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猪子”,镇江人说的这种江中动物现在多起来了……
江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十分聪明,性格活泼,目前长江流域有1000多只。过去,镇江人亲切的喊它们“江猪子”。
记得我还上初中,有次父亲带我到泰州,经过镇扬汽渡时,父亲突然指着江面说:那个黑点子,可能是“江猪子”。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江猪子”的称呼,很夸张的是,父亲的同事郑重其事的警告我:“小心别掉到长江里,会被水里的江猪吃掉的!”
其实过去听过“长江里的江猪会吃人哪!”这话,在江边一带住的小孩很多。只不过后来“江猪子”在愈发神龙见首不见尾,竟然濒临灭绝,成了保护动物,知道“江豚”就是“江猪子”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江豚”的“豚”,是猪或小猪的意思。明朝有本《三才图会》,把江豚画得黑黑胖胖、圆圆滚滚的,特别像一头猪在长江里畅游......
在民间传说中,长江里的“江猪”有时是水中的守护神,守护商船的安全;有时候又是捣乱的水怪,会掀起巨浪撞翻船只,吃掉落水的船员。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长江里的吃人猪”的故事。
明刊本《三才图会》中对江豚的描绘。图片源自网络
01
一般动物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上,都先会被研究一下可不可以作为食物。三国时有一本《魏武四时食制》,是这么记载江豚的:
“黑色,大如百斤猪,黄肥,不可食。”
为什么不可食呢?因为不好吃,用大学问家郭璞的话讲,就是“身上肉少脂肪多。”
不好吃归不好吃,长得萌,就会自带流量,所以有不少文学高手以它为题,写了不少诗词。
例如北宋诗人王禹偁的《江豚歌》:
江豚江豚尔何物,吐浪喷波身突兀。
依凭风水恣豩豪,吞啖鱼虾颇肥腯。
肉腥骨硬难登俎,虽有网罗嫌不取。
江云漠漠江雨来,天意为霖不干汝。
同是北宋时期的文人孔武仲也写过一首《江豚诗》:
黑者江豚,白者白鱀。状异名殊,同宅大水。
渊有群鱼,掠以肥已。是谓小害,顾有可喜。
大川夷平,缟素不起。两两出没,矜其颊嘴。
若俯若仰,若跃若跪。舟人相语,惊澜将作。
亟人湾浦,踣墙布筰。俄顷风至,簸山摇岳。
浪如车轮,氛雾相薄。舟人燕安,如在城郭。
先事而告,昭哉尔功。鳄啖牛马,头象鼍龙。
暴殄天物,安得尔同。于人无害,所欲易充。
暴露形体,告人以忠。又多膏油,以助汝工。
江湖下贫,机杼以农。鸟鹊知风,商羊识雨。
大厦之下,风雨何苦。岂知舟航,方在积险。
以尔占天,蓍蔡之验。古之报祭,不遗微虫。
孰扬尔烈,登荐蜡宫。世不尔好,复惟尔恶。
我作此歌,为昭其故。
在古代,江豚有江猪、拜江猪、江狶、䲕鱼、䱡鱼、䲕䱐、奔䱐、风豚、井鱼等至少26种别称,民间故事里,也有把江豚叫做“懒妇鱼”的。
这是东汉杨孚《异物志》里的一个故事:
说古时候有一个懒惰的媳妇,纺织干活的时候总是偷懒打瞌睡,她婆婆就拿织布机的梭子打她,她愤恨而死化身成“懒妇鱼”。这动物直到今天后背还有梭子打的疤痕(江豚脊背上许多的小疣突);“懒妇鱼”身上脂肪很多,大的鱼逮到能得到三、四斛油脂。这些油脂可以做灯油用,晚上读书学习、纺织做活,用它照明,灯光很昏暗;但要是搞宴会、歌舞等娱乐活动,这个灯光就非常明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是古时候婆媳矛盾异常尖锐;
二是过去用野生动物的油膏制作的油灯,读书学习肯定是不过关的,只能用来搞舞会。
南朝任昉的《述异记》、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都记录了这个悲惨的故事。
明末的张岱在《夜航船·卷十七 四灵部》中,确定了”懒妇鱼“就是江豚:“江南有懒妇鱼,即今之江豚是也。鱼多脂,熬其油可点灯。然以之照纺绩则暗,照宴乐则明,谓之“馋灯”。“
背负着这样恶劣的外号,江豚还能面带愤怒而不失优雅的微笑,只能说,它的修养真的很好。
长江江豚:......(愤怒又不失优雅的围笑)
02
根据一本叫《练兵节要》的教材,明代战阵之中火攻最为要务,用之合宜,无有不胜。火攻的要器有火炮、火箭等,都需要大量的火药。
火药的成分多达几十种,有火器专家发现江豚的“油骨能逆风”,特别把江豚名列其中。
书中还有一首火攻阵里神器诀:“须教加入江猪骨,骨煆为灰肉炼油,油拌硝灰性烈······”。
书中还记载了一种“先天水火药”,以江豚油为主。
用江豚制作火药的书,还有其他兵书如《武备志》、《兵录》上皆有记载。
如:狼粪、艾肭、江豚骨、硝火、硫火、箬灰、桦灰、杉灰、江豚油,狼粪二味加江豚煆骨为灰,炼卤为油,拌以硝硫等药晒焙极干,二八分配火药用以火攻,风逆愈劲,烟淡蔽天。
江豚的骨、肉、油都是当时造火药的原材料。
兵部下达的文件到达了镇江。
镇江派出专业捕捞渔船去捕杀江豚。
可惜的是,江豚十分敏捷,不被引诱,东跳西蹿,竟然逃掉许多。
《京口三山志》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万历间,兵部檄取其脂,以为火攻具,而黠甚,竟不可饵而得也。”
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善良的镇江人,故意放这种水中精灵一条生路的。
03
过去,镇江焦山——金山这一条线,有不少江豚。
明末的张岱经过镇江时,乘舟往焦山,旅途看到很多江猪子,围在船边要东西吃。于是,张岱给它们投食喂饭,这些动物驯服的乖乖巧巧,像个小孩一样吃食物,这事记录在《陶庵梦忆》里。
明朝人把江豚当灯油原料、火药原料、要饭的。清朝人则是把它们当作一种神物来观赏。
清朝时候,皇宫里有一套《清宫海错图》,里面的江豚就很神奇。
《清宫海错图》里的江豚
乾隆年间,江南道监察御史谢振定到镇江视察漕运工作。
皎洁的月光洒遍江面,静悄悄的夜,只能听到船的摇橹声与大雁的鸣叫交相呼应。
这时,一头头江豚浮出水面,有的远,有的近。
此情此景,可让谢大人高兴坏了,拍船叫绝——世间还有比这更有乐趣的事吗?他忙叫人摆上酒菜,一边喝酒吃菜,一边写诗作记,写出一篇《游焦山记》的好文章来。
也不知道咋的,清朝后期,来往船家对江豚越来越敬畏起来。
他们常常把大风大浪造成的“折橹翻船”与江豚的报复联系起来。
清代画家赵之谦的《异鱼图》
船人见到江豚、白鱀豚迎着风频繁露出水面,就知道即将要风浪大作,赶紧返回,时间一场,民间故事里就视它们为预报天气、保佑行船的江神了。虽然江豚长期以来被谣传为“长江里会吃人的江猪”,但它们实际上都非常温顺,而且深受渔民崇拜。
江豚的数量可能如今只剩下千余头,它们现在比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还要少得多,而且还在不断减少。
分享: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