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迷思:人性幽暗的边界在哪里?

N号房事件到鲍毓明涉嫌性侵“养女”案,层出不穷的未成年人性侵事件不断地挑战着人们的三观。在关于未成年人性侵的讨论中,有一种十分耐人寻味的现象,即对《洛丽塔》这个文本的反复召唤。
  
洛丽塔正文部分的基本故事情节是,37岁的亨伯特·亨伯特,为了接近12岁的洛丽塔,娶了洛丽塔的母亲,当洛丽塔母亲意外车祸死亡后,以继父的名义带着洛丽塔驾车周游全美。
这样的故事和爆出的鲍毓明性侵“养女”案部分情节有雷同之处。
  

1

  
从洛丽塔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未成年人性侵事件本身讨论的点:
一是“洛丽塔”自身欲望的问题。
二是“洛丽塔”怎么在男性的精神经济中运作,与她的相遇被解读成一种让男性燃起情欲同时燃起焦虑、罪恶感的事件。
  
把此类观点结合N号房事件到上市公司高管涉嫌性侵“养女”案,人们对《洛丽塔》的这种召唤,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误读,即将其作为被侵害的少女并不无辜的证明。
  
然而“恋童癖”题材的小说并不一定是“恋童癖小说”,纳博科夫精心编织的小说世界细致入微地描摹了男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的病态心理,反而有着道德教化的意义。
  
《洛丽塔》是一部广为人知的经典文学,但它被谈论得多,被阅读得少;被误解得多,被理解的少。
  
学者马凌在圆桌派上辨析《洛丽塔》是否属于色情文学的问题中,讲述了《洛丽塔》传播史上的争议,呈现了《洛丽塔》结构安排背后隐藏的作者道德评判,最后指出:“纳博科夫值得被拯救,而亨伯特·亨伯特必须去死。”
  
恋童癖本身不是犯罪,但恋童癖若是去侵犯未成年人就是犯罪了。
  

2

《洛丽塔》故事最后,亨伯特·亨伯特和洛丽塔都死了。但现实发生的如“洛丽塔”式悲剧,当事人并不是说死就可以死来了结悲剧的。
  
因此,我们需要社会性反思,若社会存在着洛丽塔这样的悲剧,我们如何看待,如何处理?
  

3

和洛丽塔式社会性悲剧脱离不开的,还有恋童癖这个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背后的儿童色情产业链。
  
BBC著名纪录片《暗网》的第三集《Exploit》讲述的了地下组织运营着庞大的儿童色情产业链,全世界无数儿童成为恋童癖的受害者。
  
在这些千千万万的恋童癖中,有一个名叫David的加拿大人坦白了自己的经历。他是一名报社编辑,看起来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是一个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但当他坐在电脑前,就会按捺不住自己病态的欲望,将他人性中的另一面彻底释放。
  
David知道自己的行为丑陋,他说自己会尽力克制,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网络里,从没有与儿童发生性行为。不过在2012年他还是因为持有儿童色情作品被拘捕,这对他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因为他说,摆脱这种欲望的方法除了被捕恐怕就是死亡了。
  

4

现实生活中像David这样的人或许并不少,根据纪录片中的调查数据,全球大约有1%的男性是恋童癖患者。许多心理学家将这种恋童行为视作一种根深蒂固的偏好无法改变,只能控制。
  
根据FBI估计暗网中有4千多个视频聊天室,每一万人中就有四分之三在搜索儿童色情。儿童色情业是一个恶性循环,正如站出来坦白的 David 所说。全世界目前被卷入色情业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有些甚至是婴儿。
  
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每年约有120万儿童被贩卖到全球各地,许多孩子都成为了恋童组织的猎物,儿童色情的规模,或许比我们想像中要大得多。
  

5

  
恋童癖这个名词相信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它是以儿童为对象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此种性变态行为的患者以男性多见,女性极为罕见。主要是由于后天心理发展不正常造成的,其原因归纳起来有:

1、性格缺陷

由于性格胆怯、懦弱,缺乏应付危机的能力,当遇到意外的重大精神打击时,如妻子有了外遇而被发现了,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希望退回到童年。于是把心思转到小女孩身上。
  

2、心理因素

爱恋儿童,留恋童年时代。对儿童表示关注,本是人的一种普遍行为,其心理也是无可指责的;但这种行为和心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作为一种观念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并控制人的行为,便成了恋童癖患者。
 

3、社会因素

有的人因为在工作、生活中,人际关系不好或受挫折,便觉得人心难测,与成年人打交道要费尽心机,因而感到很疲劳、紧张、可怕,而与儿童交往则无需费多大周折动多大脑筋。时间一长便对成人间的人际关系感到厌倦,而把兴趣转到了儿童身上。

4、家庭因素

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不好,使之对成年人间的性生活失去兴趣,而把对象转向儿童。
 

5、其它原因

有的则是因为智能发育迟滞、慢性酒精中毒、残废、年老或其他脑病,而接触正常成年女性的机会很少,故将满足性欲的对象转向儿童。
  
恋童癖这是否“天生”,学术界仍存在争议,目前的研究也非常不足,但在各种性取向的多元化光谱中,也许确实有这种可能,有一小部分人天生就很不幸有这种恋童癖倾向。
  
但即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成长为儿童性侵罪犯——如果一个人后天的犯罪行为完全已经由生物学特征写定,无法靠习得改造,那这等于宣布要消灭这类犯罪最好的办法,是消灭具有这样生物特征的人。
  

6

  
因为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均处于发育阶段,因此一般很难有成熟的性心理和性意识,也无法准确理解各种性相关行为的准确含义和意义,更谈不上建立起真正的性意志。恋童癖的所有行为,都会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可逆的严重伤害。
  
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仅猥亵、强奸、诱奸儿童属于严重的刑事罪行,多国法律明确规定:贩卖、制作、传播、购买、存储儿童色情资源的行为都属于犯罪。
  
FBI十大通缉犯榜单所罗列的对美国社会构成最大危险的罪犯,绝大多数并不是恐怖分子,而是恋童癖罪犯。
  
法律上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一般都根据受害儿童的年龄和性别给罪犯不同程度的法纪惩处,另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常用的有厌恶疗法,而且效果也较好。当患者接触儿童或儿童模型时便给予能造成其身心痛苦的刺激,如电疗刺激,橡皮圈刺激,肌肉注射催吐药使其呕吐等,破坏患者病理条件反射,经过多次反复强化,使其改变恋童癖的行为模式。另外,通过药物治疗,如给患者使用抗雄激素来限制男女恋童癖者的性欲,也有一定疗效。
  

7

中国的家长们对恋童癖这一行为的严重程度认识明显不足,太容易将其他成年人(无论熟人陌生人)对自己孩子的过分关注和喜爱当成是善意无害的,从而在客观上为恋童癖们的得手制造了条件。
  
有专家呼吁,家长从小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如果妈妈小时候都给男孩子穿女孩子衣服,那很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喜欢异装。
  
其次,建议孩子3岁以后就得跟父母分房睡了。因为孩子从小都会观察,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性意识有一定的心理暗示。
  
再者,一旦发现了孩子存在性心理障碍的问题,不要一味埋怨他,这不一定是他的错,也可能有先天、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应该好好地理解孩子、辅导孩子,带他去看心理医生等。
社会与学界的共识是,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大部分性侵儿童案难以被公开。社会偏见造成的二次伤害,既隐形又压抑,害通常远远大于性侵发生时的伤害,而且身不由己、无处可逃。创伤弥漫于受害家长和受害少女之间,甚至产生“整个地方没有一个好人”的绝望感。
  
国外在上个世纪反性侵运动浪潮后专门为性暴力受害人建立了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有各种强奸防治中心和求助热线,学校也经常可以看到性侵预防相关的科普资料和相关信息,有很多学校有独立的性骚扰调查委员会,有社工提供专业的援助和心理咨询……
  
这些却很少在我们关于性侵的讨论中被提起,也是我们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在这个战争中战斗,为了我们孩子们的未来。

唯有进步值得信仰

(0)

相关推荐

  • 素媛案罪犯长相首次公开——下辈子,我再也不敢生女孩

    中国的性教育是什么样的?相信每个人都曾遇到过这类的场景. 宝宝看到婴儿十分好奇:"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 --垃圾桶里捡来的呗! 孩子看到电视中的亲密镜头:"妈妈,那 ...

  • 12年噩梦即将重启,素媛凶手赵斗顺将于明年出狱!

    近日,一条热搜犹如晴天霹雳:"素媛案凶手原型即将出狱". 看到这则消息后,不得不让人回忆起在<素媛>这部电影中,罪犯曾说过的一句话: "你以为我能被关多久,总 ...

  • 谁来保护孩子们不受伤害?

    一个孩子要迈过多少沟壑,才能健康长大? 近期,辽宁抚顺6岁女童遭亲生母亲及母亲男友虐待案件引发关注,法院已对施害二人予以立案.虐童案近年来时常见诸媒体报道,如陕西渭南继母虐待男童至颅骨大面积损伤,黑龙 ...

  • 欺凌或受害:家庭的作用是什么?

    近几年来,校园欺凌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高度重视校园欺凌问题,于是从校园环境和同伴关系入手,做出了很多措施来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保护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但是在欺凌事件中, ...

  • 任其平:三步教会你与孩子有效沟通

    前言 Introduction 一波"德尔塔病毒"扰乱了今年的暑假,也扰乱了不少地区孩子们的开学计划,这段难得的"蜗居"时光,要说情绪焦躁不安的不仅仅是居家学习 ...

  • 性侵案宣判后 谁可以成为他们的“守护天使”?丨儿童防性侵公益专访

    编者按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起点. 然而,校园性侵.社会性侵儿童案件,却屡屡发生,令人扼腕.这些伸向孩童的魔爪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2021年5月19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 ...

  • 撕碎8岁女童生命的恶魔竟然出狱了,这世界上还有安全的孩子吗?

    "能让叔叔也撑你的伞吗?"--那些潜伏在孩子身边的恶魔 2020年12月12日,电影<素媛>原型案件罪犯赵斗顺刑满出狱. 在赵斗顺被释放当天,愤怒的人群将他乘坐的车辆团 ...

  • 破解关于癌症的十大迷思

    破解关于癌症的十大迷思

  • 治疗师手记系列|过程的迷思——家庭评估学习的思考

    心理治疗是一个改变的过程.--欧文·亚隆 (Psychotherapyis process of change. -- Irvin D. Yalom) 过程是一个人和他/她周边重要他人的关系本质,是一 ...

  • 迷思

    ​人类的奇怪之处在于,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 ...

  • 功能性训练的迷思

    所谓功能性训练,其实是起源于康复界,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由于损伤而使身体某些功能丧失的情况,通过针对性的动作,恢复身体基础功能. 为何我们需要功能性训练? 了解功能性训练,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功能性.我们并 ...

  • 经理人反思录:穿越迷思,赢得未来

    为何职场上有人面临中年危机,有人持续精进,更有人卓有成效,原因何在? 对于上千个来自外企国企民企等不同性质的企业经理人(主管或课长,经理或部长,总监副总,总经理等职级)多年近距离沟通与跟进显示: 摆正 ...

  • 健康陷阱(35)- “均衡饮食”的迷思

    我们到处都听到"均衡饮食",听上去好像是饮食的指导原则,具有智慧.但是请考虑一下:什么样的权威能决定什么是均衡饮食?均衡饮食意味着包括各种类型的食品吗?实际上,如果不了解现在引起各 ...

  • 破解教育迷思 走向积极改变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念,它们有的并不科学,人们却深信不疑,无形中阻碍了孩子们的积极健康发展.在<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中,著名心理学家.全球 ...

  • 关于蛋白质的三个迷思,以及蛋白质的5种素食来源

    吃素时常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从哪里获得蛋白质?" 显然,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蛋白质只存在于肉食里,但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平常吃的豆类.蔬菜等等也会含有或多或少的蛋白质. - ...

  • 中国金融十大迷思之首:为啥美股天天涨,A股却萎靡不振?

    中国金融十大迷思之首:为啥美股天天涨,A股却萎靡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