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命13:“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就这么简单!可惜没人信......

启明灯

(微信号:QIMING-DENG)

情绪就是粗壮的感觉,

就是特别明显的感觉。

△点击播放音频

【原文】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说经典上讲的都是让我们明心见性的教训。

怎么叫让我们明心见性的教训呢?我们把儒家、道家、佛家的经典摘上几段,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描述真相的。

一、站在“觉”的立场上处理感觉

从“喜怒哀乐之未发……”这一段,作为一个儒家的人,这一句不知道是不应该的。我们来看一段: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里面的一段话。

这一段话儒家的人经常引用,引用什么呢?他老讲“未发之中”“未发之中”……“未发之中”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我们叫真相,或者叫“道”。那我刚才说了,“道”这个东西没有名字,你把它叫“道”也行;叫“中”也行;叫“一”也行;叫“性”也行;叫“心”还行;你叫“妙明真心”;“如来藏”;“佛性”;“自性”……你把它叫啥都可以,随便叫。就像有一个面团,你把它叫“馍馍”也行,把它叫“馒头”也行,都是一个东西;你如果以为馍馍和馒头是两个东西,那你肯定不认识它,能知道我的意思吧?

看这一段,说“喜怒哀乐之未发。”你有没有发现“喜怒哀乐”讲的是什么?是不是情绪感受啊?前两天有一位朋友问我,情绪和感觉是啥关系?我说绪就是粗壮的感,情绪就是特别明显的感觉。

喜、怒、哀、乐,这些感觉没有发作的时候,请问名叫“感觉”的那个东西还在不在?还在吧。可是喜、怒、哀、乐没发出来啊,没发出来你有没有感觉?有没有这个叫“感觉”的这个东西?还是有吧,没有发出来是因为这个名叫“感觉”的这个东西上,还没有给它添加属性。可是“感觉”依然在那里。

这么一讲,你是不是就知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这儿讲的是什么了。这儿讲的是那个名叫“感觉”的本体,它不带属性的。不带属性的那个“本体”,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给它定了个义——“谓之中”,我们把它叫做“中”。你就知道这个“中”就是我们描述的所谓的真相。

“发。”请问它发了是啥?发了它是不是就成喜怒哀乐了?喜怒哀乐出来了,一出来是不是我们就跳到喜怒哀乐里去了?就像我们电视一打开,你就看了节目忘了电视。

“中节”是干嘛呢?“中节”就是我从不在“中”的状态上回到“中”了。我从节目里回到电视了,我原来看的节目,现在看见电视了;原来我在喜怒哀乐里,现在我不关心它的属性了,直接通过处理,我回归到“本体”了。这意思懂了吧?

回归到本体的这个动作,给它起了个名字——“谓之和”,这个动作就叫“和”。

“中也者”,用口语说就是这个“中”啊。它怎么样呢?它是“天下之大本也。”“天下”就是我们的生命体验,我们要经历的一切。“天下”的什么呢?“大本”。

“本”是啥意思?你有没看见是木头的木,底下做了个标记。最靠左边的这个字是“木”,中间是树干,上面伸出去两个树杈,下面伸出去两道树根。
在底下做了个标记(中间那个字),这个字就是“本”。“本”什么意思呢?树根这个位置标了一下,埋到土里面的根就叫“本”;露在土外边的根就叫“根”,所以咱们有一个词——“根本”。“根本”是说啥?“根本”就是说根埋到土里边的和长在土外边的——“根”和“本”,就这个意思。
同样是这个标记,标到上头的时候,这个字念啥呢?这个字念“末”。“末”是表示树梢。咱们不经常讲“本末倒置”嘛,什么叫“本末倒置”?就是你连树根和树梢都闹不清,“本末倒置”。
不是还有那么一句话吗?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
“物有本末”,就是任何事情都是有树根和树梢的。什么意思呢?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发端,都有它的末梢(“末梢”这个词也不准),就是它都有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要产生什么,它是这么个意思,叫“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任何事件都有它的来龙去脉。
“知所先后”,什么叫“先后”呢?“先后”不是你先干啥后干啥,“知所先后”的意思是你要知道是谁决定的谁。是根决定的梢,还是梢决定的根;树梢决定树根,还是树根决定树梢,这个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一直去找根源,在根源上下手,你就会越来越接近“道”的本体。就这么一句话。
回到刚才那句话,“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本”是什么?根源;发端。说“中”是个啥呢?“中”就是天下的,生命的,一切一切的发端。什么样的发端呢?是个“大本”。这个“大本”的“大”是啥意思呢?不是说它是个好大的根,而是说它是个“根本”的根,是个究竟的根。
这一句话连起来,就是所谓的“中”是一切感觉的本体,它就是生命宇宙最究竟的真相。就这么一句话。
“和也者。”“和”是什么东西呢?说“和”呀,“天下之达道也”。
什么叫“达道”?“达道”就是绿色通道,直达电梯,直通车,“唰”我就去了,这么一条道,叫“达道”。去哪里的“达道”呢?回到“中”的“达道”。所以这一句话你连起来再看,说做“和”这个动作,“和”这个功课,做“和”这件事情,就是到达宇宙真相最快的便捷之路。就这么一句话。叫“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接下来又说啥?说“致中和。”咱们经常说“致知”“致中和”“致良知”……“致”是啥意思?我们直接给它翻译出译意,“致”就是活成这个样子了。“致中和”就是我活成“中和”的样子了;“致良知”就是我活到良知里去了;“致知”就是我活在感觉里了。
“致中和”什么意思?随时站在的立场上,站在立场上不断处理那些不的感觉
 
不断地处理着感觉,只要这样去做——“天地位焉”。我遇到的所有事物,会在各自本来的岗位上发挥作用,这不就叫“位”嘛。钟表齿轮,齿轮放对位置它就转,放不对位置它就不转;天地也是,你放对位置,它就给你带来好结果,放不对位置就倒霉。“天地位焉”,各自在各自的属性上发挥作用。
发挥作用的结果是什么?“万物育焉”。什么叫“万物育焉”?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想咋地就咋地。
这是《中庸》里面的一段话。
二、觉察你的“第一念”
再来看《庄子》上一句话:
至人之用心若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
 
“人”就不用解释了,“至”是啥意思?“至”就是到头了,顶到天了,没办法再往前了,就是“至”。“至人”什么意思?这个人活到最高水平了,活到顶尖了,活成人尖了,这就叫“至人”。马上就明白——“至人”不就讲“圣人”嘛,《大学》里面叫“大人”,道家叫“真人”,一般的来讲叫“圣人”,“美大圣神”。
“至人之用心”,顶尖的人,活出来的人,他用心(就是用感觉)像什么呢?像镜子。什么叫像镜子呢?比如说,你是一面镜子,我去照你,你说:“哎呀,何老师这么难看,起开。”你不会说这个话吧。你儿子去照你,你会说:“哎,这是我儿子,真亲了,别走,再照一会儿。”你会这样的吗?镜子不会这样做,你会。你为啥会?因为你有定义,你说这个难看;这个好。你有定义,它没有。
说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至人用心”,他是用的什么心?是不是刚才上面讲的“中”的心,没有喜怒哀乐的心。是不是?“用心若镜”就是用“中”的心。
“不将不迎。”“将”是啥意思?“将”就是那个东西走了我还舍不得,惦记着呢。比方说,“哎呀,我那会儿有钱的时候……”你看,这不就惦记着嘛;“我年轻那会儿……”这不就是惦记着嘛。这就叫“将”的心。
“迎”是啥?“迎”就是没来的设计上了。还没来呢——哎呀,我啥时候买个彩票,万一我要中了奖,我这钱怎么怎么花……设计上了;或者惦记着:哎呀,我怎么还发不了财呢。这不就叫“迎”的心嘛。你站到马路上,“出租车怎么还不来”“公交车怎么还不来”,这就叫“迎”的心。
“将迎”是干嘛?“将迎”就是那颗攀缘心——哎呀,可想跟人家搭上了,可想跟那个缘分凑成一伙儿呢。就那么个心。
他“不将不迎”,为啥?因为他不评判,他怎么的都是好感觉,所以“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应”是啥?“应”就是如实地做出反应。
什么叫如实的做出反应?何老师到镜子上一照,镜子上就是个“何老师”;你去镜子上一照,镜子上就是“你”;你穿的红衣服,镜子上就是个“红衣服”;我穿的黑衣服,镜子上就是个“黑衣服”……他仅仅是个反应,但他不是判断。这个需要体会,如果你对真相没有体悟的话,你听不懂这一句话。你说那不判断能反应了?我告诉你,不判断仍然可以反应。
我给你举个例子。《大学》里面不是讲“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嘛,里面有这么一段。比方说,马路上对面过来一个美女——“哇,漂亮!”“哇”的这一下哪儿来的?有人教过你吗?没有吧,自然的反应。这就是做出反应来了嘛。
但是啥呢?但是你看到,说“美女!让我再看一眼吧!”这叫什么?你对刚才那个反应做出反应了,你不是对美女做出反应,你是在刚才那个反应上叠加了一个念头,“念念叠加”。
叠加了个念头,你会怎么样?比如刚才一见,哇,心旷神怡!感觉很好吧?然后你对那个感觉好而感觉好,于是上面摞了个感觉好;你对这个感觉好,又摞一个感觉好……一层一层,那个感觉“嘟嘟嘟”,一摞就是一摞子上来,你都没发现!没发现,其实你已经被那个念拿住了,那个东西就叫“藏”。
“应而不藏”,我只是反应,我不藏。比如说“哇!美女!”美女就美女,过去了,我并没有“啊——美女~”不是这样的,这就叫“应而不藏”;这叫“如好好色”。
什么叫“如恶恶臭”呢?就是你走到哪个地方,人掏下水道呢,“嗯!”那臭味,你绝对不会迎着那个臭味,“啊~”做个深呼吸,你说:“啊!心旷神怡,沁人心脾。”你绝对不可能的,你一定是:“嗯!”一定是这样的一个反应。但是这个反应也仅仅是个反应,你并没有对这个抗拒感生出一个抗拒感,然后一堆抗拒感一摞一摞的。“一摞一摞的抗拒感”也叫“藏”,所以它仅仅是反应,而不藏。
其实说到这儿,我不妨多说一句,你怎么就能做到不藏呢?你有没有发现,其实一念起来“哒哒哒哒”后面一摞子念就上去了。你怎么能做到不藏呢?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对第一的观察你如果看见了第一念,你后面就不藏了,或者你后面就有可能做到不藏;但是你没看到,“哒哒哒”一摞子就上去了。
“至人用心,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所以圣人能干嘛?能“胜物”。“物”就是你的物质世界,你所经历的一切。“胜物”是干嘛?“胜物”就是我领导它,我让它咋就咋。这不就叫“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嘛。
什么叫“不伤”呢?“不伤”就是它搞不定我。我刚才不是讲,你儿子让你紧张,你就得紧张;你老公让你生气,你就得生气。他伤你嘛,现在你不受伤,你领导世界,你“胜物而不伤”——“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你有没有看到,《庄子》和《中庸》里面讲的一模一样。

欢迎留言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