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杨俊国:【渡口】(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渡 口
文/杨俊国
渡口,古谓之“津”或“渡”,是水上船筏往来两岸停泊之地。农耕社会,在宽阔湍急的河流上建起桥梁,绝非易事。因此可以推测,河流两岸来往,最早靠的就是摆渡。
我的记忆里,最早的渡口并非古渡,而是有现代气息的火车轮渡。50多年前,我们举家从南京迁往陕西,那时候还没有南京长江大桥,在下关渡口,火车是通过轮渡过江的。火车一节一节开上大船,驶向对岸后,再一节一节拼接起来,花了很长时间。到了西安,乘汽车翻越秦岭,到陕南的安康,在七里沟渡口,又上了汽车轮渡,抵达南岸城区。多少年后,这里矗立起一座美丽的桥,就是今日的汉江三桥。
安康是汉江边的小城。在小北门隔江相望,就是江北的中渡台。出城门,往右下坡,东行不远,就是渡船口,6分钱1张船票。江边的孩子几乎没有不会水的,夏日每天都要去游泳。他们把裤衩背心缠在头上,光着屁股从上游顺水而下,到渡船口洄流的地方再上岸。孩子们有时也上船玩玩,帮船工划桨,船工也乐得歇一歇,靠在船舱里做些指点。于是,撑篙划船,这些半桩子娃娃都是行船高手哩!船上大都是进城办事买东西的农民,抽着旱烟,说些谁家妹子稀(漂亮)谁家婆娘能干的闲话。到对岸后,农民们挑着担子扛着东西走过荒凉的河滩,上山而去。
渡口有官渡和义渡。官渡自然是官家出钱设置的,义渡大抵是当地乡绅乐善好施之义举,有时每家也要出点粮食给摆渡人以补济。安康河流密集,也因之有了数不清的渡口。石泉莲花古渡口,旬阳蜀河渡口,紫阳任河嘴渡口,岚皋大道河渡口,镇坪南江河古牛渡等等,每一个渡口都是当地老少皆知的地方。“石梯远渡”更是成为安康八景之一。《兴安州志》载:“石梯渡,在州东三十里江滨,石岩连亘,渡处凿为磴如梯,故名。”今日略显偏僻的旮旯,明清时候却是通达汉水南北的要津,往来货船亦在此停棹中转,一时商贾云集。峭岩凿出的梯坎路,古朴幽深,颇具巴渝风情。
渡口,往往也是商旅码头,樯桅如林、船篷相连,吸引着许多玩耍的孩子。汪曾祺《大淖记事》里,那群野孩子在码头上比赛撒尿,齐齐地站成一排,把一泡泡骚尿哗哗地撒到水里,看谁尿得最远。这样的事我在汉江边的码头上曾亲眼看到过。他们甚至潜水至岸边洗衣的女人旁边,突然露出屁股蛋子,惹得众人大笑。有时候,他们也帮着船主卸货,挣些零钱,自然会得到家长的夸奖。
渡口的感伤抑或浪漫,那是长大以后文学告诉我们的。譬如金陵的桃叶渡,因为有王羲之和爱妾桃叶的传说,便受到宋朝词人的青睐,竟留下了十余篇词作。文人骚客似乎特别钟情于渡口,泰戈尔的诗集之一起名《渡口》,惠特曼最好的诗歌是《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卡夫卡等的《我在渡口等你》,很有些诗意。在中国文学里,渡口也是经典的文学意象。《边城》里的翠翠和爷爷的渡口,《神雕侠侣》里黄河边的风陵渡口,藏族女作家阿琼的小说《渡口魂》里,那个乘皮船方可渡过的直门达渡口,无不引人神往。
一个小县会因为一个渡口而闻名。我曾驾车去安徽泾县的桃花潭。那个位居青弋江两岸的小镇,古朴静谧,风景秀丽。然而,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却是因为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泾县老百姓要感谢这个唐朝时的县长,领着一群村人在岸上踏步唱歌,为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诗人送行,让船上的李白真的感动了,于是有了《赠汪伦》,成为今日泾县独特的文化资源。
历史甚至会因为一个渡口而留下千年之叹,譬如那个乌江渡口。《史记·项羽本纪》云:“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项羽逃到东城时,只剩下28人了,而后面追上来的汉军骑兵有数千人,东城距离乌江尚有120公里,项羽想要离开东城东渡乌江也只能对天长叹,欲东渡而不得,渡口远兮奈之何!坊间相传的项羽乌江自刎呀,不肯过江东呀,其实都是后来诗人或戏剧家的创作而已。
离开安康,我定居常州。常州旧时也有许多摆渡码头,如白云古渡。江南富庶,运河上桥越修越多,渡口遂废。常州的渡口大都是码头或驿站,最有名的当属舣舟亭和篦箕巷。舣舟亭是苏东坡来常州时泊舟登岸处,篦箕巷内有毗陵驿,寻访老常州,此二处不可不去。大妹一家来江南,我带他们去镇江的西津渡,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从扬州回返时,又特意走瓜洲渡,乘汽渡过长江。当年,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北去,舟次瓜洲时,写下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夏日,汽车开上轮船,站在船上看看风景,吹吹江风,实在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船是人类最古老的创造。先民“刳木为舟”,发明了这种伟大的水上交通工具。2002年,杭州萧山跨湖桥发掘出一条独木舟,其年代距今已有8000年。船首有一大圆孔,很可能是用于系舟的,系舟的地方就是渡口。物换星移,昔日的渡口和渡船已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福克纳曾有一个譬喻,人走得太快,他有一种“坐在敞篷车里往后看”的感觉。文学就是想让这一切慢下来,去欣赏先民留下的遗存,去想象一种古朴的生活,即便荒草萋萋的遗址,蓝天白云下也变成诗一样的东西,我们内心也会对人文山水有了一种本源性的亲和。
声明:文章中的图片均来自作者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二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诗歌群群主:杨洪民,微信:YANGHONGMIN
综合群群主:鱼儿姐姐。微信:sanqinwenxuezhubian
本期责任编辑:冯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