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写笔间逸韵 讴歌时代精神——张铁甲书法艺术管窥

▲ 书法家张铁甲

【人物档案】

张铁甲,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国资委书画协会主席,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副秘书长,北京传统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研究员,上元雅集成员。

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公务员书法作品展、“冼夫人奖”全国书法作品展、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全国册页书法作品展等多项国展。入展中国文联主办的庆祝建国65周年全国书法大展、第一、二届全国新文艺团体书画优秀作品展,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主办的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庆祝建党95周年中央国家机关职工书画作品展,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央国家机关职工书画作品展等几十个重大展览。

书法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以及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40多个国家的知名国际企业集团收藏。

楹联及书法作品勒刻于中国翰园碑林、杜甫草堂、宜兴紫砂艺术研究院等国内多处著名景区。

▲ 张铁甲作品:《广业甄微,学士知方;探啧索隐,厥谊可传》  50cm×125cm

挥写笔间逸韵 讴歌时代精神

——张铁甲书法艺术管窥

■ 记者 葛祥柠

初见书法名家张铁甲老师,缘于中央国家机关书协领导一行来本社交流指导。一个清凉的秋日午后,阳光飘洒入室内,金光明耀,高朋云集,一派赏谈书画之艺的祥和氛围。张老师一身公务装束,中正儒雅,见其迎面走来,未及启口言谈,已让同行的我们从中体味到那份久染翰墨之香的清雅修为与和煦之气。落座之后,他泰然自若,对答从容而温和,言简意赅,每每有高见频出,话语间传递着他对传承书画艺术的拳拳之心。

▲ 张铁甲作品:唐诗二首(圆扇面)   35cm×35cm

勤耕翰园,栖心古意

张铁甲骨子里一直对汉字有着深沉的爱。学习书法的兴趣在小学时期就很浓厚了。他的外祖父是位私塾先生,毛笔字也写得非常好,尤为擅长苏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体重写“意”,寄情于信手挥就的那份悠然闲适。这让张铁甲年幼的心灵中熏染下了书法灵逸而闲雅的意态。这种雅逸横生的风骨颇能从他如今的作品笔意间窥得一二,令人心生畅然。在读小学的时候,他的体育老师板书写得好,令幼小的他萌生仰慕之情。在课间,他便模仿着这位老师的笔法记录笔记,体味汉字书写之美。

高中毕业后,张铁甲做过三年的副业。这份副业项目就与古字画相关——受村里委派,到北京金漆镶嵌厂学习了三个月雕刻技术,在平板石料上刻写字画。三年的雕刻工作经验,让他与汉字文化的缘分更加深厚。在北京学习期间,有一次,他在书摊上看到一本李华锦老师的颜体书帖,这让他很惊喜,像是找到了心目中的书法范本。自此他便以颜体《勤礼碑》入手,手摹心追,谙熟在心。《勤礼碑》是颜体成熟的佳作之一,气势磅礴,雍容大方,苍劲挺拔。有颜体这样富有正大气象的书体为导引,为他日后书法作品中形成的那种厚实刚劲的风骨奠定了基调。

学习书法不仅要自律精进,勤心操练,日耕不辍,更离不开名师的指导。时在1988年,张铁甲有幸拜于王友谊老师门下。王友谊是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的高足,学养深厚,主攻大篆,其作品仪态万方,厚拙朴逸,古意盎然,而又能守正出新,卓然自成一家之范。得到了名师的悉心指点,三十多年来,张铁甲更专注于系统习练与创作。在1986年到1996年这一时期的书法学习中,他侧重隶书的研习,临写汉代隶书《石门颂》《张迁碑》等名帖,后来用功于《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等名帖的临摹,在隶书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为其日后的隶书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96年调动到煤炭部工作以后,张铁甲得以有机会担任中国煤矿书法协会的常务副秘书长,有缘结识了尉天池、张荣庆、周俊杰等诸多书法名家,这对他开阔艺术视野,重新审视自己的书法创作,都带来了新的方向和艺术启迪。在煤炭系统的书法工作中,他渐渐对书法艺术如何认识它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如何为社会服务、如何与国家发展进行融合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张铁甲身为政府机关的领导干部,其日常工作先后从事于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及离退休干部工作,工作行程安排大多与书法毫不相关。虽公职在身,各项公务繁忙,但他躬耕砚池的热情却不曾退减。他严于律己,自诩为“三八干部”——即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练习书法、八小时用来休息。可见其对书法用情甚笃,储功力之毅坚,勤奋砥砺不息。曾见其友人如此评价:“铁甲为人,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勤奋刻苦,所以事业和书艺齐头并进,不断提升。他尊老携幼,重友礼贤,因而友朋云集,美誉远播。朋辈皆云:铁甲忠厚笃诚,可交可托付也!”“值得托付”是对人品莫大的认可,可见其为人为艺操守不移,深得人心。心性如斯,映于纸面,其书法之气象自然流露出安定人心的真情厚意。

▲ 张铁甲作品:王安石诗《元日》  136cm×68cm

专而后博,借古开今

书法艺术要在继承传统文脉的基础上,存留古人的遗风,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转化为艺术语言生发的性灵释放。每一位书法大家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借鉴和融合古人经典作品的精华养分后,博观约取,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张铁甲看来,初学书法,不要急于广泛涉猎,要踏下心来选定一种字体反复研习,领悟文字结构和经典笔法,用心揣摹,等结体笔法拿捏稳定扎实之后,不妨再广泛地汲取更多书体的营养元素,通过自己的领悟再融会贯通,以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宋代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言:“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只有临摹借鉴上乘之作,才能为学书法积累正确的路径,为日后创作打下牢固的根基。学书如扶幼儿由爬行到走步,要耐住心性做好每一个阶段该做的,慢慢养成稳步健走。读贴、临帖、脱帖、创作——每一步都需要对字体进行全方位的领会,将一点一字之规烂熟于心,否则就会因字法或结构等细节经不起推敲,甚至面目全非。

张铁甲日常的临摹,十分注重师古,主张放宽视野,主张所有流传下来的古代法帖都值得作为范本来学习。他认为初学者首先要解决的是结构和笔法的关系,当以结构为第一,笔法次之。结构好比五官端正的面相,习书之初应当先把结构摆正,结构过关了,字体的美感自然会呈现,创作的书法作品也就耐看了。书法结构要过关,至少也要三五年时间的打磨。之后再在笔法上下功夫,对字体的点画不断精雕细刻,直至纯熟,这样使得结构与笔法相得益彰,假以时日,日日有所精进,以期成就一番气象。这种先专后博的学习过程,日有坚持而弥笃,慢慢就会出落成型,有法有致,悟入正道,学有所成。

文字承载着文化的血脉,书法则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这就要求书法艺术家敢于争做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时代榜样,不断充实知识结构和涵养艺术素质。如清代书家杨守敬所言:“一要学富,胸罗万千,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书法艺术的学养积淀决定了书法创作者能够呈现不同层次的审美取向。专而能得游刃有余,博而能通心手双畅,广而以升内心格局。

“故君子惟借古开今也。”以古为师,借古开今,是书画家守正创新的必由之路。张铁甲的书法作品博观约取,有一种兼容并蓄之美,注重借古开今。他在日常创作中积极尝试采用不同的书写形式和书写内容,如自撰诗联贺新送福,题写匾额装点厅堂,创作扇面雅句馈赠亲友,作书于兰盆之上美化家居……所作内容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贴近社会生活,紧跟时代脚步。落墨之处善于演绎新意,是张铁甲书法艺术创作的特点。

▲ 张铁甲作品:《立志崇夷险,处世远荣华》  200cm×40cm×2

习篆溯源,立意高古

书法是灵魂境界的书写缩影,是艺术家人格魅力的直白彰显。艺术家之修为境界的高低,直接反映其作品的品味高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于此,有云:“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张铁甲的书法工作室自号为“三界堂”,对此三界的释义,他这样描述:“三界者,其三种境界也。一曰人生一世,贵在修德立身,志存高远,与时俱进,此人生一大境界也。二曰心诚天下,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不负上苍,不负生民,不负所学,此做人一大境界也。三曰书法之难,难于入门,难于精进;克刚克柔,可达化境,此书法一大境界也。”寥寥百余字的自述中,蕴含着他的道德风尚和艺术追求。他是这样说的,亦是如此而行动。他于书法创作用功颇深,意在笔先,严谨务实,其作品诸体俱佳,真草隶篆兼擅,用笔安详而多变,章法宗古变新,尤以行草和篆隶为佳。

篆书包含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形式,具有丰富的画面感,是先祖朴实自在地认知世界的方式,传递着象形字的雅韵。篆书居于书道之极,品味篆书之美,即是感悟先贤造字智慧的源头,也是学习书法的门径。清初书家傅山曾言:“不作篆隶,虽学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学书能溯源篆隶,又值遇名师,对书法学人是很值得庆幸之事。张铁甲师从篆书名家王友谊先生多年,对两周金文用功尤勤,朝夕摩挲,积淀深厚,渐渐形成篆书的厚重拙朴之貌。其篆书书写结体圆正匀称,结字规矩有方,温润典雅,收放有度,又刚柔并茂,天趣盎然,脱落尘俗之气,让人悠然间静思怀古,回味绵长。

篆书是先人俯仰观察天地法象的智慧结晶。于书艺不通篆法,难成高古之韵。丰坊《书诀》云:“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古拙与清逸相融,格调淳古高雅,是张铁甲书法追求的一番境界。他在创作中,多有体悟,不乏以书论言为心声。他崇尚简、朴、静,如他所论:“简者,不繁也,少牵丝盘绕,多笔断意连;朴者,不雕也,乃自然流露,不饰雕琢;静者,不躁也,乃安详有度,闲适平和。此三者,上下求索,内外兼修,左右驰骋,假以时日,必成逸格。”他的篆书让观者得以以字会心,品味其间所蕴含的风雅。

“隶就小篆减为平直。”古隶之风华,脱胎于篆书。小篆笔法繁杂,不便办公书写,逐渐简化为书写快捷的隶书。相对于篆书的圆转流畅,隶书结字方正,庄重静穆。隶书创作的表达讲究守拙毋巧,古朴沉实,少匠气和呆板之气。张铁甲的隶书作品饱含苍劲笃定之美,不饰雕琢,寓宽博于厚重之中,笔简而意足,饶有一番愚拙诚恳的味道,如其温厚敦实、从容淡定的人格写照。其所作隶书创作参考《张迁碑》之方拙、《石门颂》之野逸,落笔峻实稳重,迟涩有度。其隶书用笔淡化了波挑、蚕头燕尾的特征,结体舒展大方,体势骨肉亭匀,笔法古拙遒劲,或疏宕自在,或沉着有力,或平和简静,或刚健磊落,或高古纵意,于平中求变,雅逸自然中见古拙,严谨稳重中透着空灵,直抒胸臆,令人耳目一新。

▲ 张铁甲作品:自作诗《生态中国》  68cm×45cm

古韵今书,动中寓静

张铁甲的笔法体势重格调,笔意幽然生新,以深厚的学养抒发着对传统的继承和对新时代的纳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他钟情于行草书的创作,其行草书笔法丰富,墨韵通达,大气抒怀,字里行间洋溢充盈着行云流水之姿,灵动飞舞中富含雅逸清峻之气息。从历史留存下来的诸多经典法书来看,书法笔法的变化是极为复杂的,尤其是行草书笔走龙蛇,即兴表达,随心挥墨,难以定量分析。“同字不同貌,同笔不同形”是行草书创作的技巧特点,需要创作者行笔疾徐有度,笔断而意连,结体造型能力和控锋能力俱佳。初观他的行草作品有势有意有力,结体使转简约有力,于虚实间相映成趣,于字势腾挪中养得一分舒心静气。

“草贵流而畅。”一幅好的行草艺术作品应重心平稳,笔势酣畅,意态无穷,纤浓兼得,从节奏、墨色、用笔中都能体味作者于字里行间生发的应变之智。“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行草看似凌乱无章,却笔笔间皆深含用意,纸短而意长,圆转生动而颇费巧思,若行若藏皆灵活有致,时放时收俱彰法度,笔断而意未绝,笔尽而势未尽。细观张铁甲的行草从研习二王,到临摹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等宋代名家,又取法清初书画名家王铎,兼及民间书法的影子,仔细体味其中的尚韵、尚意、尚态之情境。其行草作品提笔依势,锋颖多变,笔断而意连,于浓淡湿涩中巧施变换,放得开亦收得住,结构布局紧凑,疏密安排得当,洒脱灵动,应接自如。再细品其行草作品行笔腾跳起伏平稳而重贯气,气息醇厚又飘逸灵动,去除了火气,笔势酣畅,笔意连贯无粘滞,留白处尽显气韵,令人神清目畅。

刘熙载在《艺概》中有言:“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对于行草书作品的创作,张铁甲追求的是如音乐般流畅通透的艺术气息,注重凸显主笔在画面中呈现的艺术效果。对于细节的用心打磨,使得他的书法作品经得起细观静品。又如古贤所述:“中锋取势,偏锋取妍。”张铁甲深谙此理,他的书法作品中锋用笔挺拔有气势,富有阳刚精神,骨架饱满厚实,很有立体感;偏锋力求于古朴中呈现荡气回肠的柔情,而不失秀美端妍。为丰富作品整体的视觉表现力和画面张力,他并非一味求奇而失却安详,而是苦心钻研行草艺术全局皆活之道,用心塑造作品整体的稳重感和活泼的意态,对于章法布局中每个字的大小错落、线条纤厚、连笔间节奏的流动变化等细节都十分考究,在字字生动中淬炼出整幅作品的生机盎然。

张铁甲的作品寄兴写意,自然流露,刚毅雄健,简率萧散,天真烂漫。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品质的坚守态度和尽善尽美为书的艺术情怀,字里行间传递着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正能量。诚如前贤陈子庄先生言:“必须于性灵中发挥笔墨,于学问中培养意境,这是一内一外的修养功夫。”文化素养决定艺术的高深和底蕴。他深明此理:“书法要有文化内涵,必须要有国学作为根底,否则就是浅薄和俗格。”他坚持日积月累浸染古人的墨迹章法和书籍论述,潜心求索,砥砺学问,其书法艺术作品不局限于经营表面的形体效果,而注重内在的抒情达意,让人在欣赏中激发情感而受启迪。

▲ 张铁甲作品:《道在圣传修在己,德由人积鉴由天》  136cm×34cm

落笔应世,服务时代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清代名家石涛留下的智慧启迪,短短的六个字便已清晰指出了书法家该有的基本定位。纵观古往今来的书画名家,各以其丰厚的学养、超凡的悟性与勤奋不懈的求索研习,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精品,彰显了独有的精神特质与内涵,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鲜明的精神财富。身为国家公职人员,他体恤民情,行走在解决人民群众所需的一线,对时代所需体会更深。他崇尚时代书风,将书法艺术与当前社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重视书法作品的创新发展和思想交流的传承,推崇求变出新,书写新时代新气象。

张铁甲认为书法的创作要以传统为根基,再将自己的感悟融合时代需要而表现出来。他认为书法家不能只做写字匠,而是要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转化为讴歌时代心声的工具,用新的内容来展现书法艺术,彰显书法艺术的活力。他注重作品的主题挖掘,用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歌颂改革发展的成就。在去年参加改革开放40周年书法大展和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中国书画》杂志创刊15周年等书法展时,他都是自撰楹联,根据不同的主题撰写不同的诗联,得到了观者的赞赏。在为企业家创作书法作品时,他会根据情境和企业背景,自撰词章勉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寓意事业蓬勃发展。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书法之道,传承着汉字之魂,翰墨出落间,直指人心,自流传以来,就记录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声。诗增书韵,书显诗意——传统诗词与书法艺术的珠联璧合是约定俗成的创作形式。而在张铁甲看来,书写内容不应拘泥于书斋里的古代诗文篇章,这种古今常用的方式虽为传承所需的形制,却也会因大量的古诗词抄录而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反应不出时代精神。书法艺术创作应关注自然、关注当下的社会民生,将具有时代印记的篇章,纳于所书范围,顺应时代,以笔墨彰显责任担当,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书法作品,反映当代精神风貌,彰显书法艺术强大的生命力。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张铁甲认为文艺存在的价值在于精神引导之功和审美启迪之用。作为新时代的书法人,应多撰写歌颂人民生活的作品,创作出可供大众乐赏的书法艺术,将精神食粮奉献为民。这是艺术家“铁肩担道义”的责任与使命,亦不愧称之为人民艺术家的角色担当。“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我们相信具有时代风格的书法作品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有更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必将为我国的文化自信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书法作品也必然会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 张铁甲作品:常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200cm×45c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