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在当代,为何写俗了?
西汉《五凤二年刻石》
书坛走进“俗隶”时代?这是《中国书法》杂志几年前曾在网上征集网友评论的选题。这标题也是够猛的,那些年年凭隶书入展得奖之人,看到这明晃晃的“俗隶”二字,一定会五味俱全,不知会情何以堪。他们可能会认为,尽管当下隶书创作确实存在着盲目跟风、低俗浅薄的现象,尤其是随着展览的滥觞,“展览体”隶书大行其道。但直呼书坛走进“俗隶”时代,一棍子打翻一船人,显得似乎不太“厚道”。如果从“展览体”而论,哪种书体又不存在着投机取巧、取法时人,入古不深、千人一面的共性问题呢?这俗字标签,看来也非隶书一家独有。
东汉摩崖刻石《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
其他书体先不说,《中国书法》编辑部第一把火就烧了当代隶书创作之上,也许是与隶书本身在书体演变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罢。如果没秦汉时期的“隶变”,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灿烂辉煌的书法艺术。打个比方,隶书好比是男人的腰,不仅承上启下,更是男人的半条命。隶书创作的水平高低,也深刻影响着其他书体在当代的发展水平。
当下“隶书”到底俗不俗?如果说当代书坛确实存在“俗隶”,那这些“俗隶”俗在何处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点:
东汉刻石《大吉买山地记》
一,俗在取法
有古人优秀的隶书资料不学,偏学时人,尤其谁是评委就学谁,谁入展得奖就学谁,近亲繁殖,长相相近,格调不高。这些情况也确实是有的。没有个十年以上功夫,没有个深入临习和感悟十种甚至数十种经典汉碑的过程,想写出高古朴厚的汉代隶书气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慢功出细活的过程最是折磨人,能否从汉碑中走出来,还是个未知数。于是,有人讨巧,直接把别人的成果拿来,硬生生嫁接在自己的手上,这就是当下书坛一些人隶书创作的“国展体”现象。如此讨巧,自然难于免俗。
西汉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
二,俗在设计
隶书是篆书在实用中简化而来的,同时在艺术家们笔下,不断完善,化圆为方,笔断意连,浑雄古朴,浪漫优美,拉响了中国书法走向自由艺术王国的号角。古人的隶书书写,都是浑然天成的,由篆而隶的结体简约大方,极具自然性的书写点画,劲道又高古,生动又典雅。而今之隶,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有人把空间设计融入隶书之中,巧则巧矣,但古雅趣味尽失。让王羲之喝咖啡,终归不伦不类。隶书不是盖房子,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设计来设计去,你写的隶书,只能算是美术字,与汉代气象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西汉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甲)》
三,俗在理念
秦汉是隶书的时代,一代人的审美决定一代人的艺术。秦汉雄浑博大、大朴不雕的审美,是形成隶书颠峰的土壤。无论结字还是用笔,古人无不是庄重而生动地展现出来。今人写隶,写碑者多,深研简牍者少;效今人法者多,探古人法者少。
伟大的秦汉时代,为什么会产生隶书这种伟大的书体?这与那个时代的文化、审美密切相关。不一个猛子扎进秦汉人的隶书堆里、艺术堆里、文化堆里,在审美认识上彻底取法乎上,参悟汉人的审美指导下的书写习惯,那今天手下的隶书,不俗也难。
西汉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
俗隶是怎么产生的?
俗隶的产生一定有多种原因。个人的识见局限,庸师的被动引领,国展的名利趋动,等等。跟风写隶,是当下俗隶的最大传染病。多次担任国展评委的刘文华先生就曾说过,“学我干嘛呀,我还没写明白呢,学我不是不学好吗?”可是,国展中不学好的人还真不少,确实有不少作品写的就是刘先生一路的隶书风格。一个人写出来的风格,才叫风格;人人都写这种风格,那么这种风格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众人跟风谓之俗。何况又不是二王这样永远矗立的经典。国展强大的导向作用,无形中也助长了扎堆俗隶的产生和蔓延。
秦隶《里耶秦简》
俗隶如何可医?
凡病可医,惟俗难医。刘勰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要想医治俗隶,只能先把脑子清空,把旧有的错误观念通通格式化,再重新装上取法乎上的正确新软件。
一句话,要想改变当下“俗隶”之风,就要“提纯复壮”。
农家有云:勤施肥,不如选良种。不断近亲杂交的种子已经退化了,那就到古人那里去“提纯”,然后回到今天再“复壮”。
西汉末《莱子侯刻石》
隶书再也不能你杂交我,我杂交你,在国展作品标准上,大玩时人转基因了。隶书要先“提纯”,必须回归秦汉,以简牍帛书新材料之墨迹隶书为营养,化汉代隶碑之精神,以秦汉人的审美、书写习惯正本清源,尤其是新出土的简牍帛书墨迹,探窥古人的笔下奥秘。在简牍与汉碑之间,融笔之流畅与刀之劲健为一体。并在大量的隶书新材料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隶书风格,继而锤炼出不同时人的属于自己的隶书语言。使自己笔下的隶书直接古人,又不缺少个人的理解,如此可为“复壮”矣。
东汉摩崖《杨淮表纪》
其实在这方面,华人德、鲍贤伦等先生,都为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
流沙坠简曾经深刻地启发了一代民国大家。而今天,新出土的秦汉文字新材料,可谓车载斗量,但我们当代书法人对此似乎还嫌冷漠。从秦隶到汉初的古隶,再到成熟的八分,这些隶书墨迹在简牍中可谓蔚然壮观,为我们的隶书创作走向百花齐放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剩下的,就是耐住寂寞,深入古代经典,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既古又新的独特隶书语言风格了。
越来越多书法人重视隶书的神韵,学习队伍不断庞大。隶书往大众了说,汉隶《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史晨碑》《石门颂》,大家基本都知道。往独特了说,金农漆书首当其冲。
唐代隶书《义福禅师碑》被誉为“开元隶书第一';宋代隶书第一的大书法家晏袤所书《山河堰赋》,尺幅之大,极为罕见。文征明、王铎、邓石如、伊秉绶的隶书也都耳熟能详。但是今天小编说的这块碑,可能很多人没见过,可谓是清新脱俗,下面,我们一边看图,一边给大家分析讲解。
很多人应该猜到了是《肥致碑》,对于评价,只想说此碑不俗。我们重点先看特色的撇捺,有别于孔庙三碑的大撇重捺,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
注意上图,两个“之”和两个“常”有差异,注意甄别,尤其是并在一起的时候,如果处理不妥,非常腻人。这种细节变化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隶书大变体,注意学习,写错变体更麻烦。
该作品方笔居多,方整劲挺,和《张迁碑》神韵有些近似,棱角相对收敛,多了份俊逸,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
此碑字形偏于古拙一路,字型方正,字多漫漶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结字运笔已开魏晋风气,毫无俗气。
我们看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碑阳之字朴雅秀隽,碑阴之字稍见纵肆,皆高洁明朗。学此书,要些功底和理解能力,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盖其含蓄内蕴得之不易也。希望智者能得其兼。
本文展示的为通篇全作,可用以手机临帖,收好不谢。
再介绍下《肥致碑》的情况,全称《河南梁东安乐肥君致碑》,建于东汉建宁二年(一九六)五月,碑高九十七点三厘米,宽四十七点五厘米,隶书十九行,满行二十九字,有界格,一九九一年出土于河南偃师南蔡庄村,现存偃师市商城博物馆。
汉代为隶书高峰时期,碑版石刻留存至今者,皆为学术典范。《肥致碑》书法质朴平和,从容稳健,兼之出土晚近,字口锋芒如新发于硎。其笔致宛然,与同时期所建之《华山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等庙堂制作相比,书写意趣格外突出,全无雕琢修饰痕迹,堪称汉碑隶书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