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之问|黄帝 、扁鹊 、白氏医经三家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7-03-30

专栏: 『灵素之问』,忆忘先生专栏。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作者: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黄 帝 、 扁 鹊 、 白 氏 医 经 三 家

文字:忆忘


白 氏 医 经

【元命苞】曰: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

远古时期,中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当为白姓之始。

黄帝的后人,秦有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胜即楚平王太子建之子。则可知白氏家族源自两三千年以前的楚国公族,推溯至上古颛顼帝后裔,有说颛顼也是黄帝后裔。白公胜因乱国被诛之后,楚国白氏家族的子孙,为了避乱而纷纷出奔他地,到了战国时期,白姓古人便遍布于陕西山西(秦晋)等地。

白姓在汉代以前便是大姓,而白氏在汉初并没有见载著名的医家。据此推测,西汉末校书所成【白氏医经】是据秦代保存的汉以前医籍资料,代表秦晋之地流传的医学,以白氏学者所著的传承。

扁 鹊 医 经

【史记】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指出扁鹊是脉学创始人,也是经脉理论的创始人。又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循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

扬雄【法言·重黎】云:“扁鹊,卢人也,而医多卢”。说明在秦汉时期的医学,扁鹊医学为主流,影响甚为广泛。其特征为建立了脉法诊断体系,长于本草学,确立了“阴阳水火之齐”,以寒热为首的药石内治理法而为【汉志】所采纳,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馀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见仓公传,亦可知仓公宗扁鹊医学;外治法长于汤熨鑱石砭灸,而仓公亦熟知“宜鑱石、定砭灸”之术。

【汉志】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亦强调寒热为首及寒热之误,故扁鹊“为方者宗”为写实。

可见,在标榜黄帝、歧黄之前,扁鹊医学与白氏医学的不同,在于扁鹊脉法体系对于诊断学的补充和发展,至于“合色脉表里有馀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为医学理论的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其中一条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则是表现出先秦医学已有与巫医分道扬镳的宣言,表示扁鹊医学从此脱离巫医影响,而白氏医学则仍可能有着巫医的内容。参考汉代谶纬流行,汉武帝晚年被陷巫蛊之祸,而直到唐代还设置祝由科,可见经过魏晋玄学南北朝佛学的影响后,巫医生命力依然顽强。

黄 帝 医 经

标榜黄帝之为道,起于战国中晚期,而盛于汉唐。其间虽有晋末刘涓子作【鬼遗】而曰“黄父鬼”,不仅射其一箭,且抢其医书、药一臼,在标榜黄帝为医祖圣人的时代,发生此等“冷幽默”不免匪夷所思,对比【灵枢痈疽篇】与【鬼遗】所论同出一源,而【灵枢】仅论及病机诊断外治而无药法,则为摘抄可知,故在刘涓子时代痈疽病理法并未标榜黄帝是大概率事件。故《淮南子·修务篇》曰:“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是个渐进补充的过程。

颜师古注汉书: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师古曰:“刘向别录云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也。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故曰泰素。”故不仅杨上善所作“太素”得名于此,【素问】之名也从此而来。只不过【黄帝泰素】是阴阳家之书,阴阳家之书却“言阴阳五行”,不免让人略感诧异之外,则“邹子之徒”著“终始五德之运”,据此便不能目为“空穴来风”了。

更何况医经标榜黄帝,则是出于阴阳五行的合流,为核心的时代政治主流思想的“天人十端”影响所及;除此之外,不同于扁鹊医学的地方,并非金属工具的使用,砭石与铜器金银器同时存在了极长时间,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即冶金技术的突破与毫针的出现,故曰“黄帝施于针灸”而不同于扁鹊之“鑱石砭灸”,此其二。此外还有藏府经脉理论的发展变化;但脉诊和本草理法,均大部分继承了扁鹊医学,与其说学派并存的相争,不如说继承发展更符合事实。

【汉志】所载医经,如果【旁篇】意味着无论从来源还是传承或“问题性”均难以归类,其余三家看上去像是“学派”,则白氏、扁鹊偏向于姓氏为代表的传承性学派,而黄帝却代表的是“问题性学派”,而表现出理论的发展和工具的变化。但学派的定性却远不能如此简单能够确定,如本草学从东汉有【蔡邕本草】,乃至吴普、李当之、桐君、雷公等等,其本草著作均冠以人名而难以划分学派;而【本经序录】称“春秋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道经略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华佗等方,今之所存者,亦皆修药性。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耳。至于刳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则今有学者以仓公华佗等谓之“扁鹊学派”,则“本草家”“悉依本草”,与经方十一家还有着【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神农黄帝食禁】等,此时到底还能否区分扁鹊黄帝,或莫非能够称其为“混合派”,则学派概念,也需要谨慎。

由于医经七家“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隋书】牛弘传)“王莽之末又遭焚烧”(【隋志】)尽皆失传,故中秘之书即“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基本已不存在,而“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以及“献书之路”而从民间所献之来源,并不能断绝,因此“内经”损失巨大而“外经”却大量的能够保存,这也是汉以后的医经辑复,多数内容为各家医经的综合,且主要内容多为“外经”的判断依据。当今学者标榜“黄帝内经”,但是若不明内外之分,则易误会深远。

附:关于内经外经旁篇的分类标准的确认

【隋书】牛弘传载,隋开皇初年牛弘上表请开献书之路,曰:“晋秘书监荀勖定魏《内经》,更著《新簿》。”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西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称为《中经新簿》。而隋代牛弘称“中经”为“内经”,可见曹魏中秘之书所集,亦称“内经”;而孙思邈则称佛经内典为“内经”,完全没有【甲乙序】称“素问、针经即内经”的影响,而【甲乙序】既不见于【隋志】,唐初孙思邈亦未见,可知其晚出附会。而内经一词在隋唐既曾指代“中经”,则可见内外经及旁篇的分类,的确按照中秘与外宦民间世家的藏书来源分类所致,亦曾被孙思邈用以指代佛经,六朝至于隋代唐初,均无人提及【黄帝内经】的存在,更无将其简称“内经”的手笔,乃首见于孙思邈之后所作的【甲乙序】,即便王冰也未曾引用。显然,【黄帝内经】是唐代以后标榜黄帝医经的附会,实际是对唐以前各家医经取舍之后的集成和发展。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起源吗?

    金栋按:<黄帝内经>不是中医的起源! 据医学史料,中医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中医起源于圣人(伏羲.神农.黄帝).起源于巫(毉,从巫).起源于医学本能与医学实践等多种说法,似乎各有其理. 何谓 ...

  • 《中国医学源流论》上古医学

    上古医派 针灸始于黄帝,本草肇自神农,脉诀传之素女,此以言乎其托始之时耳.至按其学术之性质而为之分类,则为 医经.经方二家.医经犹今言医学,经方犹今言药学也.神农本草,当属经方家.针灸.脉诀,则同属医 ...

  • 汉代本草概况和特点

    汉代本草概况和特点

  • 灵素之问 | 从阴阳五行到《伤寒论》六要素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5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 灵素之问 | 阳旦汤千年误(上)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8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判断< ...

  • 灵素之问 | 阳旦汤千年误(下)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10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第三,两 ...

  • 灵素之问 | 六经病欲解时的唯一价值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19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太阳病欲 ...

  • 灵素之问 | 手少阴脉独无腧到有腧(上)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23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黄帝曰: ...

  • 灵素之问 | 手少阴脉独无腧到有腧(下)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26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问曰:& ...

  • 灵素之问 | 伤寒论得名及其概念演变与误解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4月22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quo ...

  • 灵素之问 | 中医教的情怀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今天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四库全 ...

  • 灵素之问 | 甲乙序与黄帝内经

    今天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北宋为什么要编<新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