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祖国好·家乡美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奖征文赵弘正作品

大山深处有家园

赵弘正(河南)

在河南泌阳,也有层恋叠嶂的地方,那是我魂牵梦萦的所在。

天气晴好的周末,我的神魂会在不经意间被大山掠了去。一大早,便急切地约伴同行,然后徒步走进山涧、密林,再翻越一个个山峰,直抵大山深处。茂密的植被人迹罕至,绵延到目光的尽头。在树林里穿梭久了,随时都有登高的欲望;陡峭的巉岩拦不住渴望的脚步,直接攀岩也好,绕行也罢,只想早一点凌绝顶以览天下,去拥有或填补心灵的豪迈,抑或与骨子里的豪气汇合、交融。这时,才发现我与大山有着心里的共鸣。

盘古庙、下元寺、千僧寺、白云观……古刹钟声似乎在穿越时空,在大山中回响。即便只看到遗迹上的残碑、瓦砾,都让人肃穆,心里伴生点点的沉重。遗址上,沧桑的银杏树托起虬枝,似乎在翻找白云里的记忆,并借助于风的语言述说世事变迁。站在那里,只需一个仰望的瞬间,一份宁静便会在心底铺开。我知道,古时候道观与寺庙所以隐身在深山,是古人对俗世和战乱的避让,是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是一种无为中的有为。

山是伟岸的、不屈的,铁骨铮铮。在山里行走,有时会遇到古城墙,比如楚长城、义和寨城墙……它们在山谷中连接了两座山,是大山的脊梁。乱世里,无奈的人们为求生存,住进了深山,筑起了一处处城墙。人们和这城墙一样,以岿然的姿态抵抗侵略和欺凌。祥和盛世,路过坍塌的古城墙,我们依然想起它们矗立的样子,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默默地和古城墙对视着,它们似乎在告诫我们:不应因有了和平而心存傲气,更不应因和平丧失傲骨。

有时候,在山中走着走着还能看到集体林场的旧址。残垣断壁被丛林和野蒿掩映着,格外落寞。碾盘孤寂偃卧,老井布满蛛网,但网不住不堪回首的往事。贫瘠的岁月里,人们很少能过上温饱的日子。平时集体出工,在田间劳作,冬春忙于山水田林路治理,柴草不够烧饭用。为了生计,人们便悄悄去山上盗伐林木。看护山林的集体林场就出现在山中。时下,人们做饭用上了电、天燃气。柴草、煤已经退出了厨房。除国有林场外,其他林坡已经承包到户,集体林场自动隐身到了时代的深处。时代的搬迁,让人欣喜。

其实,在山里行走也有让人纠结的时候。比如会遇到一个个荒废的村落。村落里依势而建的房舍散乱的分布在山坡下、河水边。方方正正的院落因为主人的搬迁而显得破败和荒凉。唯独用枝条或竹子编织的栅栏、铺向门口的石径和院落里摆放的石几,在述说着主人的勤劳和智慧。就说那由石块砌的屋墙吧,不需用水泥、石灰,石片与石片相互衔接着,墙面整齐划一,墙体笔直挺拔;有时会遇到由泥土夯实的墙体,不甘心地坍塌下来。有的院墙上生长一种仙人掌,和房瓦上青苔一起孤独、冷清地守候着;鸡舍、猪圈、狗棚、牛栏、熏黑了的烟囱都空空荡荡,失去了以往的生机。

我问过一个山里人,“这地方怎么没人住了呢”。他反问道,“你来住不,你不知道扶贫搬迁啊?”紧接着,他告诉我:“山洪来的时候人和牲畜都有被卷走的危险,山洪象凶猛的野兽,冲毁道路,把村庄困成一处孤岛。有家进不来也出不去;别说孩子上学和村民生病的时候了。”一席话,我心了然、释然。

原来,这些地方的村民在政府的帮助下被安置在了自然条件更好的地方。在扶贫攻坚奔小康的当下,这些村落的名字注定要从地图上消失。

巉岩、古刹、古城墙、林场、遗弃的村落……有关大山的种种邂逅,让我震撼和难忘。

大山深处,有我精神的家园。

作者简介赵弘正,男,1972年12月出生,河南泌阳人,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以散文创作为主,作品散见于《天中晚报》、《茂名晚报》和一些内部文学期刊及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曾有作品获全国二等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