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从豁教授治疗痹证、瘾疹、不寐的经验挖掘分析

本课题依托于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的子课题——“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任务书编号:H020920010590)。通过与田从豁教授临床随诊,及时收集和整理田教授的临床诊治资料,丰富和完善田教授临床诊治经验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人机结合,运用适当的统计与数据挖掘以及深入访谈等方法,就田教授诊治中医痹证、瘾疹、不寐三个疾病的理、法、方、穴、术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进行研究,从而以客观数据展现田从豁教授临床经验,最终为上升为学术思想奠定基础。藉以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为田从豁教授的经验传承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寻求老中医经验传承的方法提供资料的积累。 目的: 1.1以田从豁教授临床诊疗的常见疾病痹证、瘾疹、不寐为线索,挖掘其症状、证候、治则、穴位、方药,从这五个方面来总结老中医辨证配伍经验,探索其方法的可行性。 1.2以前期挖掘的穴方和常见疾病的症状为线索,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老中医辨证处方配穴经验。 1.3探索以“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法进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整理的可行性及有效的技术、模式。 方法: 本课题运用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田从豁教授临床诊疗病例503例,包括回顾性病例198例和实时采集病例305例,共1496诊次。以数据为基础,以疾病为模块,采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以及基于关联规则的无尺度网络模型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痹证、瘾疹、不寐进行挖掘,并将结果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与老中医交流,旨在探索老中医的辨证思维方法与学术思想。同时对此次所采用的数据挖掘方法、深度访谈的方法作进一步研究。 结果: 1.数据总体结果 其中503例病例中,西医诊断为232例,中医疾病诊断110例,中医证候诊断187例,其中最常见中医疾病种类:痹证、面瘫、中风、头痛、不寐等。使用最多穴位足三里,在260个病例中出现,使用总频次696次。选用最多为足阳明胃经和膀胱经穴位。中医疾病所用治法调法,其次为泻法和补法。 2.穴方分析 调和气血方: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曲池。 脐周四穴:水分、阴交、肓俞。 3.疾病分析 痹证:总症状频次281次,最多为麻木、疼痛的症状。证候最多为气虚,治法最多是散寒,属于温法。总治法调法最多占到24.7%。穴位中最多为足三里,局部穴位为主,可见脐周四穴。归纳穴方9组,如:调和阴阳方: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痹证的温通散寒方:肾俞、脾俞、大肠俞、夹脊。学术观点两点。 瘾疹:症状中最多为皮肤搔痒、皮疹、丘疹等。证候最多为风证,血虚生风居于首位,治法最多为活血,属于调法,调法最多。穴位中三阴交出现频次最多归纳出穴方6组,如疏风止痒方: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血海、风市;皮肤病祛风活血方:风池、风门、肺俞、膈俞、肝俞、脾俞。学术观点六点。 不寐:症状中失眠位居首位,多数为描述失眠状态的如:多梦、易醒等。证候以虚证多见,包括脾虚、心虚最多,实证以内热、肝火扰心、火旺、肝气犯胃、气滞常见。虚证多与脏腑心、脾相关,实证多与肝胆脾胃相关。治则中也是调法居多,首位为安神。百会穴居首位。归纳穴方5组,如安神定志方:百会、神门、足三里、三阴交、肓俞、安眠、印堂;调养脏腑安眠方:大椎、风池、夹脊、心俞、肾俞、脾俞、膈俞。学术观点两点。 4.症状分析 “痒”“疹”症状分析:证候多见于气血失调,治法仍以调法为主,重在调和营卫、通调气血,包括活血、行气、疏肝等。其次为补法和泻法。因本病多为虚实夹杂,故补泻兼施。此类症状最常见为皮肤性疾患和呼吸系统疾患。所用最多穴位为曲池。 “疼痛”“麻木”症状分析:证候最多见为寒证,治则以调法为主,居于第二位是散寒属于温法,同时补法与泻法兼施。此症状多见于痹证,包括皮痹、肩凝、腰痛,足三里频次115次最多。

讨论 1.田从豁教授成才之路 以医为业,治病救人的志向;师承北京名老中医高凤桐、朱琏;学习经历;主要成就与贡献,传播针灸,培养人才。 成功寄语:医德高尚,治病救人;触类旁通,通常达变;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2.田从豁教授的针灸学习 关于如何学习中医和针灸,在前面已做了部分叙述,下面补充几点:重视经典;注重手法练习;针药诸法,灵活选用。 3.田从豁教授临床运用调法经验总结 根据挖掘出的结果,不论从所有疾病的治则还是三个疾病的治则来看,调法都是运用最多的,通过与田从豁教授访谈,总结了田从豁教授运用调法的经验。 针灸治疗中调法最多,包括活血、通络、行气、健脾、养血、疏肝、通经等。可见治疗中不是单个脏腑的补泻,而是将五脏当作一个整体,通过选穴、配方、针刺手法的补泻、不同的治疗方法,达到调理脏腑、调和气血,最终平衡阴阳。田从豁教授运用最多的是调和气血和调理脏腑。

调理气血方:血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调理脏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利用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来治疗。二是运用背俞穴。田从豁教授在临床上最多的调理脏腑方是背俞四穴:肝俞、膈俞、脾俞、肾俞。 调法强调调和阴阳,以平为期。体现在针灸治疗中即为整体观念,治疗时应该从一个人出发,他的心理生理方面都应该考虑到。从手法上来讲,即使手法轻柔,互动为主。针刺的时候,注重病人的感受,保持交流,要将医生的主动治疗与病人的被动治疗有效的结合起来,关注病人的变化,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刺操作手法要做到轻柔、无痛进针。 4.跟师体会 主要有以下四点:尊师重教,善于沟通;临床学习,要做有心人;如何与病人沟通;通过临症,将自己的体会与老师交流。 5.本研究的方法探讨 本次研究是以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病历为基础,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名老中医数据挖掘为导向,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遵循“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原则,不干涉老中医的临床诊疗,真实记录后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与老中医探讨。遵循以人为主的思想,就保证了总结出来的思想真实反应老中医自己的想法,而非他人对其思想的揣摩和体会。没有临床实验设计,少了对病种、实验方法的限制,从而最大限度收集了老中医诊疗的全部信息,也避免了干涉老中医临床诊疗。具备了数据量大,干扰因素少,真实可靠的来源于临床。 本次研究将数据挖掘与以人为主相结合,在保证了大量客观数据前提下,又与老中医做到了交流与互动,总结出既反应临床真实情况又体现老中医真实思想的学术观点和经验。此次研究旨在总结田从豁教授临床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基础。藉以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能够探索到一种更新、更适用于老中医经验研究的方法。 6.创新点 主要以下几点:实时采集,改变传统的观察方法;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客观展现老中医经验;深度访谈的方法,发现隐形信息;本研究首次发现了田从豁教授擅长于运用调法治疗临床疾病,此结论已得到田教授本人认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