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权利 | 这个夏天不闷场

恰逢乡间古会,更喜又逢周末吉日,宋力行老师邀约文友们乡间雅舍小聚。工作的关系,我每天都要去石落务。虽然在石落务已经工作十几年了,但是从来没有去过文友宋力行老师家。
每年石落务都过七月七古会,有没有戏无所谓,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石落务,就是见见想见的人,说说想说的话。农历七月初七号称中国的情人节,所以,今天品茗论诗文的朋友能带家属的都带着家属。区作协杨舟平副主席、魏晓婷副主席、张忑侠理事、亢小娟理事等都带着家属。
到了宋力行老师家门口,她家的头门和别人家的头门没有区别,仔细一看,别人家的头门上面是平的,都是集中排水,而宋力行老师家的头门,上面有一个两面淌水的琉璃瓦盖子。虽然是琉璃瓦的,但并不张扬。因为琉璃瓦的颜色是暗绿色的,显得雅重,加之盖子的高度并不高,站在头门三米之内是看不到琉璃瓦的。
打眼一看,宋力行老师家的头门在院子中间,其实不然,还是偏西两三米的。按照我们乡下人的说法,头门朝北,西面为上。头门的位置偏上一些,这是正确的。看看凤翔周家大院的头门位置,就会明白一切。周家可是有名的大户人家。
宋力行老师家的院口宽是小五间大四间。也就是说盖标准的五间房小一些,盖四间又大一些。一间房大约一丈(约三米三)长。农家户,前楼房,后厅房,或前倒座(房),后厅房,这是标配。这里的楼并不一定是两层以上的楼房,有时候是木架板採的楼。宋力行娘家也不例外,也是前倒座(房),后厅房。只是这里的前倒座房是一座现代化的铁皮瓦钢结构的,没有檐墙的倒座房。
进门之后,鲁旭主席和杨舟平副主席,让我把土地堂瓦上面的绿苔藓拍下来。透过镜头我看到,绿色的苔藓足足有二寸多厚。稍微有些年龄的人都知道,土地爷的神位不宜安放在大门对面。所以宋力行老师家的土地爷在大门中心线以西和西面院墙之间的最中心位置。一进头门,眼睛向西一看就可以看到。“进门一老仙,四季保平安”。一般人家的土地堂,就是土地堂,和照壁没有关系。宋力行老师家的土地堂就镶嵌在照壁之中,以达到背后不虚空也靠墙的目的。照壁其实就是一堵墙。我记得父亲曾说过,家里的土天爷就是土地爷,土天堂就是土地堂。土地爷的拐棍五尺长。土地爷归位的时候,先要把拐棍放下来,所以,当我拍完照片,仔细观察,精致的土天堂刚好距离钢结构的倒座房五尺长。“土中生白玉,地内产黄金”。

刚越过钢结构倒座房,我就被绿植和花卉包围了。仙人球、仙人棒、夜来香、百日菊、玉簪花、吊兰、月季、茼蒿、波斯菊(格桑花)、万寿菊、萱草等等格外养眼养心。除过仙人球,仙人棒栽植在花盆中,其它的花都种植在院子里,我这个给花拍照的人也感到很接地气。几十年树龄的银杏树、松树、梧桐树主杆很粗壮,由于主人的精心打理,树冠并不大,并不妨碍树下各种花卉的生长,整个前院并不阴森。我对梧桐树很感兴趣,当然和熟知的“家有梧桐招凤凰”这句话脱不了干系。难怪宋力行老师的文章是凤翔的一面旗帜,文章经常上《西安晚报》《西安日版》《兰州晚报》报等。因而,宋老师的文章每篇我都必须精读。

别人家墙根都种植的是爬山虎,而宋老师家西面院墙墙根种的是丝瓜。原来丝瓜也可以顺墙爬,不用搭架。丝瓜蔓一边开花,一边挂果。丝瓜就顺墙吊着,都不大,像黄瓜似的。金黄色的丝瓜花,比墙低的都朝东开放,爬到墙顶的、比墙高的都向上开放。
看完前院,该去后院看看了。离开丝瓜花一米就是水龙头。在水龙头洗完手,已经提着半塑料袋核桃的美女梁知音刚好从后院走出来,看我往后院走,就折返陪着我向后院走去。到了后院回头一看,发现后院和前院一样大,也有四分地。十米左右跨度的主房把院子一分为二,公平合理。不像一般人的家庭,都是前院大后院小,前重后轻。东南墙角是厕所,这是这座院子的最下手。对有文化的人来说,对讲究的人来说,这是头门朝北的院子厕所的最佳位置所在。想上厕所,从东面的过道直走就行,不用拐弯。
后院种植着辣椒、茄子、大葱等绿菜以及少量的花卉。还种着几十棵玉米,玉米樱子是嫩绿色的,说明还没有玉米粒。抬头向上看,越过绿色的玉米天花,就会看到两棵柿子树和一棵核桃树,一棵梧桐树。这四棵树略呈四方形,和前院的略呈弓形的三棵树,刚好组成了北斗七星的样子。是栽者有意,还是看客有意?当然,树是宋力行老师的父母种植的,所以,我对两位老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该到主房去看看了。进了房门,回头一看,客厅很大,房门很小,收气,财不外露。房间的布局打破了流传千年的房间之间互不说话的格局,完全是城市套间房的式样。我只能感叹:这是一座漂亮的别墅!
最上房是一家之主灶爷管辖的地方——灶房。宋力行老师在她的文章中说过的“我妈可是演过李铁梅的”、慈祥而美丽的、可爱的宋力行老师的母亲,正在灶房忙活着。
我出了房门,向前院走去。
招待客人的茶几,就安放在西面钢结构倒座房下。是这座院子的最上房。主人把我们品茗论诗文的茶话会,安排在此处,可见对我们的尊重。墙角安放着一盆一米高的、我不认识的木质花。茶几的西面山墙上粘贴着宋力行老师的父亲亲笔书写的、斗一样大的“雅静”两个大字,行书中略带草书,笔断意不断,刚劲有力,顿觉有了文化氛围。看来,宋力行老师的父亲是个文化人。
当我坐下来仔细观看,发现招待客人的巨大的茶几是一扇木质的古老的头门,是相对细腻、分量重的槐木做的。抬头一看,还有同样一扇头门顺墙栽着。大约有两米宽三米多长。头门因为比房门大,一般都是两扇门,大头门更是如此。这两扇门加起来有多宽,大家也就都明白了。马车或牛角车出进是“松松垮垮”的。大户人家才有这样的头门!毫无疑问,宋力行娘家是大户人家。
品茗论诗文的茶话会就要开始了。对茶我不懂,对茶艺更是不懂。生在大美凤翔的我,从小就知道茶叶是待客的饮品。说实话,我天生喜欢喝白开水,不喜欢喝茶,这一点,熟知我的朋友都知道。什么茶水到了我口里都是一个味道——淡淡的苦涩。什么黑茶、绿茶我不懂,也品味不出茶叶飘溢的芬芳。我只知道,茶和白开水的区别,是开水里面多了些苦涩的味道。对我来说,茶叶最大的功效是兴奋中枢。午饭后喝茶,晚上就睡不着,这是我的深刻体会。什么防癌、强身、保健等功效,我这个喝白开水的人一点都没有体会到。我只知道刚放入杯子的茶叶,就像东湖的柳叶漂浮在水面,又似泛在饮凤池中的一叶扁舟。我这个外行只知道看杯中的茶叶瓣不断地变换着姿态,在绽放了所谓的清新与淡雅之后,又缓缓地沉入杯底,不添水不摇动,再也不动弹。但凤翔的“东坡茶馆”“琴韵茶馆”我都去过好几次,是去参加读书会的,因为茶馆是举办三十人以下读书会的好地方。今天这个品茗论诗文的茶话会也不例外,因为我是个文学爱好者。
今天与我同行的二十几位文友,居然有三位茶艺师,这还不包括对茶艺很有研究的作协秘书长周龙岗。每位茶艺师上场,都有周龙岗秘书长打下手。第一位上场的是资深美女茶艺师杨平华,第二位上场的茶艺师是资深美女茶艺师马尹梅,第三位上场的茶艺师是资深美女茶艺师宋新力。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宋新力是宋力行老师的亲妹妹。鲁旭主席看过宋新力写的有关茶艺的文章,说写得很好。
在《芳菲随笔》平台主编李昊穹主持下,以座谈会的形式,所有文朋好友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想说啥就说啥。周龙岗秘书长就区作协概况向大家做了说明;杨舟平副主席就作协的发展做了说明;最后鲁旭主席就区作协成立“吟咏社”和“朗诵社”两个社团做了说明和安排。“吟咏社”由亢小娟老师负责,“朗诵社”由宋力行老师负责,两个社团总负责是区作协程娟副主席。加上以前成立的诗社,自此,凤翔作协已经有了三个社团。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朋友,喜欢吟咏的就加入“吟咏社”;喜欢朗诵的,就加入“朗诵社”;喜欢码字的可以加入诗社或作协。
今天品茗论诗文活动没有一点“演出”的味道。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形式的品茗论诗文的茶话会以后还要办下去。
风和日丽的周末,一边喝着出自茶艺师之手的各种各样颜色的茶水,一边无拘无束地畅谈各自对写作和文学以及对生活的感受,每个人都很快乐。生活中会遇到大量的善人,也会遇到个别的恶人。也就会带来快乐和不快乐。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码出的文字就是反映生活和自己心情的。但文学爱好者不对任何事和人怀有恶意,因为文学爱好者对自己码出的每一个文字和对生活的感悟,都很喜爱。这就是快乐!
谢感宋力行老师的盛情邀请。在秋夏交接的时候,至少,让喜欢摄影的我可以仔细欣赏农家小院的布局和拍摄照片。作为文学爱好者的我,在我喜爱的宋力行老师家,能和文学造诣很高的鲁旭主席、杨舟平副主席,魏晓婷副主席,程娟副主席,周龙岗秘书长等人坐在一起,品茗论诗文,这个场面,我永远会记在心中。
这个周末不闷场!
END

版权归“时光捡漏”所有

作者简介

曹权利,网名田野。一个喜欢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生活的凤翔人。

▼精彩回顾▼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