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四十二)
“木家有女字秋娘”
骚人墨客说“锅庄”
炉城四十八锅庄,
故事而今半渺茫。
门内标杆非旧主,
木家有女字秋娘。
这是一首吟“锅庄”的诗,题目就叫《康定锅庄题名》。作者为贺觉非先生。诗后附有长文,称“本事注”。
“锅庄”和茶市,是打箭炉一道特有的风景线,无不为涉脚炉边者所道。清以来,在此落过脚的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文提及。康熙朝“捧檄从军(进藏),转运粮草、历有四载”的“泾阳县知事”焦应旗,雍正时期奉檄入藏的“泸州知州”王世睿;专程赴噶哒(今道孚惠远寺)礼送七世达赖返藏的那位以风雅著称的果亲王(允礼),乾隆年间的大学士孙士毅,四川按察使林俊,驻藏大臣松筠,打箭炉军粮府的刘承奄,光绪后期的驻藏大臣有泰,清末民初的查骞,民国时期的任乃强、任汉光、李亦人和这位贺先生,乃至解放初期的吴传钧等等,在他们的文稿和诗作中都可见到茶市与“锅庄”的踪影。
正是贺先生和前人的诸多遗墨引我们穿过时空隧道,纵观打箭炉锅庄与茶市的兴衰,透视炉边多姿多彩的风情风物,领略到那特有的锅庄文化。
1
“炉城四十八锅庄,故事而今半渺茫”。
诗人是个有心人,对那“半渺茫”的锅庄烟云,多方寻访,悉心求证,追其本,溯其源,终得知其“本事”:“康定有四十八家锅庄,创始于元明之际。盖康定原为汉藏两族人民茶马交易中心,明正土司分封头人管理各地,并分别建庄房于康定(城)内,作头人定期觐见驻足之所,同时可充各地商旅住地”。
原来,这锅庄是随明正土司而起而兴,且与茶马贸易相关联。他还将访得的四十八家名称,依次作了排列。
打箭炉锅庄的具体发展历程到底是怎样的呢?在《鱼通属土司纪略》(该《纪略》从清初记到乾隆年间,有刘组曾承奄的自序。当年,大渡河周边大片地区,包括明正土司属地在内,统称“鱼通”,故有“鱼通属”之说。)中有“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打箭炉明正土司]丹怎札克巴率旧附十三锅庄投诚”的记述(据《清实录.圣祖实录》载,是“顺治九年七月辛卯(公元1652年8月25日)......长河西、鱼通、宁远……缴前朝敕印以降)。就是说,在清初,打箭炉的锅庄仅有十三家。(也有说最早只有四家的。见吴传钧的《西康省藏族自治州》和川大出版社出版的《南路边茶史料》两书。此为近人所说,待考。)
驻藏大臣松筠在《卫藏通志》中,进一步记述了打箭炉锅庄飞速发展的情况:四川提督唐希顺,剿灭了在康熙三十九年戕害明正土司、占据打箭炉的藏差营官昌侧集烈之后,承袭土司之职的工喀, 除“管辖打箭炉十三锅庄夷民”外,又“约束新附土司、及土千、百户五十六员”,锅庄随之增多。这说明,在元明时期随明正土司而起的打箭炉锅庄,在“西炉之役”后,随着明正土司势力的扩大而大大增加,这就有了后来人们所说“四十八家锅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