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个高心率区,做5公里测验

“趁凉快拉个高心率区,竟然还PB了……”

整个夏天,绝大部分课表都是1-3区,内容都是长距离低有氧(2区)跑,和中度跑(3区),只有一天是4-5区和3区的间歇跑。两者时间分布对比,基本上是4:1。

而且,平时的间歇跑,那个要求跑4-5区的段落,基本上都在4区为主,很少到5区。

今天又是间歇跑的日子,昨天就决定了,把这个间歇跑适当改变一下,变成连续(不要间歇)的4-5区跑,长度限定5公里。

一、照着心率跑,无意中竟然PB了

我的速度能力比耐力能力差,而且我一直乐意接受这样的现状。我多次说过,目前的5公里24分内,10公里50分内,半马2小时,我觉得挺好的。虽然有点不求上进,但我求健康呀。

今天本质上,还是一场心率跑,就是尽量把心率跑进4-5区,既是对今天课表的交代,也是对天气已经处暑了(昨天)的一个交代:毕竟整个夏天,最高也就跑到4区,很微弱地触碰过5区。

不求速度。意外地还pb了。23分整。

Polar停表要暂停、长按3秒,这些动作最低限度要走着操作,所以,5公里设定目标达到以后,停表这个动作必然会带来时间和距离上微小的延迟,但RQ会智能地分析,并且截取真实的完整5公里的成绩,不多不少,正好23分。如下。这个成绩比5月4日青年节那天,每分钟的配速快了7秒。

可以看出,心率基本上在4区和5区为主。

平均步频198,最大步频228。

跑惯了2-3区,心脏有必要在高区不定期地适应适应,虽然我们不能指望让这个区间承担主要工作。

二、第一次从跑中录得可用的最大心率

任何人都会从跑表中得到截止到当时的最大心率读数,但是,我基本上都没有采用过。那些从光电心率上得到的200以上的读数,我首先判断是检测有误。而佩戴心率带的时候,又往往没有跑到大强度。

我之前用训练中真实录得的乳酸阈值数据为依据,采用乳酸阈值法设定心率区间,这也是我一直比较鼓吹的方法——获得最大心率的确有一定的风险。

乳酸阈值法在设置上,对最大心率没有任何依赖,所以,我也从来不关注。

平时用到最大心率的地方,是这样来推算的:

在我比较尽力,但还不到“力竭”的多次跑中,经常录得172-175这样的心率数据,根据“并不力竭”的状态,来人为地界定180为我的最大心率,直觉上,这个数值是比较保守的,以策安全。

今天确保心率设备是准确可靠的(Polar H10),录得真实的最大数据是192。在RQ中,截取188为最新最大心率值,并自动更新。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信息点,为什么实际测到的192,不用来做真实的、最新最大心率?

根据RQ平台的理念,一个真实有效的最大心率记录,是指“出现、并维持15秒以上”的那个心率值。所以,瞬间出现的数据,都应该被排除,来尽量减少偶然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我的案例中的192,如果不符合这个判断条件,就不该被采纳。

说到这里,我想提醒一下朋友们:

在训练中得到新的最大心率数据,来覆盖以前的设置,这是对的。但是,准确性一定要保证,否则设置数值有误,对自己的训练会起不到作用,甚至有反作用。

1、心率检测设备一定要可靠。毫无疑问,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专业的检测手段,采用专业的检测设备,但那太贵,也太费事。其次是心率带,并佩戴妥当。

2、瞬间出现的数字不能采用,如果没有其他办法来帮助自己鉴别最高点是否能被采用,可以在自己的记录中,观看心率曲线,如果最大值属于明显异常飘动的那些点,不能采用。当然,如果有专业平台自动给判断,那也可以信任。如我今天的192不被采纳,系统采纳的“持续维持15秒以上”的188——光从曲线上看,最高的那个点,似乎也不算异常,大概也是因为不符合“持续15秒”吧。

三、心率区间随之做出相应调整

一般认为每隔3个月检查一下自己的心率设置比较合适。今天是一个歪打正着,从5月份算起,正好是3个月多。

最近跟很多朋友讨论到心率的问题,前天那篇文章写完以后,真的比较累——如何把问题讲透,让读到的朋友理解通畅,且有收获,这是需要费心思的。

所以昨天歇了一天。

今天说到心率的问题,还想再说一说。

无论你自己根据什么方法设置,都可以反过来检测一下是否正确。数值不一定严丝合缝,精确到1bpm,但是逻辑是合乎科学的。

1、5区下线(无氧阈值,乳酸开始急剧积累的转折点),等于储备心率的85%(这个比例,大多数健康管理机构和硬件厂商或分析机构的观点都相同),如果你能直接得出乳酸阈值,也就可以根据储备心率的公式,倒推最大心率,看你原来设置的最大心率是否合理。

2、3区下线(有氧阈值,与平时相比,乳酸明显开始产生的起点),这个数值在研究机构的观点有所不同,有说60%的,也有说70%的,可以以65%为标准来验算。

步骤1已经得到比较合理的最大心率值,这个时候乳酸阈值的65%应该也比较好算了。

虽然系统都会根据已知值自动给出5个区,但是加以验算,确保准确,对自己的训练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我举个自己的例子:

现在我得到真实的最大心率是188(上文已经阐述),安静心率是55(特别强调,我这是根据RQ的要求,是指安静站立状态下,不是安静躺平状态下)。

这样,我储备心率的85%=(188-55)*0.85+55=168

储备心率的65%=(188-55) * 0.65+55=141

系统自动计算的数值如下:

几乎一模一样!

根据建议,4区下线取5区、3区下线的平均值,也就容易得出。

剩下的只是1区2区下线的设置了(2区上线与3区下线接壤,已经得出)。

在设置1区下线时费脑子几乎没有意义,因为对于跑步来说,低于120几乎没有锻炼效果,即使采用最大心率法从94开始,也不会被用到,所以,我几乎都是手动设置成120。

同样道理,1-2区的分界,也是不重要的,真正用心率来指导锻炼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在1区的下半部,而多数会在2区-3区,所以,1-2区如何分开,其实对训练没有影响,将1区下线和3区下线的平均线,作为2区下线,没啥不可以的。

这样5个区也就都得出了。

四、结语

1、打有氧基础,固然不能直接带来速度效果,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能力——有氧基础好了以后,在低心率区能跑得更快,不是速度能力的提高,是心肺能力的提高——但是,良好的有氧基础,有助于更好地完成速度练习,提高速度练习的效果。所以,无论是最终为了跑得远,为了跑得快,甚至为了健身,有氧基础都是基础。

2、心率区间一定要科学设置,不然的话,自己究竟在什么强度下训练,尚未可知,就谈不上用心率来指导训练。最大心率=220-年龄这个公式,从人群整体分析的角度来说,建模可能是合理的,但越是运动爱好者,越不适用这个公式。

我实际的最大心率,比“用220-年龄”这个公式得出来的,相差22之多!何况我现在测得的,只是今天强度下的最大值,未必是真正的最大值。

3、练有氧基础并不是心率越低越好,低于120心率,可能连提升体能的效果都起不到。个人体会,在心率2区是比较好的。

4、按照普遍的说法,已经有了较好有氧基础的人,平时也应该多跑2-3区为主,而且在慢跑结束后,适当跑跑短距离快速度,是可以的。

5、练步频阶段的朋友,开始往往无法将心率和步频两者的目标,同时达到。这个时候,建议分成两个课表——练步频的时候忽略心率,练心率的时候则尽量照顾步频。步频不仅受制于技术动作,还受制于肌肉力量。

历史文章:

【开始跑步】

开始跑步要注意什么(1)身体篇

开始跑步要注意什么(2)穿戴篇

开始跑步要注意什么(3)步频

开始跑步要注意什么(4)心率

开始跑步要注意什么(5)跑姿

【器材体验】

以M430和VM为例,闲话Polar两代产品

严肃跑者的选择:Polar M430

取Garmin 5X和Polar 430各自的所长为我所用

实测佳明、迈欧和polar的心率设备

对佳明和polar跑步装备的建议

【训练心得】

如何在Polar生态中设置训练计划

以个人实际案例说说间歇跑

在减肥话题里经常鼓吹HIIT的我,为什么自己经常在跑有氧?

怎么判断自己在慢跑、有氧跑、HIIT跑和燃脂跑

各档心率的训练效益

四种常用心率区间设置,殊途同归

运动中有所克制,也是一种戒“瘾”

【健身收获】

健康,除了健全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情绪

瘦身后遇到小区里的人,都这样对话

室内练习:有氧、无氧各自的瘦身作用

运动难见成效的一些原因

这样练,减脂减重不应该是件苦差事

切身体会:减重减脂的一组小tips

闲话睡眠与运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