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笔记:在枫桥夜泊处
梁东方
因为一部作品、一首诗而使一个地方流传千古的人文地理现象,古今中外都不罕见,但是能将原来写诗的位置和情景大致保持下来不变的地方,在我们却也已经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枫桥景区在苏州旅游乃至全国旅游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都可堪历数矣。
人必然是受自身文化、置身其间的环境及其历史影响的限制的;其自由在怎样的程度上也难以摆脱文明的“束缚”,如果这也可以称为一种束缚的话。人们也正是在这样的“束缚”里,形成了相对共同的文化感受里和文化伦理。
我到苏州来,行经的轨迹,自然也有诸多这种文化束缚下的必然;比如这枫桥夜泊处的寻觅之旅。
比较而言,这个如今已经在城里的景区还是很讲道理的,没有在距离景点很远的地方就设卡收费,也没有把全部一切都圈起来收费,只是对寒山寺庙宇本身收费,对外围的其他内容全部予以公共园林意义上的开放。关键是没有将地理形势全部锁闭起来作为挣钱的工具:大运河还在流淌,流淌的大运河上当年诗人行船的路径还在,还在使用,不断地有满载的货船往来,吸引得游人驻足拍照,以之为一时盛景,以之为已经罕见的漕运景观。
尤其在从无河不干的北方来的人看来,河里不仅有水还有船,船还在水上拉着货跑,实在太过新鲜。他们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孩子看看什么是河,什么是船,什么是人在船中而船行水上。
张继当年就是行船至此,夜泊休息,对着枫桥后面的城门,城门里面的寒山寺,写下了那首千年绝唱。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整首诗对情绪情感没有怎么着墨,写的几乎都是客观画面,但是这客观画面中的遣词用句里已经渗透进去了满满的审美的人生惆怅与宇宙哲学层次上的诗意。
如今桥下果然有大字明确写着“夜泊处”,而岸上也果然立着红了叶子的枫树,络绎不绝的游人纷纷站到这确证了当时创作境况的景色里去拍照,让别人给自己拍照,自己给自己拍照,一大群人一起和夜泊处的枫桥与城门合影……他们在立刻发朋友圈证明自己到此一游的同时,也一定有不少人在或多或少地发思古之幽情,感叹怎么人家也是一过,就留下了一首永远刻在巨大石碑上的诗而进入了不朽之列呢!虽然这些刻意营造的证据都像是电影布景一样直观,但是诗中所描述的那种寒凉天气里的郊野水域上客船中的情境,终究还是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已经无缘得见了呢。
在人力无限的现在,人车稠密,寒意尽散,孤独难觅,霜已无处落下,愁也早变了滋味。大家不过是来消费而已,旅游消费是大众消费的一项,一项越来越占比高的消费。在这样的消费里,大家都已经再不能进入古人曾经惆怅过的那个天地自然,而很多人的生活环境之中也已经将那样的未被严重打扰过的自然毁弃殆尽。
在这样的消费潮流里,还能明晓自己是在寻找诗所从来处,这已经不是无聊,而是追拟古人成功的精神生活的轨迹,从而也让精神生活稀缺的现代人因为重温而重新体验、现场模拟。
正是这样已临其境的模拟,使我们可以驾上古人审美的翅膀,在现实里多飞上那么一会儿,哪怕是一小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