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想给婆家当保姆,我也不想当你家的摇钱树,那就离婚吧”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01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宿命论:“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命中注定,非人力可以改变。

如果一个人刚经历失败,身处困境,暂时没看到希望,如此感慨还说得过去。但如果好端端的说这种话,就是自欺欺人。

如果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我这一生是怎样的注定?”

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没有!谁都无法未卜先知。既然是未知,又谈何注定?如果因为未知就说是注定,就成了无知。

举个例子来说,你想买一台电脑,需要一万块,你只有先有一万块,然后才能买;即便你先买了再慢慢还贷,依然需要把钱赚够。试问,这种事也是提前注定好的?很明显不成立。

有钱和没钱是“注定”决定的?还是“努力”决定的?“游手好闲”和“努力工作”能一样吗?如果我注定有钱,就再也用不着工作了。但谁来定义我注定有钱?他根据什么定义?我如果一直没钱又该找谁算账?

所以还是那句话,偶尔在无奈的时候,拿宿命论宽慰自己以下没问题,但不能盲信这种东西,否则不上进,不努力,越来越懒,是在作死。

02

感情之事也不该遵循宿命论,因为确确实实不是那么回事。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一段感情中,都不会丢了自主,你自愿选择认命是你自己的决定,你不敢离开,不敢改变,是你自己的选择,并不能因此说是什么命中注定。

朋友莎莎曾经也说过“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当时她有些悲观,因为婚姻跟她预想的不太一样。

她曾以为自己和她老公真心相爱,结婚后的生活肯定差不了,结果却发现自己婚后一直在给婆家当保姆,婆家人一直拿她当保姆,她的宿命论就是由此而来。

人往往在不顺的时候更容易宿命论,因为此时感觉无能为力,好像是某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着自己。其实,这只是人没把人生的掌控权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才会有此错觉。

事实上,那段婚姻是她自己选择的,不存在什么注定;她婚后反抗与否,也在于她自己,不存在什么注定;而且,她还有随时可以离开的自由,这也不存在什么注定。

她当时所理解的注定,是默认接受当下的一切,不做改变。只是,她并没有一直忍耐下去,坚持了半年之后,就受不了了,跟她老公说:“我不想再给婆家当保姆了,不想再伺候婆家四口人了!”

这种情况下,不同男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有的男人会害怕,有的男人会去解决问题,有的男人会安慰开导,她老公则是反唇相讥:“你不想给婆家当保姆,我也不想当你家的摇钱树,那就离婚吧!”

如果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话,这个结果应该早就知道。而事实上,这种结果跟很多因素有关,不是简简单单的注定。

03

莎莎和她老公的问题,类似于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

所谓“踢猫效应”,指的是坏情绪的连锁反应,源于一则寓言:一位领主训斥了骑士,骑士回家训斥管家,管家回家把妻子骂了一顿,妻子迁怒于儿子,儿子气不过,踢了猫一脚。

常规意义上的踢猫效应,是指人的坏情绪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最终,无处发泄的弱小者成了牺牲品。

但生活中往往不是按照这种规则传递的,也有可能在中间中断,或者由中间某个人反击。

比如莎莎认为自己被婆家人欺负了,她心里有气,迁怒于她老公,但她老公没有找其他人发脾气,而是选择了反击,两个人都在气头上,互不相让,结局肯定好不到哪儿去。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问题,肯定也不是什么命中注定,而是人与人之间情绪的交织碰撞。

04

莎莎在离婚之后对“注定”的理解,摆脱了“宿命论”的桎梏,关注到了因果,则显得很有意义。

她说:“离婚之后我才发现,余生我会嫁给谁,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意思是,她没有想过她和前夫之间会有那么多问题,彼此之间会有那么多怨气。

这就像《我在他乡挺好的》当中三个闺蜜吵架一样,许言的钱被骗光以后,纪南嘉要给她转钱,乔夕辰没想太多,觉得这样做可行,结果许言就发脾气了,先是攻击乔夕辰,接着攻击纪南嘉,接着就乱成了一坨粥。

不管是朋友之间,恋人之间还是家人之间,无形中都会累积怨气。正常情况下,人可以自己消化,但有时候情绪点到了,会忍不住发泄。这种问题,每个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在内,就像乔夕辰她们三个在澡堂和好的时候,约定以后有话直说,不藏着掖着。

莎莎所说的注定,指的就是这种细节问题。在她和前夫闹翻之前,他们从来没有吵过架,她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会闹翻,从来没有想过彼此会有怨气,结果猛然一闹,无法收场,这前后存在的因果关系,是一种现实层面的注定。把这些前因注意到了,注定的又是另一种结果。换言之,人与人相处时,冥冥之中的东西,如果用心的话,其实是可以看清的,看清与否,对应着不同的结果,希望你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