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证
开车走到河北北京界的时候,照例要经过拥堵的检查站。检查站检查驾驶本、行驶本、身份证,检查车和行李,检查来去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司机下车,车窗放下,后备箱打开。
在虎视眈眈的警犬和黑洞洞的枪口之下的检查,有一种不容置疑也没有人置疑的威严。这种威严会让男女老幼都突然噤声,不自觉地就将既往的甚至上一辈人、上几辈儿人所经历过的类似的场景在原始记忆层面上被自动激活,陷于一时的慌张和忙乱,陷于本来没有事也好像有事一样的恐惧之中。
好在终于是没有什么事。本来就是良民,怎么会有事!可是为什么就是在被检查的时候自己都认为自己有事了呢!真是匪夷所思。
过了检查站,然后才是办理进京证的服务区。也就是将上述检查过的车辆放进来,再由司机拿着驾驶本行驶本身份证去小窗口排队申请办理进京许可的地方。进京证是给汽车的签证,批准了你的入境申请以后,指定了范围和期限,限期就要离开,不离开就要处罚,罚款100扣三分,抓着一次罚一次。如果抓到四次,你的驾驶本也就完了。
这虽然是给车的签证,当然连带着也更是给车里的乘坐着尤其是驾驶者的签证。这种在本国的土地上办证的做法,不知道国际上还有没有别的例子。至少在和平时期,在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形势大好状态里,这种在本国之内的特殊措施,总是显得有点异样。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互相免签证的国家,尤其像欧洲的申根国家,不要说本国之内,连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边界也是完全不设防的,车辆行人都自由来往,完全没有互相签证之说。
这一次,我阴错阳差地跟着大车车队开过了进京证办理点,再回去就是逆行了。只好没有办证就进入了北京。没有想到,好像真是有一双检查者炯炯的眼睛盯着自己一样,刚下六环,收费口就有警察举着相机对着前挡风玻璃拍照了。那个位置上没有硕大的红色进京证,这张照片就是处罚依据。
被收走了两个本以后赶紧找地方停车,然后到两个收费口之间的一个隔离桩的位置上排队等着处罚。前面的一个女司机是在离开北京的时候被抓住的,她手里的进京证已经过期了半天了。她先是哀求,后是愤怒,每一句话都带着气儿。警察自然铁面无私,坚决拒绝了她网开一面的愤怒要求。从手持的电子处罚仪上打印出了缴款条。那女子老大不情愿,但是也没有任何办法地用两根手指捏了那张类似超市打印出来的窄长的收据一样的罚款条,另一只手用拳头攥着那张已经被揉皱了的进京证,悻悻地走了。
我汲取了她的教训,在警察输入我的车号到处罚仪的过程中只是申述了原来以为只有进入五环才需要办证,到六环的机场是不需要办证的误解。他立刻就用很机械的声音回道:根据北京市政府某某号令,某某年几月几日起,进入六环内的外地车辆一律凭进京证行使,否则罚款……
他还没有背完,手里的处罚仪上的显示却出了问题。上面显示我的车没有年检,处于非法状态。可是我驾驶本上明明有年检章,车上也有年检标。处罚仪在这个关口上卡住了,不往下一步走了。后面等着被处罚的人已经排上了大队,要去进一步核实,就得暂停后面的处罚。
警察犹豫了一下,果断地说,你下次注意,这次算了。然后就把两个本儿还了回来。这真是想都没有想到的事!信息错误还能让人免于处罚,实在是谢天谢地。事后分析,更大的可能其实只是他的处罚仪省际联网出了问题。但是当时是完全顾不得多想的,赶紧逃也似地走了。去办了事,又马上迫不及待地逃了出来,上了六环才长舒一口气,感觉到了做一个良民的莫大幸福,尽管六环依旧是又窄又挤还收费,跑满了大大小小的外地车辆。
津京冀一体化喊了这么年,但是就这个进京证所限制的大多都是包围着北京的津冀车辆,尤其是河北的车辆。你即使是去近在咫尺的地方看病、去机场去车站接人送人,也都必须办证;原来五环之外是不需要的,现在连六环以内也必须办证了。这就将机场也包括到了其中。
设置进京证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据说是控制首都车辆的规模,同时防止本地人买车挂外地牌照使用。可是很多车辆来北京,主观上并不是来增加首都车辆的规模的。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地来看病,来火车站来机场接人送人。医院车站机场之类的设施并非只针对首都而设,国民都有权使用。签证的做法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剥夺了本埠之外的人民的这种使用权,与自由行走自己的土地的权利。它不仅是为了管理的方便而褫夺公民基本权利的做法,而且还是一种基于地域限制的歧视措施。虽然直接被分出来等级的是车,但是车上的人必然也连带着成了另类。虽然办理进京证本身不要钱,但是你得停车排队拿着证件去办,而且有有效期,几天之后你如果不离开本地也必须离开本地,出来到位于边界上的办证点再办一次。
至于说控制本地人买车上外地牌照,上海杭州等城市也都有非常成熟的做法,它们没有哪一个设置了“进沪证”“进杭证”的。一切出于管理上的懒政思想基础,实际上都是不折不扣的封建主义等级意识。
与我们的大地上到处都是的收费站相比,进京证更像是一道无形的边界,将首都用看不见的墙给围了起来。这道墙要的不是你的钱,剥夺的却是你的尊严与权利。当然,我们古老的生活哲学在应对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驾轻就熟得裕如有加,那些享受什么什么高大上的待遇的专家,对于这类小小不然的问题早就有了屡试不爽的办法:只承受而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