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山笔记:沿着环山渠的步行
梁东方
封龙山因为有环山的村庄,因为一直被包括环山的村庄在内的周围的平原上的人们所仰望,但是攀登起来又颇为费力,所以对于一条环山的交通路径的需求就始终存在。环山而行,就不仅可以看到山的各个侧面,而且还能观山而不必费力。这样的原始小路起伏蜿蜒,需要一条一条地去自己勾连才能勉强上上下下地大致上环山而行。不过,一条基本水平的环山大渠却在相当的意义上形成了一条沿着大渠的环山路。
这条路和大渠一样始终在山脚下,始终环绕着封龙山的北部东部和南部。它虽然多有坎坷,多半没有硬化,但是却始终让步行其上的人有基本水平的路向,没有原来走自然小径的时候,那种因为需要不断选择而无心赏景与自由思想的麻烦。
从山北的南寨到山南的南北龙池,这条沿渠的路几乎将巨大的封龙山绕了一个半环。这个半环即便以不停顿的匀速去徒步绕行的话,也大致需要一整天时间。而如果是作为山脚下的长居者、平原上城市里的漫游者,就没有必要这样非要像是逛景点一样在一日之内一一走到,完全可以很放松地一次只有一段。在这一段路上,尽情盘桓,尽情休止,尽情遥望。比如从桥门沟沿着渠走到南寨,或者从山南张庄沿着渠走到王家庄……
这一次我们选择的是封龙山南麓的渠边路。这一段路从封龙山东偏南一点的范家庄,一直向西到了长村和苏庄之间的小水库。因为大多路段都不是公路,所以风貌还是古朴的。虽然因为渠道修理将渠边的大树几乎都砍光了,但是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河谷的基本地貌还没有变,走在渠边依然可以收获到置身山野又行走平地之上的奇妙感觉。
环山的渠上有一些桥,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跨渠的桥。桥上精致地雕刻着五角星和桥的名字,以及那个年代的标语。每一座桥都是山下的村庄通向山坡上的梯田的农作之路。路在自然山势的沟壑之畔,又因为都是下地干活之用,所以大多没有硬化。酸枣树和荆条茅草掩映下的初雪已经结结实实地冻在路面上,提醒着人们早已经忘记了的那场雪的存在。这个位置上的雪要彻底融化,需要等来年春天,地气和缓起来以后了。
沿着渠的小路上,偶尔有几棵没有砍掉的杨树椿树,就还能形成一段树行与干渠并行的立体线条,在某些有空地的地方还能构成一个相对宽敞的平坦空间。让人留恋不去,盘桓再三。这和沿着渠从桥门沟去往南寨的路上遇到山口小庙的时候的情景是很像的,都是由地理的节点形成的人们心理上的节点位置。站定了待一会儿,或者坐下来回望一下、展望一番都是最自然不过的本能反应。在这样的反应过程中,就是自我确认的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的那种莫名的审美享受。
这条路,其中有一段是被硬化了的。不过冬天这一米多宽的小水泥路上,没有车辆,也没有其他的行人。就只有山野和路径本身,像是专门修建出来的徒步通道。它傍着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傍着宽大的河谷,让徒步者可以既不受任何干扰,又能时时处处在自然之中。路边的茅草以棕褐或者苍白的颜色,将曾经的风势凝固在自己的姿态里,在水泥路边沿上参差着,甚至匍匐到路面上来,让步行者忍不住会让开一些,尽量不去践踏。
现在,这些枯萎的草木就是唯一与你并置的山野之物,它们既是你的审美对象,也在相当的意义上是你的陪伴和依靠。你与它们和谐着的同在状态,就是环境与人的宏大和谐关系中可以落实到脚下的重要细节。
不经意中,这貌似稀松平常的环境条件,其实已经是很难一遇的珍稀遗存了。在城市化的大浪之下,要想寻找到这样一处既有人工的痕迹,又依然保持着原始风貌的山野环境,还完全不是景点,再没有其他游人的好地方,已经很难。
在音乐声中,在同行者的不由自主的感叹里,在自己和自己的对话里,这样可以似乎是可以无限走下去的山野之路的魅力,是怎么说也不为过的。它充分证明着你这一时间这一地点的人生选择的正确性,是可以在当下的现场就意识到自己正在幸福之中的高潮体验。
在这样的路上的行走,脚心和人心上一同到来的温热,能融世间事,能消万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