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变疯子?最有望拿诺贝尔奖的神童谢彦波,如今现状如何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安石《伤仲永

方仲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即便是天才,若是得不到合适的教育,也终究'泯然众人矣’。现实中,也真的存在这样的'天才’,他年仅十一岁便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十五岁上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读硕士,十八岁就又开始读博士,后来更是出国深造,被认为是最有望拿诺贝尔奖的神童。

如果一切顺利发展,那他的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可到最后,不合适的教育却让他'泯然众人矣’,成为一名'普通’的老师,他就是——谢彦波。

天赋过人

从小,谢彦斌虽然不喜欢开口说话,但还是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

小学二年级,谢彦斌的爸爸有一次在为他检查作业时,竟发现他正在做五年级的数学题,一问才得知,原来谢彦斌曾到五年级的课堂里听过课,仅一遍便记住了知识。谢彦斌的爸爸立刻就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便开始指导他的自学。

两年过去,四年级的谢彦斌就学完了高中数、理、化,到五年级时已开始钻研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解答了数以千计的习题。

随后,小学毕业的谢彦斌参加了规模较大的数学与理科竞赛,并皆获得了不俗的好成绩,他开始走入许多人的眼里。同年,中国科技大学派专人来对他进行面试,结果发现他的数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其他各门功课也都达到高中毕业水平。

就这样,年仅11岁的谢彦斌被中国科技大学招入了少年班,在这里,还有着许多如他一样智力超群的孩子。

不适教育

如此的天才自然是惹人注目的。媒体们开始疯狂报道这第一期的少年班,但他们只看到天才的荣光,却没看到他们其实只是一些还未接触过许多人事、甚至还不能自理生活的小孩。

在少年班里,每个孩子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学习,而带领他们的老师甚至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给孩子泡牛奶、煮鸡蛋,替孩子理发、缝衣服……没有人来教导孩子们人生的道理,他们接触的始终只有书本知识。

就这样,谢彦斌长大了,虽然智商惊人,但情商却低得可怜,性格又十分固执。他不善与人相处,也不喜开口说话,他慢慢开始觉得别人不懂他,察觉到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和他人不在一个世界。不仅如此,长年的光环与称赞让他无法正视自己的失败,也不允许自己失败。

而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派遣回国

十八岁,谢彦斌开始攻读博士,可最后却因与导师的关系不善无法毕业,不久,他便前往了美国,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甚至师从1977年诺贝尔奖得主安德森。

许多人都认为谢彦斌有可能能够拿诺贝尔奖,谢彦斌本人也将此当做自己的梦想。如今,一切仿佛都在按照计划前进,谁都不能否认,如果他的学习顺利,课题研究成功,诺贝尔奖将可能会垂青这个年轻的天才。

可惜的是,年少时候埋下的因,在这时结出了罪恶的果。

临近毕业时,谢彦斌竟被派遣回国,一切那么发生得那么突然,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媒体前去访问谢彦斌的时候,谢彦斌回答:“我的论文不讨他的喜欢,写的是他的理论不对。”可到后来,'枪击教授’的说法传得越来越广,人们才渐渐得知当时事情的真相。

原来,谢彦斌的论文确实多次被安德森驳回,可他也不愿意更换课题。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便又一头闯进死角,反复修改,誓要让老师接收自己的论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曾前往在深夜找到导师家中并与师母发生争执。恰逢当时美国发生了中国留学生杀害教授事件,有些'疯魔’的谢彦斌自然也成了高危对象,便被遣送回国了。

后来,虽然'枪击教授’这一说法得到了澄清,但是谢彦斌却也用了十年的时间,来让自己放弃获得诺贝尔奖的梦想。

泯然众人

虽然回到了国内,但是拥有高学历的谢彦斌自然还是不愁工作,很快就担任了中国科技大学理学院的老师,他似乎与其他老师相同,又似乎与其他老师不同。

他认真教学,对待自己的工作依旧一丝不苟,可他又总是固执地穿着一件脏得看不清本色的老式夹克衫,怀里抱着一只鼓鼓囊囊的红色环保袋,上课甚至时不时还会突然发出笑声。

他总是无法控制地觉得人人都对他有敌意,即便是路上有人吐了口痰,他都觉得是在针对自己。虽然最后他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可他与妻子、儿子的关系并不算融洽,闲暇之余,他最爱的仍然是计算题目。

没有人能够走进他的世界,没有人可以理解他的想法。曾经的天才现在看来,仿佛变成了'疯子’。

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悲剧?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回顾谢彦斌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虽然接受着高深的知识教育,可却很少接触到社交与性格的培养。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超高的智商、惊人的学术成就以及孤独与固执的人生。

谢彦斌几乎从没有失败过,因此,他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他固执地想要导师接收自己的论文,不曾想过别的办法来改变自己无法毕业的结局,也许在他眼里,观点与论文被肯定这一件事比起毕业更加重要。

如今,他似乎已经'泯然众人矣’,却又不是'泯然众人矣’。他的超高智商决定了他绝不可能跟普通人一样生活,可现实却又让他不得不接受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矛盾,让他看起来好似'疯子’。这到底是个人的悲剧,还是时代与教育的悲剧?

文/李清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