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失传手艺,稀世艺术收藏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水化煞泥叫虎
先让我们跟随莒县电视台《莒地记忆:泥叫虎》,初识“风水化煞泥叫虎”。
5万只“泥叫虎”凝聚成一种情结
永仓书屋/文
小知识: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文件中明确设立“文化遗产日”,为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文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中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厚厚的老花镜片后,一双眯成缝的小眼睛盯着一块泥巴制成的土坯,在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里,不多时土坯就变成了一只精美的小老虎,轻轻一动,泥老虎便发出了“唔唔唔”的叫声。这是正月十七,我们在山东省莒县峤山镇道沟村魏兆忠家看到的一幕。
魏兆忠今年69岁,从15岁跟随父亲学习泥塑彩绘手艺,如今已有50多个年头了。起初,魏兆忠兄弟5个人跟随父亲制作“叫虎”,每年都能做5000至6000个,成为春节期间儿童玩具的抢手货。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玩具、塑料玩具对泥塑彩绘的传统玩具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兄弟5人也只有他坚持了下来。
每年秋收过后,他就开始着手准备泥塑彩绘的材料,一直忙到腊月底,四个多月的时间也就制作1000来个“叫虎”。魏兆忠说:“过去一只‘叫虎’卖二三分钱,现在虽然价格提高了,但是费工费时,一年下来挣不几个钱。这毕竟是门手艺,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断了线!”
在魏兆忠家的小院里,他给我们展示了制作泥“叫虎”的全过程。只见他拿起一根铁棒不停的敲打一堆黄泥巴,边敲打边说,制作一只泥“叫虎”,要经过和泥、制坯、晒坯、做哨、粘合、涂白料、上色等工序,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比较精密的工序应该是制哨,哨子的原料为芦苇杆,用快刀将芦苇杆削成45度角,再插上纸片,这样一个哨子就做好了。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插纸片这个环节上,如果掌握不好一个度,哨子就不响。所谓泥“叫虎”,就是在泥塑彩绘的老虎肚子里嵌入了一个“哨子”,玩耍时发出“唔唔唔”的声音。
陪同我们采访的峤山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陈光生说:“魏兆忠传承父亲的手艺后,为了能更好的发扬这门手艺,开发市场销量,他研究了泥塑彩绘新的造型“叫虎”,由大到小分为4种型号。同时,根据每年的生肖不同,制作了12生肖泥塑彩绘,例如今年是鸡年,他制作的泥塑彩绘鸡,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采访中,我们看到魏兆忠的产品展示桌上,还有他制作的“金童玉女彩俑”、西游记人物系列等,有的桀骜,有的不羁,有的和蔼,有的慈祥,一个个精美细致,栩栩如生。
据峤山镇道沟村的党支部书记魏代升介绍,泥塑彩绘,一般都在正月期间销售,这时的孩子有了压岁钱,买来玩耍。魏兆忠制作的彩绘泥塑“叫虎”在泥巴和颜料中加入了胶等原料,使泥“叫虎”耐玩、不掉色、哨声大,一般的彩绘泥塑只有3-4种色彩,而他的彩绘则多达6种颜色,所以魏兆忠的“叫虎”在本地很有市场。
谈话中,魏兆忠接过县作协副主席刘海高递过来的一只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说:“过去父辈凭这门手艺混口饭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只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唤起人们对古朴古韵的传统文化的无限情感。”
确实,一系列工业文明机器的诞生,使我们忘记了手工,忘记了祖先的那份钻研与探索。可这些真的能代替一切吗?现代的技术也许能模仿出它们的样子,却少了几分手工的灵动;可以做的比它们更丰富,更多彩,却又少了几分历史的古香古色。正如我无法推断出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手工作品花费了制作者多少的时间与精力,在这年头,已经很少有人用这么“慢”的时间去做一件事了。魏兆忠五十多年来,用他那双粗糙而灵巧的双手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用5万只泥“叫虎”凝聚成一种情结,这种情结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情结是对传统文化的坚持,这种情结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如今的我们渴望一切物质,但殊不知一种更加伟大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遗产。好在当地党委、政府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门民间传统手艺,2013年,魏兆忠已被日照市列入泥塑彩绘代表性传承人,泥塑彩绘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您也喜爱这尊憨态可掬的风水化煞吉祥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稀世文化收藏品、即将失传的十几道工序纯手工艺品“风水化煞泥叫虎”,请与我联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