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忆《贡嘎山》

《贡嘎山》是甘孜州有国家正式刊号,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杂志。有汉、藏两种文字的版本,分别出版发行。

《贡嘎山》的“出世”,还得从1980年6月的省文代会说起。这是四川文艺界一次历史性的盛会,对发展繁荣全省文化艺术事业影响深远。

甘孜州出席省文代会的代表,由州委宣传部部长李志良带队。参会的各族代表,热情很高,对发展繁荣我州文化艺术事业,纷纷献言献策。

这张照片中不少是甘孜州出席会议的代表

又一幅甘孜州出席会议的部分代表的合影

代表们最高的呼声是,《甘孜报》的文艺副刊已不适应和满足全州文学事业发展繁荣的须要,应有个更专业的阵地,就是要正正堂堂地办个专门的刊物。

李志良同志很支持。经认真的研究工作考虑,决定将办刊的任务交给康定的老文化人、回族诗人张央(张世勋),州委宣传部干部、藏族青年作家意西泽仁(何承康)和《甘孜报》编辑部副主任龚伯勋(汉族)。由他们三人具体筹办。

省文代会期间李志良(左三)与张央(左四)、意西泽仁(左二)和龚伯勋(左一)的合影。

当年,张、意、龚交往密切,三人经常相聚,办刊的事自然是重要话题。给刊物取个十么名?议论来议论去,我一下灵感触发,想到了前两年走近过的木雅贡嘎大雪山。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横

断山脉的最高峰,有“天府之国第一峰”的美誉。何不以《贡嘎山》为刊物之名!?最后大家都说:好,有气势!

刊名那几个字一定要书写好。意西泽仁说,他发现《人民画报》上的一些标题字很有力度和艺术魅力,何不请那位书法家挥毫?!于是一封专函发到《人民画报》,很快便收到了那位书法家为我们题写的《贡嘎山》刊名,一直沿用至今。

《贡嘎山》编辑部很快组成。由州委宣传部一位负责同志兼任主编,张央任副主编,并先后调意西泽仁、列美平措等到编辑部工作。由张央具体主持编务。

编辑部成立后,首先在1980年9月,选编刊印了“甘孜藏族自治州1950—1980《文学作品选》”。

1981年3月,编辑出版了《贡嘎山》试刊号,即第一期。这年又编辑出版了第二期。1982年先后编辑出版1、2期和三四期合刊,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型季刊。

这个时期的《贡嘎山》是个“大文化”的刊物,还不纯文学的期刊。从其“目录”便可见一斑。

刊物初办,麻烦事不少,首先是刊物编好后,必须送宣传部审阅签发。部里主要领导一般不看,下面具体审稿的人,总要挑三拣四,在他们手里很难“过关”。

送审当然是应该,可刊物的具体主持人为什么没有签发权?理由是:他们不是党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宣传部的领导给我“做工作”,决定调我这个《甘孜报》的编辑部副主任、共产党员到《贡嘎山》编辑部担任主编,决定:每期刊物编好后,不再报送州委宣传部,由我直接签发付印。

就这样,在1983年3月,我上了“山”。住进了从北三巷到子耳坡的半山上的那幢小楼。

同时,上面作了相应决定:《贡嘎山》成立党支部,由我担任党支部书记,并选为州级机关文卫口党总支委员。不久,州文联筹备组成立,其党的关系与《贡嘎山》同为一个支部。明确,行政上《贡嘎山》为州文教局下属的一个正科级部位。

经济上《贡嘎山》独立核算,经费由州财政局直接划拨(包括人头经费和刊物的印刷发行等事业费用)。编辑部下设了由会计、出纳等组成的财务室。其时,财政上拨给的经费还较宽裕,办刊费用有保障。

人员上也得到充实。除原有的张央、意西泽仁、列美平措、姚福康、刘天寿(行政杂务)等外,又破例从康定中学调来黄定坤(嘎子)加强编辑力量(当时上面有规定,是不准随便调动教师的,所以叫“破例”)。并调一姓范的同志来担任会计,还从康定县商业局调来贺智富担任出纳并作些编务。另外,为了编好藏文版,除有一位叫范美蓉的同志担任藏文编辑外,又特聘州政协常委、资深藏学家邓珠娜姆担任顾问……

至此,在我眼中,《贡嘎山》多少有了个样子!

对这个刊物,我提出:出人、出作品、积累文化的办刊方针。

对编务人员,实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深入生活,搞创作;三分之一时间到内陆参观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坐下来从事编辑工作。但,因种种原因和复杂的关系,执行起来就有些走样了!……

不久,落实汉族干部“内调”政策。1984年4月,我即内调到成都,参加筹建《四川法制报》,在此工作到退休。

行前,州委宣传部的领导曾征求意见:谁合适来接我的班?!建议调当时在德格县工作的贺先枣同志来主持《贡嘎山》的工作。

……

龚伯勋  2018年8月粗记

(0)

相关推荐

  • 2016年9月29日四川康定3.6级地震分析简报

    [欢迎各位在文章后面赞赏支持我方地震研究]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9月29日05时36分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市(北纬29.58度,东经101.89度)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 这次地震大致震 ...

  • 《恰好是少年》收官,刘昊然心心念念的旅行线路火了!

    由刘昊然.王俊凯.董子健参与录制的 自驾类旅游节目<恰好是少年> 终于圆满收官 三位少年自己制定路线 去探索不一样的风景 没有脚本.不受拘束.丢掉一切包袱 简直是综艺中的一股清流 刘昊然心 ...

  • 炉边漫话之贡嘎山上侃野人(二)

    "哪能天天都逮得到那有腿有翅膀的东西.今天弄到的是'米戈朗足',用汉话说就是'野人耳朵'!" 藏语称木耳为"米戈朗足",也就是野人耳之意. 新鲜,野人的耳朵他也 ...

  • 炉边漫话之贡嘎山上侃野人(三)

    贡嘎山西边有雅砻江,东边是大渡河,西边有西边的故事,东边有东边的传说.子梅.拉哈都在西边,说到西边,自然使我联想起了东边来. 大渡河畔的勒树山 东边的大渡河,从大小金川下来后,到了鱼通地方又叫鱼通河. ...

  • 炉边漫话之“手拿碟儿敲起来”(上)

    衰落多年的木老爷锅庄,自五十年代末做了机关宿舍之后,又兴旺起来.县上召开几百人的"四级干部会",要在这里放坝坝电影:逢年过节,文化馆的"张眼镜",总要领着弦子队 ...

  • 炉边漫话之民国21年(1932)的康定兵变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月,驻康定的川康边防军第二旅四十团士兵哗变,旅长兼团长马骕遭枪杀.哗变士兵沿街抢劫,商家.市民损失严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何激起兵变?还得从头说起.民国十七年(19 ...

  • 炉边漫话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鱼通“铲烟事件”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康定县政府奉命派县上的"国民兵团"到鱼通地方铲除地里种植的雅片烟苗,激起民变,"国民兵团"大队长刘亲仁等多人被当地民众击杀.俗称 ...

  • 炉边漫话之我记忆中的《甘孜报》副刊

    <甘孜报>是1954年8月在民国时期<西康日报>的旧址上办起来的.初创时名<康定报>,由当时的康定地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月生兼任总编辑.内容就是刊发由电台抄收的新华社 ...

  • 炉边漫话之进草地(一)

    那些个淘金者的故事 (一) "草地头",是旧社会"金夫子"们对原西康西藏的叫法. 在"金夫子"(淘金者)心目中,那是个到处是金子的地方. & ...

  • 炉边漫话之进草地(二)

    那些个淘金者的故事 (二) 在打箭炉(康定)地方,那"黄金梦"不仅老百姓做,朝廷和官府做得更切. 清朝末年,英人侵藏引起朝野对川边的关注,如何应对,众说纷纭,较为一致的就是:为固藩 ...

  • 炉边漫话之进草地(三)

    那些个淘金者的故事 (三) 早前,确实有在草地头挖金子发了财的.在泸定的沈边地方,就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甘肃的文县横丹乡一个叫上沟头的山村,是个苦寒的地头.当地流传着这样的"口溜子&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