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富水堆积体坡体病害处治分析

笔者近日现场咨询,对某富水坡体的病害处治方案进行探讨。

一、 概况

某BK0+180~BK0+410段堆积体主要崩塌积和冲洪积构成,其中块石约占30%左右,其间分布有冲洪积形成的黑色煤线,呈松散~稍密状。从地形地貌上看,坡体呈“双M形”特征。由于坡后汇水面积广泛,造成“M形”凹槽部位地下水渗流明显,坡体富水而局部饱和;而“M形”凹槽部位两侧凸出坡体,坡体含水量明显减小。

该段原设计采用1:1的坡率开挖,边坡最大高度约24m,全坡面采用12m长的锚杆框架进行加固,并在坡脚设置厚约1.4m、高4.0m的挡墙进行护脚。边坡开挖的至一级边坡中下部,且二、三级边坡框架施做的情况下,坡体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滑坡特征。即

1)在一级边坡中部沿煤线部位出现坡体剪出口;

2)二级边坡锚杆框架整体上拱,显示滑坡在二级边坡存在浅层滑面;

3)滑坡后缘裂缝位于开挖坡口线后10~20m的范围内出现贯通状拉裂缝,显示二级边坡的锚杆框架锚固作用失效;

4)“M形”凹槽部位的一级、二级边坡部位地下水呈股状流出;

5)坡体牵引发展变形较快,在贯通状下错张拉裂缝后部约7m的部位出现细小牵引裂缝,滑坡范围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迹象。尤其是随着坡体的继续下挖,坡体存在更大、更深的潜在滑面。

二、变更设计

1)原设计坡形坡率不变,原设计的一、二锚杆继续施做;

2)设计拟有坡口线处设置长18m的三排Φ108钢管桩,一级平台处设置设置长18m的抗滑桩,将坡脚原设计高4m挡墙调整为9m。

三、笔者建议

1、变更方案针对性较差,尤其是没有考虑水对坡体的不良影响,如在水作用下半坡桩的桩前锚固力、富水松散地层中微型桩的适用性、坡脚开挖大挡墙引起的坡体变形等,故不建议实施变更工程;

2、应急工程(结合永久)

1)停止边坡开挖,尽快在坡脚设置透水层后对坡体进行反压;

2)在坡体“M形”凹槽部位的冲沟中设置截排水工程,并在坡后村道内侧设置截水工程;

3)在坡体出水点设置长15m以上的仰斜排水孔对地下水进行引排;

4)雨季来临,加强坡体监测,尽快搬离距滑坡后缘不足4m的居民。

3、永久处治工程

1)适应富水松散地层特性,放缓坡率刷掉已变形坡体;

2)在一、二级边坡的坡面上设置边坡渗沟,提高开挖边坡面的地基承载力和坡体稳定性;

3 )在设置边坡渗沟的坡面上二次注浆的锚索工程或钢锚管工程进行加固。

该工点的经验教训:

1、“M形”凹槽部位为坡体力学性质相对软弱段,应加强工程加固;

2、“治坡先治水”,富水边坡应首先对坡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截排,方能确保坡体的长期稳定,如设置边坡渗沟、仰斜排水孔、截排水沟等。

3、松散富水坡体,应严格核查支挡工程的锚固性能,防止抗滑桩、钢管桩或锚杆的锚固力不足问题。锚索或钢锚管等工程措施需针对性的进行二次注浆提高锚固力,并需设置边坡渗沟以提高锚索和其它锚固工程的反力结构承载能力。

4、堆积体滑坡往往由于堆积成因、时期不同,而可能出现多层滑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