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冬至”与“八卦律历”
趣谈“冬至”与“八卦律历”
尹锋
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日晷”观测太阳,以冬至日为一年之首尾,测其日影变化,以校正一年四时之节气,并根据日月运行之轨迹推算其置闰节余,即所谓“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内经·六节藏象论》)冬至和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古人最早制订出的两个节气,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黄经达270度时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中国古代将节气分为三候,一候为五天,一节气正好五天。古人言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据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在冬至节内前五天的第一候,此时阳气生,但阴气仍十分强,所以蚯蚓此时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为第二个五天,阳气萌动,此时糜鹿开始解角;三候之时,阳气渐生,故此时山泉之水开始升温流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曾有“冬至如大年”之说,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言:“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冬至一阳生,日渐长,夜渐短,阳气回升,故值得庆贺。据《晋书》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春节)。”可见古代对冬至节的重视。
现在我们再认识一下天文律历及八卦与冬至节之关系。先天八卦方位是天道运行自然规律的显现,太阳运行的轨道为黄道,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乾为天,坤为地,天地定位;离为日,坎为月,日月运行。 《系辞传》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又云:“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这实际都体现了古人的历法内容。
古人认为,日为阳,月为阴,日月阴阳在天地间交合。太阳的周日视运是由东而南而西,为顺时针右转,运行一周天的周期就是一天;而现代科学认为,太阳周日视运动是由地球的自转运动产生的视觉现象,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太阳的周年天象运行,则是沿着二十八宿周天运行,即从正北冬至点出发经一周而后又回归到冬至点,一周天的周期就是一个回归年,也叫太阳年。现代科学认为,太阳周年天象运行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产生的视运动,地球公转一周天即为一年。
古人发现月亮的周日天象运行为:月亮东升西落,一周天的周期为一个月。古籍《诗·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礼记·玉藻》:“朔月少牢,五俎四簋。” 这些都是古人以“晦朔弦望”观察月象的记录。而现代科学认为,月亮的周日天象运行是由于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视觉效果,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日。古人观察月亮周月天象运行时发现,月亮沿二十八宿周天运行一周的周期为一个月,亦即古人所称的朔望月。现代科学认为,月象运行是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视觉现象,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就是一月。
由上述可见,由于古人没有现代科学方面的知识,在观测天象方面与现代科学的观测方法是不一样的,但他们却用了最朴素自然的方法论,对日月星体的运行规律做出了准确的认识。他们以地球为观测点,以日月星辰的视运动为观测对象。当日月星辰东起西落时,在天穹上画了一个半圆,北半球的人们只能看到天空上面的星球运行状态,如果加上观察不到地平线以下的“北方”,就形成了一个环形的圆周运动,这个圆周运动的轨迹,就是我们所说的“黄道”。所以,在古人的时空观里,是以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天体的复合运动都是以此为观测基点。
太阳回归年的周期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是由北斗七星之斗柄所指而确定的,古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之说,斗柄每行十五度为一节气,二十四节气形成一个太阳回归年。《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惊蛰;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昼夜相停),故曰春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加十五日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曰而立夏;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加十五日而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风;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加十五日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加十五日指指亥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加十五日指子,故十一月日冬至。”可见斗柄所指即节气所在,每节十五天,二十四节气共三百六十天(实为365.25天)而构成一年。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中说:“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经,四七二十八星,房昂为纬,虚张为经。”由此可以看到,古代先哲已经有了“天球”的空间概念。也就是说,以地球观测点为圆心,由此延生出无限长之半径,将宇宙设想成一个圆形的球体,日月星辰布列在其球面上,南北为经,东西为纬,以球面上的二十八宿为标记。此球体以北极星为轴心,北斗七星为枢机,自东向西而不停地运动旋转。这样一来,斗柄方位的不断变化,每行十五度,标志一个节气,完成一个在圆周运动时,便形成了全年的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相续相连。
冬至与夏至又称阴阳二至,阴阳二至也是一年阴阳变化的节点。最能体现此变化规律的是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是由汉代孟喜所创。由乾坤两卦相互推移而形成十二卦,依阴阳消息(生之意)之次序排列为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从复卦到乾卦,阳爻渐增,阴爻渐减,表示阳气渐长,阴气渐消,即所谓的阳息阴消过程;从姤卦到坤卦,阴爻渐增,阳爻渐减,表示阴气渐长,阳气渐消,即所谓的阴息阳消过程。由此而代表十二个月,每卦六爻,十二卦共七十二爻,代表七十二候。干宝《周礼注》引归藏说: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乾巳、姤午、遁未、否申、观酉、剥戌、坤亥。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复卦《象》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周礼春官·神仕》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其目的是祈福消灾。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典,远古先民把“冬至”视为一岁之首,《周礼》就记载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
古代冬至是一吉庆的节日,东汉《四民月令》中云:冬至“进酒肴,及渴贺君师耆老,如正旦。”唐宋时,“冬至”与“岁首”并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同时祠部还放假七天以表庆贺。明清时代,冬至皆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有“长至......为国大典......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由于历史的原因,辛亥革命后,曾一度将冬至日定为“冬节”。
我小时候在村子里每逢冬至节的前一天晚上,都要跟着大人们去“炒冬至”,领头人翻穿皮袄,一群人敲锣打鼓,在每家去“化缘”要物,每家则奉出应有的米、面、油、肉、果蔬、酒水之类以“布施”,转完全村后,聚集到指定的一家,将化来的物品做成“大锅饭”,随行的人则享其“佳肴”,所剩之物由专人管理兑换成干果,分发给随行的每个人,带回去与家人共享。这一系列的活动要持续到深夜子时,子时一阳生,此时喜迎“冬至”来临,也即为喜迎阳气复生,大家兴高采烈,酒足饭饱后方渐渐散去,当时那种喜庆气氛如不身临其境是难以言表的,至今仍深深的刻在童年的记忆中!
今天是“冬至”佳节,一早亲朋好友便以各种方式发来了节日的祝福,我亦编了一首顺口溜以示同庆,今不怕见笑,再示于此,以表其乐:
冬至子之半,阳气复又生。
万物皆萌动,大地渐回春。
丙申冬至夜于易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