窜三苗于三危——齐家文化玉器的民族属性与历史渊源

《传说中的古代中国》。来自顾颉刚先生所编写的《中国历史地图》,尽管不太准确,但它反映了老一代历史学家对中国史前传说和史前部落及其分布的一些猜想。当然,这些地图在发表时,很少有人知道良渚,只有极少数考古学者,在良渚发现了一些黑色的陶片。因此,这个中国新石器晚期最重要的文明遗址,在这幅地图中是一片空白。这幅地图中的红色元素以及“良渚”的字样,是本博加上的,它标明了太湖地区以玉琮为代表的东南方史前文明,向中国西北方迁徙的路线。根据传说,“三苗”在江西省的鄱阳湖与湖南省的洞庭湖之间,三苗集团后来被舜和大禹所消灭。舜死于苍梧,禹死于会稽,他们可能都死于对三苗的战争。后来,强大的三苗集团被驱赶进中国南部的大山,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被俘虏了,成为奴隶。这些人被集体转移到一个叫做“三危”的地方,那是西北穷山恶水之地,但是却盛产美玉。在“三危”附近,赫然标注着“羌”的字样。
玉琮,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瑶山墓地出土。这是良渚极盛时期的玉琮,良渚文明存在于距今4200至5300年以前。良渚文明消亡之日,正是西北出现齐家文化的开始。在良渚古国崩溃之后,一部分良渚人溯长江向西逃亡,第一站就是江西鄱阳湖地区,他们在这里坚持了一百年以上,继续与北方王朝进行着最后的抗争。
玉琮。江西省德安县邹桥乡湖塘水库区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现藏于德安县博物馆。注意,这是标准的良渚玉琮,出土于江西,而且同样出土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地区生活着三苗人。
玉琮,四川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这也是一只标准的良渚晚期玉琮,但是,它比金沙遗址还要早一千多年。
玉琮,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这种带弦纹的琮,与齐家文化玉琮有一定渊源了。在前面的地图上,四川盆地被标上了“蜀山氏”的字样。而蜀山氏离三危不远了。
齐家文化 玉琮。高16.7、宽7.2、射径7.2厘米。青绿色,表面局部有白色沁斑。体呈长方型,两端作环形口,中心有一两端对穿的圆孔,外周四面呈长方形。器表饰五道一组的弦纹三组。器体打磨精致。“静宁七宝之一”。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齐家文化是1924年首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的,据碳14测定,它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050~l915年前后,但东边的要比西边早。齐家文化可分为甘肃东部、中部、青海东部及甘肃西部几个亚区,其属性已步入铜石并用及早期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一般都选在便于人们生活的绿洲中部的一些河流的河旁台地上,其主要河流为在河陇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洮河、大夏河流域和河西走廊的疏勒河流域,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公里。现今为止齐家文化对已有较多的正式调查和田野考古发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甘肃永靖县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甘肃永靖县大何庄齐家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甘肃永靖县张家嘴与姬家川遗址、甘肃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青海乐都县柳湾墓地、青海大通县上孙家齐家遗址、宁夏固原海家湾齐家文化墓地等。齐家文化的年代据考古学家碳十四测定,上限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下限可能已进入商代。即距今4300——3500年左右。
玉琮  齐家文化。高14.7,宽8.2,射径8.2厘米。青色,有褐斑。体作委角长方体,中心有一上下对穿的圆孔,器两端呈圆口形,器外转角有十三节凹槽。器体打磨精致。“静宁七宝之一”。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齐家文化 玉琮。高16.7、宽7.2、射径7.2厘米。湖绿色,表面有褐斑和白斑。体两端作环形口,中心有一两端对穿的圆孔,体作长方体。器体打磨精致,光素无纹。“静宁七宝之一”。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齐家文化 玉琮。高12.8、宽8.3、射径8.3厘米。青玉质,局部有乳白色浸斑。体作规整的长方体,两端作环形口,中心有一两端对穿的圆孔。器体打磨精致,光素无纹。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静宁七宝之一”。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玉璧。齐家文化  直径27.3、孔径7、厚0.78厘米。青色,局部有深褐色斑和白色浸斑。体扁平,中心有一单面穿圆孔。外缘不甚规整,通体磨光,素面无纹。“静宁七宝之一”。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玉璧 齐家用文化  直径32.1、孔径4.5-5、厚0.78厘米。青白玉质,有深浅不一的褐色斑纹。体扁平,中心有一单面穿圆孔。外缘不甚规整,通体磨光,素面无纹。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静宁七宝之一”。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玉璧  齐家文化 直径27.8,孔径5.9,厚0.7厘米。青玉质,有深褐色斑纹。体扁平,中心有一单面穿圆孔。通体麻光,素面无纹。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 ,“静宁七宝之一”。静宁县博物馆藏。
据说,静宁“七宝”原应为“八宝”,一共为四琮四璧,但有一璧居然流失了,所以变为“七宝”。七宝之说据称是杨伯达先生所取的名,之所以称为七宝,是因为它们件件都是齐家文化玉器的极品,极为难得也极为罕见。这些珍宝均出土于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的一个土坑之内,土坑上有石板覆盖,所以专家们说,这是一个祭祀坑,而不是墓葬。祭祀坑看来是祭祀天地用的,因此这些玉器精作精美,它们反映了祭祀的规格,非常之高。回顾一下,本博在前面曾介绍过魏国的玉器,其中用来祭天的大玉璜,也是极品,看来古人郊祭的礼仪是非同一般的,它们往往超过了帝王陵墓陪葬玉器的规格。还有一个谜可以作一下联想,红山的“C”形龙,也不见于部落领袖或者高级巫师的坟墓,而见之于田野,其中三星它拉的一枚,据说也是用一块石板盖着的,在一土坑之内。极有可能那也是祭天之物,不在坟墓区,而在于某一古代聚落北郊之田野。本博曾想过,《周易》关于“潜龙勿用”以及“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之类的爻辞,是否会与这些埋在郊外的玉龙有关?所以说,一些事情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方可以逐步还原历史的真相。
齐家文化 玉环。直径8厘米。绿色蛇纹石,夹杂有黑色斑点。扁平圆形,残存一半。内外边缘周正,取圆较好,孔较大,表面边沿打磨圆润光滑。甘肃省武威市皇娘娘台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玉锛  齐家文化。长11、宽3.8、厚1.1厘米。青玉,有黄色及黑色斑点。扁平长条状,平顶略窄,一侧平直,一侧为不规则自然边,有皮料。刃部略宽,单面斜刃,表面边沿打磨圆润光滑。甘肃省武威市皇娘娘台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玉斧  齐家文化  长25.8、宽5.3、厚1.3厘米。灰绿色,玉质较差。扁平长条状,顶部平齐,两侧平直,双面直刃,刃部略收拢,略呈弧形。顶部上段有捆扎使用痕迹。通体经打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玉璧  齐家文化。直径8.5厘米。青白玉,边缘有黄褐色沁斑。玉璧近正圆形,不甚规整,璧面平,未施花纹。断面不等高,边缘打磨较粗糙,中孔单面钻成,孔呈一面大,一面小,钻透处留有裂纹毛剌,未做修饰。武威市皇娘娘台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皇娘娘台遗址,一共进行了四次发掘,据说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仅其中一座墓就出土了玉璧83件,但是这些玉器的图片资料很少公之于众,大约就锁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库房里了。这些玉器在土里埋藏了四千年,如今方与埋着的并无区别,见不了人,不知这是为什么?在墓葬中一次埋这么多的玉璧,最早始见于良诸,后来在战国时代以及西汉南越王墓中,都有重现。
玉璧  齐家文化  直径9.1厘米。青白玉,泛黄。近正圆形,不甚规整,表面抛光欠佳。璧面留有一直线切割痕迹,未做修整,断面一边高,一边低,中孔较大。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院藏。
齐家坪,原为祁家坪,齐家文化就是以此地命名的。据说在1926年安特生发现齐家文化遗址时,写的是译音,后来中国学者又根据翻译,写作齐家坪,将错就错,直到如今。
玉琮。高6.7厘米,宽7.2厘米,口径6.7厘米,重466克。青玉质,色豆青褐黄,半体灰白,局部有灰白瑕斑,体粗矮,内圆外方,两端出射,四面微弧,四直棱磨圆。制作规整,抛光精细,光洁润泽,为齐家文化玉器精品。1974年出土于甘肃省庄浪县白堡乡野狐湾村。
浮雕直线纹玉钺  齐家文化。长29.5厘米,宽11厘米,厚0.9厘米,重400克。青玉质,色豆青,有糖色斑块、褐色、青灰色条纹及灰白瑕纹。体呈长方形,薄而规整,下端单面抛刃,上端两侧弧切,端下成肩,端沿齐平,两肩正中单面钻一圆孔。钺身中部一面浮雕两条横带,其上各减地雕出四条直线纹,纹饰略凸出侧沿,形同出齿。此钺体大胎薄,制作规整,抛光精细,纹饰简练,光洁润泽,是研究齐家文化玉器的珍品。1974年出土于甘肃省庄浪县白堡乡野狐湾村。
筒式玉镯。高4.5厘米,口径6.5厘米,重128克。褐青白玉质,褐色斑纹较重,局部为灰白瑕斑。体呈圆筒状,外壁微束腰,内壁端直,两端切割规整,管壁薄厚匀称,抛光打磨精细,光滑细腻润泽,充分显示出高超的钻孔和抛光技艺。1985年出土于甘肃省庄浪县盘安乡王宫家村。
玉璧。直径22厘米,最大好径6.5厘米,肉宽8.5厘米,重1109克。青玉质,色淡青褐黄,瑕斑纹理纵横,质浊且糖色较重,体呈小好宽肉,孔为单面钻,孔壁斜直;肉较厚,两面抛光规整,外沿齐棱,有一处磨斜面。此璧较大,肉厚体重,切割、钻孔、抛光技术精湛,是齐家文化的典型器物 。1974年出土于良邑乡良邑村。
齐家文化 玉琮 。高11.8、直径7、孔径3.5厘米。褐色,杂黑色斑。圆孔,外缘呈八角形,整体截面为正方形,一面阴线浅刻一凤凰,可能为后世所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白崖乡采集,现藏于西吉县钱币博物馆。这个琮,是七十年代当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一位农民家里发现的,后来用一袋化肥(当时价12元)换取。上面的凤纹,大约是西周时加刻的。
齐家文化 玉璧。直径17.3、孔径5.9厘米。青灰色,有黑色斑点。体扁平,中心有一单面的圆孔。外缘不甚规整,体表残留有其切割痕。同体磨光,素面无纹。甘肃省静宁县深沟乡晨光梁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玉铲   长10.75、宽4.9、厚0.5厘米。青白色,局部有褐斑,体扁平,上端有圆形穿孔。斜直状双面刃,通体磨光,素面无纹。甘肃省榆中县甘草店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玉璧 齐家用文化  直径7、孔径2.3、厚0.7厘米。白色,局部有淡褐色斑和白色浸斑。体扁平,呈椭圆形,中心有一单面穿圆孔。外缘不规整,通体磨光,素面无纹。甘肃省榆中县甘草店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齐家文化 玉箍形器。直径9.1、孔径7.4、高4厘米。白玉,体外缘呈弧形,截面为半圆形,以对钻法钻孔。甘肃省静宁县李店乡李店村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这种鼓形玉箍是很眼熟的,红山出现过一只,未发现第二只。此外,凌家滩出现过一只,良渚也出现过一只,均未发现第二只。它是否有某种特殊的用途和意义,不得而知。
玉环 齐家用文化  直径9.7、孔径5.4、厚0.9厘米。青灰玉质,局部有白色浸斑。体扁平,呈不规则圆形,中心有一单面穿圆孔。残留有钻孔错位时留下的痕迹。通体磨光,素面无纹。甘肃省静宁县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 玉芯。高7.8、底径13.5、顶径7.1厘米。青玉质,外包红褐色瑕斑。圆台体,底中央又琢成的凹坑,并磨光。甘肃省会宁中川乡老鸦沟村油坊庄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
齐家文化 玉锛  长11.2、宽4.8、厚1.3厘米。青白色,有褐色沁斑。体呈扁长方形,四边为圆弧形,双面圆弧刃,光素无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三十里铺出土,现藏于定西市博物馆。
玉铲  齐家文化  长28.2、宽4.6-6.3、厚1.3、孔径0.9厘米。青色,体扁平,呈梯形。双面直刃,光素无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官营镇清溪村出土,现藏于定西市博物馆。
齐家文化 玉琮。高4.1、宽6.7、射高0.6、射内径4.9厘米。青玉质,有黑色的斑点,体作扁长方柱体,两端作圆环口形,中心有对穿的圆孔。光素无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清溪出土,现藏于定西市博物馆。
齐家文化 玉琮。高3.2、宽5.5、射高0.6厘米。黄绿色玉,琮体内方外圆,中央作圆筒状,外周呈正方;形体矮,两面三刀端短射,中孔较大,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棱角分明,中孔对钻圆正,抛磨光润。甘肃定西市团结乡高泉村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这一类的矮方琮,在中国分布极广大。良渚时就有这种,但是上面是有精美雕刻的。在山东出土过一只,花纹已简化,不过山东的那一只,是山东目前唯一的一只,它是龙山文化的琮。在延安芦山峁出土的矮琮,上面还带着良渚式的图腾,因此没有人怀疑它与良诸的渊源。本博曾分析过,在陕北以及山西南部出土的那些琮,是有虞氏的遗存。有虞氏的帝舜,也就是重华,在良渚中晚期脱离良渚,北上投靠了帝尧集团。山东、山西、河南和浙江数省的学者,都在为争夺舜帝的故乡打嘴仗,也都搬出了一大堆的典故。但本博以为,舜不止是一个人,或者说舜是有虞氏的祖先,但有虞氏并非只有舜这一代,有虞氏是一个历经了数百年的王朝。传说舜在少年时,出身平民之家,父亲是个瞎子,也就是“瞽叟”。舜母死后,父亲娶了继母,生了舜的弟弟,名叫做“象”。传说舜的继母和弟弟十分狠毒,一心要除掉舜,于是设计了坑埋、火烧、下毒等种种方法,但都未能达到目的。而舜还是对继母十分孝顺,对弟弟也十分友好。舜在后来发达了,还让弟弟做了“有鼻国”的国王。“有鼻”即是象,学者们都肯定了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女子在婚前有与男子“野合”的习俗,这种风俗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都很普遍。故古人多不立长子,甚至会杀掉长子,而传家于少子,这是为了确保将财产传于亲生子。舜被追杀的传说,提供了舜逃出良渚的理由,而浙江人认为帝舜出生于余姚或者上虞,大概也不是空穴来风。所谓“瞽叟”,即今苏州的旧称“姑苏”是也。姑苏又称姑胥,苏州人自己都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姑”是一个古老的南方口语,冠词,又写作“句”。商晚期,周太王的长子太伯不得立,于是自我流放来到苏州,披发纹身,自号“句吴”,而他的一个弟弟与他同行,是为仲雍,这二人便是后来吴国的始祖。所以“瞽叟”与“句吴”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它们都代表一个部落或者是一个方国的名号。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判断,舜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瞎子,说他“瞎”,是因为他不用自己贤良的长子,因传家于品质恶劣的少子象。而且,舜也不是平民出身,良渚本来是重黎氏祝融家族创立的,舜名“重华”,说明了他出身于显赫的贵族世家。良渚有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部落,而舜的父亲,最少是一位较大的部落领袖。

良渚存续的年代为距今5300年至距今4200年前,但是舜这一族逃出良渚,应在距今4500年左右,也就是在良渚的中后期。就是在这个时候,带有良渚标记的玉琮,突然出现在陕北延安,而在此之前,黄河中上游流域从未出现过玉礼器,就是连极普通的玉制装饰器,也是极其罕见的。大约,舜这一族投靠帝尧之后,就被封于西方之地。山海经说西方有座“虞山”,是日落之地,这也说明,虞在帝尧集团的西方。所以本博说,有虞氏帝舜及其后代们,是真正的黄河玉器文明的传播者。传说帝舜的儿子商均,始封于商,这个商,就在陕西。有虞氏的势力后来从陕西东扩到了山西省的中部和南部,于是在这一地区出土了很多矮方琮,现在,它们被称为“陶寺文化”的玉琮。但是几百年过去了,玉琮上也就不再有良渚的图腾标记,这可能因为,神权的时代越来越远,而王权的时代,越来越近了。

齐家文化 玉璧  直径14.4、孔径5.8厘米、厚0.5厘米。淡褐色。体扁平,圆环形,中心有一单面穿圆孔,光素无纹。甘肃省渭源县七圣村出土,现藏于定西市博物馆。
齐家文化 玉琮。高8.8、射高0.4、宽6.8-7、射内径6厘米。玉料一半呈青色,另一半为浅赭色,局部呈褐色。体呈长方柱形,器两端作圆环形口,中心有一对穿的圆孔。磨制精致。甘肃省临洮县出土,现藏于定西市博物馆。
齐家文化 玉环。直径7.8、孔径3.9、厚0.4厘米。青色,有白色斑点。体扁平,圆环形。器表残留有切割玉料时留下的痕迹,外缘不甚规整,琢磨精致,光素无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清溪村出土,现藏于定西市博物馆。
齐家文化 玉环。直径9.8、孔径4.5、厚0.35厘米。体扁平,圆环形,中心有一单面穿圆孔。外缘呈不甚规整的圆形。光素无纹。青玉质,有白色斑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三十里铺出土,现藏定西市博物馆。
齐家文化 玉璧。直径10.2、孔径4.4、厚0.3厘米。褐色。扁平体,中心有一单面穿圆孔,边缘较规整,光素无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三十里铺出土,现藏定西市博物馆。
齐家文化 玉璧。直径24、孔径5.5、厚1厘米。青绿色,有褐斑,体扁圆,中心有一单面穿圆孔,内缘不规整,边缘残,光素无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四月八山出土,现藏定西市博物馆。
齐家文化 玉环。直径9.2厘米 孔径4.8厘米 厚0.5厘米。青色,有褐色浸斑。体扁平,圆环形,中心有一单穿圆孔,外缘不甚规整。甘肃省渭源县七圣村出土,现藏于定西市博物馆。
玉环,齐家文化。直径9.9、孔径5.2、厚0.4厘。褐色,有红褐色斑点,体扁平,圆环形,中心有一单面穿圆孔,孔边缘及外缘不规整,光素无纹。甘肃省陇西县采集,现藏于定西市博物馆。
玉琮  齐家文化。高2,宽5.6厘米。黄绿色青玉,有解玉破茬及褐色玉皮。琮体外方内圆,两端出射,射极短,内有中孔。琮体制作较粗糙,俯视呈不规则方形,孔上小下大,内壁光滑,稍有钻痕,射台加工草率,留有加工痕。甘肃甘谷县渭水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
齐家文化 联璜玉璧。直径20、孔径8.1厘米。黑绿色,中间杂黑色。由三片组成,每片两端穿一孔(为穿缀所用),为单面钻孔法,位置规整。薄厚均匀,磨制光滑、精细。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河川乡征集,现藏于固原博物馆。
玉片 齐家文化  宽25.1、高17.5厘米。局部呈墨绿色。呈不规则的四边形,边缘不整齐,薄厚不一,最长的一边经过磨制明显薄于中部和另外三边,为刃部。四角分别钻有小孔,孔径大小不一。两面分别切割,一而切割后有掰开的痕迹,另一面经两面次分割,结合处有一条明显的直线。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沙塘乡出土,现藏于固原县博物馆。
三联玉璜。长7.3-10、宽2.4-2.8、厚0.3-0.5厘米。浅绿色。单璜扇面形,素面,三联缀合成璧。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联璜玉璧。璜长9.1-9.9、宽2.6-2.9、厚0.5厘米。墨绿色,韩黑色杂质纹理。单璜扇面形,素面,三璜缀合成璧。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三联璧或者多联璧,是齐家文化特有的“新生事物”。壁为什么要制成这个样子?有研究者发现,它们往往是用同一块较小的玉料切割拼接而成。所以不能排除,这种做法可能是为了节省玉料。然而,齐家文化所在的地区并不缺少玉石矿,相反地,玉矿石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齐家人为何如此节省?好的和大的玉石都上哪里去了?在商代晚期的妇好墓以及西周时期的贵族墓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齐家文化时代的作品,它们的品相都很好,质量上乘。还有在陕北的神木以及二里头遗址,夏后氏制作了大量的玉牙璋和玉刀,都是用墨玉制作的,这些玉器的原料来自哪里?夏后氏的玉器动不动就有半米长,而且从来不用拼接这种方式。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齐家人用拼接的方法制作玉器,原是迫于无奈,他们是被压迫的民族,是一群古老的“贱民”。不过,拼接也有拼接的美,不排除这种古朴的制作后来竟然会成为一种时尚,它们代表了当时的“西部风格”,这就像今天的“牛仔裤”,原不过是贫穷的美国西部矿工们的工作服,但如今却风靡全球了。
齐家文化 玉璜。长8.2、宽2.4、厚0.15-0.25厘米。淡绿色。扇面形,较薄,素面。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璜。长8.3、宽2.4-2.6、厚0.3厘米。淡绿色。扇面形,素面。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有可能,这些被称做“璜”的东西,原本是三联璧的一部分。璜起源于长江流域,但最初并不是这个样子。长江流域年代较早的璜,如城头山文化、大溪文化等,其截面为圆形。而凌家滩遗址则更是中国南方史前玉璜的标本库,那里聚积了长江流所有的玉璜标本,但是像这种扇面形的,还真是少见。周民族起源于中国西部,所以齐家文化的元素后来对西周的玉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西周的玉璜其实仿照了齐家人的联璜璧——联在一起时很美,而单独作为玉璜佩带时也很美。
齐家文化 玉璧。直径18.4-18.6,孔径4.8-5.1厘米、厚0.4-0.5厘米。深绿色,边缘色浅。器形较大,比较规整,一面平整,另一面有锯切痕迹,有许多交错的线条,管钻孔。甘肃省天水市赵村8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环 。直径9.5-9.7、孔径5.5、厚0.6厘米。褐色间白色并杂有黑色。器形规整,有加工痕迹,比较精致。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琮  齐家文化   高3.4-3.9、边长5.2-5.5、孔径4.2-4.5、射高0.4-0.8厘米。浅黄绿色。造型较小,方边圆孔,不甚规则,一边高一边低。素面,表面保留一些加工痕迹。甘肃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纺轮。直径4.3-4.5、孔上径0.95、孔下径0.57、厚0.9厘米。褐色。不规则圆形,周边交错磨制有棱角。中孔单钻,位置偏移,钻孔内旋转切割痕迹明显,周边及表面磨制痕迹不甚明显。素面抛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管。长5.14、上径1.6、下径2.16、孔上径1.04、孔下径0.4厘米。青灰色,受沁严重,大面积变白。喇叭形。上下端磨平,单钻一孔,孔位置偏移,孔内旋转痕迹清晰,素面抛光,加工细致。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这种喇叭形的玉管,在商周时期很常见了。
齐家文化 绿松石珠。长2.67、宽1.9、厚0.84、孔径0.36厘米。大面积受沁呈白色。扁圆梭形。两端磨平,对钻一孔。器表抛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璧  齐家文化  直径20、孔径4.5、厚1厘米。青绿色,圆形,素面,通体磨光。单面钻孔,有管钻痕迹,表面有切割痕迹,边缘切割不甚规整。青海民和县马家营乡马家村阳坪遗址采集,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
玉环  齐家文化  直径10、孔径4.8、厚1.2厘米。白色微泛青,器表分布浅褐色沁。圆形,中部厚边缘渐薄,素面。器物边缘切割不甚规整,单面钻孔。通体磨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采集,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
玉环  齐家文化  直径10.4、孔上径5.43、孔下径5.06、厚0.6厘米。青灰色,受沁严重成白色,局部已风化。圆形,素面。周边加工规整,孔为单孔钻,旋转痕明显,边缘有入切槽痕。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环  齐家文化  直径5.15、孔上径3.5、孔下径3.3、厚0.47-0.62厘米。淡绿色,玉质透亮。圆形,素面,边缘略不规整。内孔偏于一侧,呈不规侧圆形。一面厚一面薄。用单孔钻余料制成,外周边缘有旋转切割痕迹,最薄处外缘有断裂面。内孔单钻与外周方向相反,钻壁不规整,壁上钻切痕迹明显。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璧。直径11.3、孔上径4.7、孔下径4.2、厚0.7厘米。深绿色,夹杂黑色和黄褐色斑纹,局部有褐色水锈。边缘不甚规整,有自然的破裂面。为单钻孔。此璧当时断裂,断裂处对应钻四孔,一组单钻,一组对钻,孔以便相连。钻孔旋转痕迹清晰。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9号灰坑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环 直径10.5、孔上径5.3、孔下径4.97、厚0.42-0.63厘米。浅绿色,夹杂深褐色,局部受沁成白色。圆形,素面抛光。周边加工不规整,又自然的破裂面。璧面起伏不平整,厚薄不一。孔为单孔钻,旋转痕迹明显,并有断裂痕迹,断裂处略经打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璧。直径13.5、孔径5.7、厚0.84厘米。淡绿色,局部受沁成白色,圆形,素面,平整光洁。孔为单面孔钻,经磨制上下径较为一致,孔内有磨制痕迹。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璧  直径9.6、孔上径4.6、孔下径4.14、厚0.3-0.86厘米。白色,夹杂淡红色。周边磨制不规整,并有自然断裂面。孔为单孔钻,较规整。素面磨光,璧身中间厚边缘薄且不平整。单孔钻旋转痕迹较明显,并断裂痕迹。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璧。长径8.3、短径7.4、孔上径4.6、孔下径4.14、厚0.5-0.86厘米。绿色,局部受沁呈白色。不规则扁圆形,素面。内孔较规整,圆形,单孔钻,位置偏移。整体中间厚边缘薄,两端磨制痕迹较明显。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璧。直径7.6、孔上径3.28、孔下径3、厚0.3厘米。浅绿色,大部分面积受沁成白色。周边加工较规整,孔为单孔钻。素而抛光。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料 齐家文化  长10.6、宽7.7、厚4.4厘米。深褐色,含有白色、灰色杂质,包裹褐色水锈。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玉璧。长径8.44、短径8.04、厚0.65-0.8厘米。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绿色,颜色局部为深褐色,部分位置受沁呈灰白色。椭圆形,孔亦呈椭圆形。素面抛光,不透亮。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喇家遗址,是黄河岸边一个被地震以及随后而来的山洪所摧毁的古代聚落遗址,这些玉器或者出土于倒塌的房址,或者出土于墓葬。它们大多可以用“制作不甚规整”来形容。研究玉器的专家们说,中国古代玉器直到唐宋时期才走向民间,而在此之前,玉器的使用和佩戴是贵族和神职人员才有的专利。但是在喇家,我们真正见到4000年前的平民玉器。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十分广泛的民族,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许多部落,但是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国家,甚至也没有形成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这种现象在黄河上游地区,是异乎寻常的。继仰韶文明和马家窑文明之后,黄河上游地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文|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马娇

图|故宫博物院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网络

(0)

相关推荐

  • 甘肃省博物馆藏.古玉清晰图

    玉琮 玉琮 浮雕直线纹玉钺 齐家文化.长29.5厘米,宽11厘米,厚0.9厘米,重400克.青玉质,色豆青,有糖色斑块.褐色.青灰色条纹及灰白瑕纹.体呈长方形,薄而规整,下端单面抛刃,上端两侧弧切,端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部分2

    圆形玉饰 商代 直径4.6 厘米 甘肃省武威市磨阻子汉墓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青白玉,偏绿,局部有少量褐色沁斑.扁平圆形,中心对钻一小圆孔.正面减地隐起,浅浮雕,正视团龙纹,方首,阔鼻露齿,眼部 ...

  •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齐家文化玉器

    齐家文化 联璜玉璧.直径7.3.孔径3.4.孔上径0.36.孔下径0.19.厚0.36厘米.深绿色,夹杂深褐色,不透亮.由三片玉璜连成一块整璧.三片玉璜长短不一,由一块整玉分别切割磨制拼对.每片玉璜两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部分1

    玉璧 齐家文化 直径8.5厘米 甘肃省武威市皇娘娘台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青白玉,边缘有黄褐色沁斑.玉璧近正圆形,不甚规正,璧面平整,未施花纹.断面不等高,一边高,一边低,边缘打磨较粗糙,中孔单 ...

  • “窜三苗于三危”考辨

    景生魁 一."三苗"是神农氏的后裔 传说中的神农氏,比黄帝轩辕氏早五百年.神农氏后裔分四支,就是所谓的"四岳"."四岳"是共工的重孙,他们和 ...

  • 窜三苗于三危

    二."三危"在岷州卫古叠州西    "窜三苗于三危"并非整个部落的大迁移,而是从陕西的渭河流域把一部分"苗人",追赶到甘肃南部的洮河流域.这 ...

  • 齐家文化玉器:器型分类及研究认知

    齐家文化玉器,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统称为我国三大古玉系列.红山文化玉器以产于辽宁岫岩玉为主要材质:良渚文化玉器以浅绿色.带有云母状闪亮斑点的透闪石为主要原料:而齐家文化玉 ...

  • “齐家文化玉器”器型分类及研究!

       齐家文化玉器,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统称为我国三大古玉系列.红山文化玉器以产于辽宁岫岩玉为主要材质:良渚文化玉器以浅绿色.带有云母状闪亮斑点的透闪石为主要原料:而齐家 ...

  • 蚩尤、九黎、三苗、三危

    原文地址:蚩尤.九黎.三苗.三危作者:篁墩居士   姜姓西羌族还有几个重要的部落,它们是蚩尤.三苗和三危.他们是西北甘青高原的三个部落,随着炎帝沿着黄河东迁至鲁中一带. 1. 蚩尤 蚩尤不仅是苗族的先 ...

  • 台北故宫藏龙山、齐家文化玉器1

    台北故宫藏龙山.齐家文化玉器1

  • 台北故宫藏龙山、齐家文化玉器2

    台北故宫藏龙山.齐家文化玉器2

  • 台北故宫藏龙山、齐家文化玉器3

    台北故宫藏龙山.齐家文化玉器3

  • 台北故宫藏龙山、齐家文化玉器6

    台北故宫藏龙山、齐家文化玉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