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唐太宗为什么拼了命都要打高句丽?

在这里我必须要为李世民和隋朝二帝“洗白”,从隋文帝杨坚发兵三十万进军高句丽,到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失败,以及李世民和李治也对高句丽的不断征战,并非传闻中这些皇帝是好大喜功,想向世人证明他们都是最伟大的皇帝。

高句丽的由来

高句丽政权是古代中国东北扶余人所建立,在建国的六百年里长期占据东北土地和朝鲜半岛北部,而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则是百济政权,也是扶余人所建立。

古代日本菊花王朝的王室有可能就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扶余人,这些人登录日本后征服了岛上的“绳文人”,所以很可能当时的高句丽、百济、日本这三个政权其实都是扶余人建立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扶余共同体”。

而这个“扶余共同体”在东晋十六国其就开始占据中国辽东两百多年,修筑城池、开枝散叶,发展到隋朝时该国常备军已达到三十多万。当时女真人的祖先靺鞨人都受他们差遣,因此高句丽并非后来李氏朝鲜那样柔弱不堪,他们更像辽国的契丹人、金国的女真、建州部的满清那样强悍。

这个长期占据辽东的国家,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原王朝,所以当隋文帝杨坚终止了中原南北大分裂局面后,他认为一定要清除这个东北国家的潜在威胁,这不是杨坚这样英明帝王的好大喜功,且事实也证明了隋文帝的担忧。

卧榻之畔岂容他人安睡?

公元598年,高句丽率军一万多人进攻隋朝辽西地区,后被隋军击败。隋文帝随即发兵三十万反击,水陆同时进军高句丽,但天不遂人愿,在进军途中突发疫情,通往平壤水路又遇到风暴,这还未开战士兵以损失三分之一,杨坚不得不收兵。

而面对杨坚的震怒和铁血手段,当时高句丽王国吓得面如死灰,他立刻派遣使者向隋朝求和,乞求撤兵。此时的隋朝也在和北方的突厥汗国常年交战,为了避免两边作战,杨坚也就同意了高句丽国王的撤兵乞求。

在隋文帝去世后杨广继位,此时的杨广展现出了一个帝王该有的铁血与野心,他征青海、压西域、平交趾、灭林邑、攻琉球、打契丹,在面对王朝东北方的威胁时他决定完成隋文帝杨坚未完成的意志。

(杨广剧照)

然而,隋朝的灭亡恰恰就是他的“三征高句丽”,与其说他失败在战场上,倒不如说杨广是输在了决策上也虚荣心上,才被高句丽拙劣的诈降计蒙骗,延误了战机。

三十万隋朝精兵仅回来不到三千骑,在遭受如此大损失的情况下,中原各地纷纷找借口起义,导致天下大乱,隋朝灭亡。

李世民与李治的决心

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此战斩杀高句丽士兵4万余人,俘虏10万人,缴获牛羊5万匹,百姓16万人,后因安市城固守难攻,而天气逐渐寒冷,不得已才撤军。回国后的李世民总结亲征经验,以水陆两家频繁骚扰,令高句丽疲于应付,惨不堪言。

唐高宗李治是,又多次发兵,名将程名振、薛仁贵、苏定方等多次大败高句丽,每次斩杀或俘虏几万人,在这样持续作战下高句丽国力衰亡。

终于,公元668年,英国公李绩出征两年,一举横扫高句丽,完成了李世民、隋朝二帝未完成之志。

高句丽灭亡后,改国民一部分融合汉人,一部分合流与靺鞨人。后来新罗国灭亡,三韩人王氏建立了高丽政权,“高丽”二字取自于被唐朝消灭的“高句丽”,他们自称是继承者。以至于现在韩国方面一直在宣称扶余人建立的高句丽政权是他们的先祖,然而历史上真正的中国东北建立的高句丽政权跟他们没有一点关系,我们从图上就能看出。

消灭任何对领土有威胁的势力,是每个帝王必须做的事情,这不是好大喜功,而是每个统治者的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