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秋风: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渐起,“三要三不要”要谨记

《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秋分这一天,日夜平分,后而日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在天文学上,则是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民间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虽秋分后雨水减少,但气温由温转寒,阳气渐收,阴气渐长。
秋日养生,要收放有度。
宜早卧早起,不宜贪凉受风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
现代社会以露为美,女性流行露脐装,露腰、低胸,虽已是秋季,很多爱美女性仍没有改变穿着习惯,易受寒邪侵袭,损伤阳气
露的地方往往是人体重要穴位所在,如露脐正是神阙穴,腹部着凉,轻者易腹泻腹痛,重者则胞宫受寒导致痛经、小腹冷痛等;腰部有肾俞、命门,受寒易腰痛、腰部坠胀感等。
宜登高眺远,不宜夜跑伤阳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是外出游玩的好时候。但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慕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说明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
与家人外出游览秋季是个好选择,登高而眺远,视野开阔,可使人心旷神怡,一切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是调解精神的良剂。
若是不能登高,秋分初起,放风筝也是个好选择。
吃秋菜、送秋牛,秋祭月是很多地方秋分的传统活动,放风筝也是十分重要的风俗之一。“迎秋分,放风筝”是以前人民翘首以盼的活动。
秋分这一天,风和日暖、空气清爽,常伴有缓缓的气流上升,加上风速和风向都比较稳定,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
夏季时节,白天天气炎热,很多喜跑一族都选择夜跑,但天黑后,停止活动去休息方为养生之道,以养护阳气、防御外邪;也不要扰动筋骨或接触雾露。如果违背了这一动静规律,身体就会日趋困顿虚弱。
宜健脾消滞,不宜大进大补
俗语说:“秋风起,吃腊味”,又到了秋冬进补的时候了。现代物质丰富,不论是吃还是饮,较古时不同,如何吃好又健康变得十分重要。秋冬进补如何进补,也是一门学问。
脾应健,再进补

“脾主运化”,运是指输送,化是指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成精微,再将精微运输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入胃,都要靠脾胃的运化功能,夏季刚过,湿邪残存,湿气困脾,很多本身脾胃功能较差的人还未能恢复,脾不能运转,若此时一味进补,不但没有改善身体状况,反而还加大了脾胃的负担。
脾不能健运,五谷饮食均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或是无力运送至全身,反而变成了痰湿之物,更会加重脾胃负担,成为一个死循环。
痰湿等病理产物甚至可能将随着经络之全身各处,则容易导致气血经络不通,进一步形成瘀血、水饮等,从而转化为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食后易腹胀、反酸的人要特别注意,秋冬进补要注意食物搭配。
秋分饮食,重在搭配

民以食为天,很多传统的美食中已经告诉你答案了,重在搭配!
糯米虽美味但难消化,加上芳香醒脾的桂花,做成桂花糕,既能补脾又不滞。
广东人喜欢用行气健脾的陈皮来中和肉类的油腻感,煲汤中常放一片陈皮,牛肉丸里也会加一点陈皮。
秋冬想吃点羊肉煲,可以搭配萝卜行气消滞,这也就是“冬吃萝卜”的道理。
怀参九谷羹也是很好的典范,根据传统黑五谷配方比例,添加青海黑果枸杞、北太行野生黑枣、东北人参、温县铁棍山药碾磨而成。多重滋补,为生活添足活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