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猫步这样练:动步时重心定,定步后重心移

动步时重心定,定步后重心移。

——小议太极拳步法

对于太极拳步法的要求,武禹襄大师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要求“迈步如猫行”;杨澄甫大师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要求“起落犹似猫行”。其实“猫行”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太极拳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其步法是关键。“猫行”步就是要做到轻灵稳健,提脚不蹬,落脚无声。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凡武术都离不开“腾挪闪展”,尤其是太极拳更讲究“粘连黏随”。因此,身法、步法在太极拳术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谓“步随身换,身随步走”。换势时要以身体为主体,身意在先,步法自然跟进;动步时根在脚,步在先,全身相随。这样才能上下相随,轻灵稳健,达到身体的高度平衡。才能做到动急急应,动缓缓随,粘连黏随,随曲就伸。

太极“猫行”步应该怎么走?它和人们平时走路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以向前行进为例,我们平时走路是这样的:如先迈左脚,那么重心先放在右脚上,提起左脚,向前迈出,身体的重心会自然地随之向前移动,到左脚落地时,身体的重心已到了左右脚的中间;随着左脚落地,右脚跟提起,右脚掌蹬地,身体的重心继续逐渐往左脚移动;待重心全部移到左脚时,提起右脚,向前迈出。我们平时走路的这种走法,是在迈出的脚步尚未落地时,身体的重心就开始向前移动了。也就是说,脚步落地时已经要承担一定的体重,其结果必然是“提脚要蹬,落脚有声”。

而太极“猫行”步的走法是“动步时重心定,定步后重心移。”仍以先迈左脚为例,重心要先全部放在右脚上,随着右膝弯曲,重心下降,左脚先脚跟后脚掌轻轻提起,缓缓向前迈出,在左脚迈出直到落地前的整个过程中,身体的重心要始终保持固定在右脚;左脚跟轻轻着地后,随着左脚慢慢踏平,右脚跟并不提起,而是右腿慢慢前送,左膝慢慢弓出,身体重心逐渐往左脚移动;待重心全部移到左脚时,右脚不蹬,先脚跟后脚掌轻轻提起,再向前迈出。这样的重心变换,必然是“提脚不蹬,落脚无声”。可见,太极“猫行”步与人们平时走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动步时重心定,定步后重心移。”换句话说,平时走路是随着脚步的迈出,身体的重心不停顿地同时向前移动;而太极“猫行”步是脚步的迈出与身体重心的移动不同步地交替进行。

步法的运动归根到底是身体重心的移动,虚实的转换。杨澄甫大师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太极拳术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在《太极拳练习谈》中更特别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明确把分虚实与“猫行”步联系起来。

正因为身体重心移动和虚实转换的方式不同,而形成了太极“猫行”步和人们平时走路的走法不同。如果像我们平时走路时那样,身体重心随着脚步的迈出而自然随之向前移动,腿脚就不可能在空中长时间停留,脚步就不可能均匀地缓缓迈出,更不能轻轻落地。只有像大师说的那样,全身皆坐在右腿,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左腿才能轻灵地缓缓迈出,轻轻落地。行拳走架才能做到缓慢柔和,轻灵稳健。这正是“动步时重心定,定步后重心移”的原则。

当然,太极拳在行步时还不仅仅只是要求“动步时重心定,定步后重心移。”在分清虚实,转换重心时,还要做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逐渐克服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忽高忽低等现象,达到立身中正安舒,动作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真正做到动作轻灵。这样才能全身高度放松,不用拙力,不存紧张,内劲才能逐渐增强,气血才能畅通,动作才能高度协调和谐。同时,坚持久练太极“猫行”步,还能使腿部肌肉发达,增强下肢力量,防治常见的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骨关节病。

以上是我们的一点初浅体会,愿大家在习练太极拳时,坚持太极“猫行”步法,做到行拳轻灵稳健,以增强养生健体的功效。不妥之处,请老师、拳友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