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的家:寒冷到来以后
梁东方
在郊外的家里,第一次感觉到了冷,坐不住的冷。
不过早晨起来,穿上秋裤就好多了,昨天晚上却只想到穿两条绒裤,那样的效果也还是不如穿了秋裤再穿外裤。这样坐着就不觉着寒气从腿上往上爬了。冷的另一个表现是早晨醒来以后就是五点多了,被窝里虽然也不像过去那么很温热,但是想一想终究还是整个屋子里最温暖的地方,于是就不愿意起床,辗转一下再起来已经五点四十以后了,这几乎比平常起床时间错后了一个小时。顺应天地的睡眠所延及的时间,就是人与自然一致着的地方。冬天到来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睡眠延长。这虽然不是动物式的冬眠,也一定是人类基因里早就写下的密码。如果不是在郊外,在早早就供暖了的城里,这个密码基本上就不会发生效力,就会陷人于无知无觉的四季之泯然中。就身体当下的舒适度来说,那样不冷不热自然是享受,但是就启动潜在我们身心里的基因密码来说,就反而是一种欠缺了。启动不启动不单纯是一种感受力丰富与否的需要,长久地看也更是健康圆满人生的身心基础。
原来在屋子里感觉冷,还是因为一直坐着,坐着写字不动那就会冷,腿冷。真正站起来一直活动的话,就没有那么冷了。活动的内容实际上是收拾准备带回城里去的东西。这也是不得不的事情了,虽然还在坚持,但是也知道就会在最近一段时间,最近的哪一天搬回去了。总觉着外面还有那么多斑斓的树叶,与我们想象中冬天的冰天雪地还差得远。而人体的感受是不以风景为转移的,只要气温低于10度就已经有了不适,这种不适就被人们命名为冷。
所以没事的时候,冷的时候就站起来收拾一下,书本画具衣服茶叶,不一定都拿回去,但是后面四个月漫长的冬天里可能要用的东西还是要拿上。
外面起风了,雨后晴朗温暖了一个下午的太阳很快落山,纯净的黑夜刚刚过了一会儿,就起风了。风呼呼地叫了起来。因为一尘不染而使外面大地上俯瞰时间里的小路上偶然驶过的汽车车灯,都格外明亮了。
外面下起了冬天冷冷的雨。在温度还没有降到零度的时候,雨水就还不会冻结,就还不是雪,就还能听到像是春雨夏雨一样敲打到窗台上的声响,噼噼啪啪不紧不慢,时间因此悠长。感觉不到到潮湿,水汽因为气温低而被封在了水里,不能升空。要感受到水汽也许得等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有了蒸发效果。这样的状态,造就了冬天的雨沉默而内敛的效果。大部分树叶都掉落了,没有什么东西能托住雨水,雨水只能落地,落地在水洼里,等着渗入地面,不能升腾到空中。
冬雨状态是可以让人彻底安静下来的一种气氛。适合蜗居,只在一天之中的某个想动的时刻才撑着伞慢慢到雨水里走一走,走一走。这是人的四季之美中重要的一节,其他任何季节都不会有。一年365天,每天都不一样,每一天都属于四季之中独特的一天。如果说这种说法是理论上的,那么我们可以将它稍微放宽一点,说是“每三天”“每五天”,至多是一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又去到遥远的外地去,哪怕只有一周时间,再回来的时候也会感到有一点点陌生,有一点点错过了什么的惆怅。
下着冬天的冷雨,钻被窝是抵御寒冷最有效的一招。所以在晚上九点之前准时地就会迫不及待地钻了被窝,经过短暂地哈着气的冷之后,逐渐也就稳定了下来。
在持续的寂静里,似乎有风或者鸟儿在楼顶彩钢板上弄出了声响,一次、两次、三次,于是就开始想是不是有人正在那里爬,小心翼翼地爬,隔上一会儿爬一下地爬。开始的时候还一再抬头看窗户,像透过窗帘看有没有黑影出现。后来觉着现在刚刚晚上九点,就是有小偷也不会知道我在这个时间已经睡觉了……这样也就睡着了。实际上内心里对自己的状态是有判断的,这不过是一种出于半睡半醒之间的朦胧状态里理性逐渐衰弱下去的时候的臆想。恰恰是这样的臆想扩大了我们意识的范畴,使人在冬天冷雨淅沥的日子里,在醒与睡的边界上,意象万千、丰富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