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能够从放牛娃成为开国皇帝?这些处世之道值得我们深思

文|明暄谈史

朱元璋家境贫寒,从小靠给别人放牛为生。之后出家当过和尚,因为寺庙在战乱中被大火烧毁,走投无路的他只好跟随了农民起义军郭子兴。而后经过多年征战,他兼并割据势力,打败各路群雄,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步步取得胜利的?他身上又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呢?

朱元璋

  • 他虽然出身卑微,但是有远大的志向
  • 1352年,跟随郭子兴之后,资历浅薄的朱元璋,为了能够尽快出人头地,他苦练功夫,研究兵书,表现出色。尽管有时候郭子兴会被谗言迷惑,孤立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从不抱怨。

    正因为这样,朱元璋很快就被提升为“班长”,之后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郭子兴也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他。但是,朱元璋并不是那种甘于久居人下的人。当时在濠州城里的几个起义军将领谁也不服气谁,他们之间的矛盾很大,都是自封为王,一点都不团结。

    郭子兴

    这对于满怀抱负的朱元璋来说非常失望,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准备独自发展。朱元璋后来带了徐达等人攻下了定远,得到了三千投降的士兵。接着,他们又打败了元朝的大将张知院兼并了他的两万士兵

    在征战滁州的途中,朱元璋遇到了李善长。李善长在与朱元璋的交谈中,描绘出了一幅布衣天子的灿烂图景,并为他提供了一个可供效法的榜样汉高祖刘邦。朱元璋听后,心里很高兴,感觉此人必有大用,所以就将他任命为自己的军师。

    朱元璋志向远大,雄心勃勃,他不止一次地给别人说过要一统天下的想法。他攻占集庆,打败陈友谅,又开始进攻张士诚,之后又北伐元朝。之后在1368年正式登上皇位。他和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将领不一样,那些将领目光短浅,只想割据称王,最终却被朱元璋全部兼并。

    • 他有坚定的意志力,不忘初心

    朱元璋不仅有远大的志向,而且他把这种志向内化成了自己坚强的意志,用来激励自己实现目标。他刻苦勤勉、虚心好学。朱元璋因为出身贫苦,读书不多,特别是对那些治理国家的事情他知道的更少。所以,他在后来养成了读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即使是在战乱频仍的时期,他也会带上几本书。

    朱元璋剧照

    此外,他还比较节俭,反对奢华。别人曾给他献上金玉饰马鞍髻,朱元璋对之不屑一顾。别人给他献上陈友谅的镂金床,他下令把它毁掉。意志坚强的朱元璋用顽强的毅力克制自己,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所以,他越战越勇、越战越强。

    • 他尊重人才,善于用人,不妒忌贤能

    朱元璋重视人才,尤其善于利用人才。朱元璋大量招揽有才能的人,对他们非常的尊重。当把“浙东四先生”叶琛、章溢、刘基、宋濂四人招到应天府时,朱元璋特意为他们盖了“礼贤馆”。

    刘基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能够根据大家的特长,大胆地给他们安排重要的任务。比如,让那些熟读经史的刘基、宋演、朱升等人负责出谋划策;让那些骁勇善战的徐达、常遇春等人当军队将领,统兵打仗;让李善长、汪广洋等人当各级行政长官,让他们负责地方的政务,这些人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元璋和其他农民起义军的统帅不一样的就是,他尊重人才,懂得利用贤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那时候的朱元璋豁达大度,友善对待俘虏,不杀害他们,也绝不侮辱他们,对那些愿意归顺的,他都既往不咎,以优厚的礼节相待遇。

    征战

    • 他重视生产,给百姓减免赋役,赢得了民心

    我们知道,古代帝王将相都非常关心每次战争是否能够取得胜利,其实战争背后最为关键的就是后勤保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质基础。朱元璋就非常注重这一点。他在攻下集庆之后,没有选择继续征战,而是选择在此地休整。

    他抓住这次机会,开始命令部下着手抓农业生产,以此来保证军饷能够按时发放,最终才能稳定军心。此外,他还下令给当地百姓减免赋役,这提高了当地老百姓的积极性,深得民心。

    田地

    相反,除了红巾军刘福通手下的将领毛贵,曾经在山东实行过一段时间的屯田之外,其他起义军都不懂得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们都是将这日常的巨额开支加到了老百姓的头上,所以陈友谅统治的地方老百姓都是怨声载道。再加上朱元璋本身就很机灵,足智多谋,所以在每次战斗中,他几乎都能够取得胜利。

    总结:他有远大的志向,坚定的意志力,同时又懂得尊重人才,善于用人,不妒忌贤能。此外,还重视生产,善于笼络人心。我想这些也许就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吧?您觉得呢?大家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关于朱元璋的那些事儿。

    参考文献:《明太祖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卷1《太祖起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