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
王世国/文
网络信息时代,书法早已不是人们的日常书写,它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书写作品如同绘画一样,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这种创作是有意识、有标准、有目的,而不再像古代文人在日常书写中,'无意于佳',碰运气般地偶然得到一幅佳作,即为书法,甚至成为后世的经典。
很明显,'无意于佳乃佳'作品看似自然而然,其实是建立在海量的日常书写状态之上的,它是从无数平庸之作中筛选出来的。请看,从先秦至民国,数千年来流传至今,能够称得上书法的艺术作品又有多少呢?其实,绝大多数墨迹不过是日常书写而已,而能够供后人临摹学习的经典作品,少之又少。
王世国草书五言联:“落花随水去,修竹引风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今的书法家已不同于古代文人,他们日常挥运,不是为了应酬信札,而是临摹练习,积累功力,丰富技巧;他们书写作品,不是抄写诗文,而是'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然后一挥而就。可以这样说,当代书法是在书家的头脑中创造出来的,而古代文人书法在日常书写中 '筛选' 出来的。
在识字之人都可以执笔书写的古代,书法作品并非都是有意创作出来的。在文人士大夫一生的海量日常书写中,总是能够从中得到若干得意之作,便被人视为书法,甚至声称'无意于佳乃佳'。这就造成了一种观念,认为书法不是一种专门的艺术创作,书法家也不应该是专门的艺术家, 纵然是邓石如也因为是鬻字为生的职业书家,同样受到轻视,难登大雅之堂。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反对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专业,轻视职业书法家,反对书法家进行有自觉意识的创作;而且,仍然有许多书法家还在'埋头抄书',大段整篇地抄写诗文。
刘洪彪草书《墨舞神飞》
尽管从东汉末年,书法的审美意识就已经觉醒,毛笔书写的艺术美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自觉追求,但是,对于建立在日常书写基础之上的书法,人们注重的还是结字造型和笔墨技法,而日常训练还是在于手上功夫。古代书论也大多侧重于此,甚至影响数百年的碑学与帖学之争也仅限于此。千百年来,人们的书法艺术思维受到很大局限,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和扩张。
其实,建立在现代哲科思维之上的书法艺术理论,应当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书法艺术的本质。当代书法无论是它的经济社会基础,还是人文条件包括思想观念,都与古代有了很大不同。书法貌似与古代没有太大差别,甚至有人说今不如昔,其实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的标志,就是创作意识的觉醒,已从古代文人仅注意日常书写状态下的笔墨技巧,转变到将任何形制的书法都视为一幅艺术作品,自觉地谋篇布局,'经营位置',看重作品的整体效果。对此,多年来当代书法名家胡抗美、刘洪彪、沃兴华、张旭光等人,已经做了大胆探索,尽管尚有不足之处,但是成果可喜。
胡抗美草书《风生翠萝》
自觉创作意识的核心就是书法家在挥毫书写之前,对整个作品的艺术构思(想象)。一方面,书法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既丰富又有限;另一方面,很多情况下,书法家都像是在完成命题作文的考生,其书写的内容、字数、尺幅、形制都是一定的,这一切都像是不能摆脱的镣铐,而其它艺术则不是这样。所以,书法就是带着镣铐的纸上舞蹈,作品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构思新颖。可是,我们看到,许多大展中的作品面目雷同,或书写长篇拼凑为大幅作品,或写成大字填充成巨幅大作,虽有展厅效果,但仔细观之,唯有笔法纯熟、字多或字大而已,作品整体上思想贫乏,毫无新意。这些皆是因为未能精研构思,先天不足,纵然顺利出生,也还是'低能儿'。
所以,一幅书法作品是新奇还是平庸,是创造还是摹仿,是精彩还是拙劣,几乎是在书法家头脑中就已经注定;与其说它是书法家运用笔墨在纸面上完成的,不如说它是在书法家的头脑中创造出来的,人们看到的作品不过是书法家对自己艺术构思的具体呈现。
王世国草书《王安石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艺术构思对作品成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汉丞相萧何,为了写好'未央宫'三字匾额,竟然要'覃思三月'。其实,凡是艺术创作都有其共同特征。古今中外的画家、音乐家、雕塑家、诗人等,无一不是在艺术构思上殚精竭虑,反复推敲,就像杜甫说的那样,是'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相反,书法家却因为日常书写即刻就能成为艺术作品,书法仿佛总是毫不劳神地一挥而就。至今许多书法家仍然对此沾沾自喜,甚至把书法创作演变成一场富有声色的写字杂耍。其恶果就是造成一种错觉,让人觉得书法就是写毛笔字。难怪一些画家、作家、名人都在写字卖字,尽管丑拙不堪。
张旭光草书《戴叔伦诗句》:“谁能凌绝顶,看取日升东。”
我们说,书法作品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艺术构思就是书家的创作成果。当然,这一成果必须呈现出来,才能显而易见。 笔墨纸张是呈现这一成果的工具、笔法技巧是呈现这一成果的手段、挥毫书写是呈现这一成果的过程。书写时,柔软的羊毫、晕化的墨色、迅疾的运笔、散乱的笔锋,常常使得'笔不达意'。当年,王羲之书写《兰亭序》,就是因为那篇草稿并不是他理想中的样子,这才想重写,结果'屡书不及'。'不及'不是不及那幅草稿,而是仍然达不到他的理想样貌。当然,书写的过程,并不总是'笔不达意',也有可能出人意外,妙笔生花,恍若天成。这恰恰就是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是不可重复的独特的'这一个'。
王世国著《当代书法评鉴》,岭南美术出版出版,“当当网”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