁要是被佛爷踩过,一生吉祥平安。2000年
姑娘出嫁,要请“布占”和寨子里的长者拴线祝福。2002年
男孩子一般十二三岁后,就可以剃度入佛,升和尚,入住缅寺学傣文念经书。2000年
布朗族一年中有无数大大小小的节日和宗教活动,“开门节”“关门节”“赕佛节”等。“开门节”,各寨都要息工三天做佛事活动以求佛主赐福。2000年
书名:布朗山纪事
1998-2006
作者:罗怀学
出版:云南美术出版社
装帧:平装
开本:787mm×1092mm 1/12
页数:63页
照片:60张
售价:180元
版本:签名版
全网统一包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