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周边几个人

与书香共流年者,大概就是所谓的读书种子。

与书的相遇,因偶然与巧合而充满惊喜,书无惊喜,乐趣何在,得一好书,便有种老鼠掉到糖罐里的感觉。五尺童子,耻不为文墨焉,少年读书,正当其时。循文指引,读的书越多,越知道自己之浅,正如走的路越多,越知道世界之大。读书本无禁区,好事者禁之,伊甸园是禁忌的发端,总操心因书而思变,而不合规制,而书籍的历史有多长,禁书的过程便有多久。同治时,丁日昌禁书的理由即:“童年天真未漓,偶得《水浒》《西厢》等书,遂致纵情放胆,因而丧身亡家者多矣。”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家长心态,包办一切,婚姻如此,书目也不放过。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尝试之后,自有辨别。何以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为避免引起不适,自会谨慎选择阅读。

待到老树横斜,当下激情澎湃,一觉醒来似曾有过。余生并没那么多来日方长,只有时光荏苒。虽如此,彻底不读书之时,定是灵魂已死。

方法科学,立论正当,材料可靠,写作力体现,在于扎实;博而能约,浅而能切,迫而能清,阅读力所在,终于效率。梁启超说:“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眼快难以心细,我这样的笨人,倒是主张慢读,哪怕少读几本。未行文者,比字面表达更多,挖掘式阅读,在于发现隐藏。其也矛盾,“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这是梁启超另一场合所言。

法国出版家加斯东感慨:“在这个行当干了四十年,我只能告诉你一件事,就是我们永远无法预测一本书的命运。”一本书的社会影响,在于阅读之后,初衷可揭櫫否?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书命也如此。山间兰芝,暗香浮动,空中鸿鸢,目标远方。以飘忽之思,运空灵之笔,文笔之外,关键在于思想的光芒。没有火,焉有烟,功夫达到极致,而后精神可立。

观之灵妙,读之有文,于平淡中得出意味,于思辨与考据的枯燥中,有所领悟。东山钟响,西山听音,读书的最终效果,除却功利之论,改变自身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而已。林语堂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我倒认为恰恰相反。人群以里,绝世独立,不再随班逐队,趋从时风,旅进旅退,撰写时文;越发的铿铿迂执,索居无朋,欲饮谁相,夫妻不像夫妻、父子不像父子,甚至自己也不再像自己。成为具有使命感的传火者,唤起工农千百万,志向有些夸张。有价值判断,无阶层划分,使村妇竖子、悍卒武夫摆脱生物属性,何谈容易。道义见乎事功,或可影响周遭几人,使之反思自己的处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