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1.26【2017-4-20】
#每日学论语#11.26【2017-4-20】
【原文】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ɡ)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zhī,下同)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ɡ)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wéi,下同)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f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yuè),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xiànɡ)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1),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f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yǔ)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fú)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fū)子何哂(shěn)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shěn)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yú)?”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yú)?”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一起陪同孔子坐着交谈。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龄稍长,你们不要因此而有所顾忌,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你们平时闲居时总是抱怨:'没有人了解和重用我呀!’如果现在有人了解你们并打算重用你们,那你们将准备干些什么事呢?”
子路不假思索便轻率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迫近地夹在大国中间,外遭列强大军压疆,内有饥馑国库空虚。这样的国家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的时间,就可以激发国民的勇武斗志,而且知道取胜的方法。”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未置可否。
“求,你怎么样呢?”孔子问冉求。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冉求我去治理,只要三年时间,就可以让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这个国家礼乐教化方面的事情,还须等待贤人君子来做。”
“赤,你怎么样呢?”孔子又面向公西华问道。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有能力,愿意学着去做。祭祀宗庙或者是诸侯相会结盟这样的事,我穿戴礼服礼帽,愿意做个小小的司仪。”
“点,你怎么样?”
正在弹瑟的曾皙放慢弹奏的速度,只听“铿”地一声,奏完了最后一个音符。他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不同于他们三个人的想法。”
孔子说道:“那有什么妨碍呢?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风和煦,穿着应季的春装,邀上五六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再带上六七个少年儿童,在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乘乘风,一路唱着欢快的歌儿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道:“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
曾皙滞留在后面。曾皙说:“他们三个人说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道:“也不过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老师您为何讥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求礼让,可他说的话一点也没有礼让的意思,所以我笑了。”
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一个国家之事吗?”
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曾皙接着又问:“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一个国家之事吗?”
孔子说:“既有自己的宗庙,又与别的国家会盟,不是诸侯所能做的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配做一个小小的司仪,那还有谁能够做大事呢?”
【微言微感】
孔子很自豪!弟子们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有的抱负,各有各的成就,人才济济,意气风发。
但是,老夫子还是要大家悠着点儿,不可得意忘形,不可急躁失礼。所以,他还是拿子路开刀。
说实话,孔子内心最信任的、最喜欢的弟子,还是非子路莫属。
仗义率真,直肠子不绕弯,这样的人打交道让人放心。孔子不是说过,如果有一天“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勇敢的子路,忠诚的子路,孔夫子怎么会不喜欢呢?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被人家剁成肉酱,孔子失声痛哭,从此不让家人吃肉酱,避免睹物思人。
子路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很多时候,作为老师,孔子不得不鞭策一下。
这一次侍坐言志,子路就再次被老师当作反面教材来使用了。跟老师最早、资历最老、最是勇猛的大师兄,说被老师批评,就被老师批评,二三子还有谁不能被批评?
子路的表现有问题吗?
很多人批评子路,说他太莽撞。老师一说完就发言,也不看看形势,“率尔而对”,那不是让老师枪打出头鸟吗?
我不以为然。我恰恰喜欢子路这性格。自己的同学,自己的老师,关起门来研讨学问,你也不发言,我也不发言,假客气,假谦虚,玩心眼,有意思吗?
孔子不是经常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很自信嘛!如果给我孔丘机会,信任我,放手让我做,一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
作为大弟子子路,率先发言,引领师兄弟积极参与老师讨论,有功无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孔子一生四处流浪,历经坎坷,千辛万苦,不离不弃,还不是为了寻找王道乐土,恢复周礼,以德治国,以礼兴邦?
子路艺高人胆大,对自己的能力超级自信。他意气风发,豪情万丈,踌躇满志,说出了惊人之语: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
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子路做过季氏宰,跟着孔老师在鲁国,曾有过牛刀小试的经历,夹谷会盟,墮(huī)三都,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难?只要想干好,哪有干不好的事情?
比较而言,冉求就没有子路放得开。一是性格使然。冉求谨慎,患得患失多,本来就没有子路那种冲劲和豁达。二是身份定位。他哪有子路和老师那种彼此信任的关系?小心翼翼伺候老师,就因为没有能劝阻季康子加税,被老师驱逐师门,还让同学们都攻击冉求。
但是,冉求还是很被老师欣赏的。冉求多才多艺,务实肯干,能够担当,还是很被老师欣赏的,要不孔门光荣榜上,冉求排在了子路前头。
冉求后来做季康子的宰臣很被信任,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齐鲁大战中,季康子全指靠冉求、樊须奋勇杀敌才转败为胜的。至于后来,季康子推行经济改革,还多亏了有冉求这个好帮手。
但是,这次侍坐言志,冉求看老师对子路的踌躇满志不以为然,就没有敢马上发言。孔老师没说话,但是比训斥还让人紧张——“夫子哂之”。什么是哂笑?说冷笑有些重了,说嘲笑有些远了,但肯定不是会心一笑。潜台词是:这野牛!也太高抬自己了!
风向不对,冉求就在原来就谦虚的基础上,再低调一下。低头不语,让别人说。被老师点了名,不得不发言,就小心翼翼描述自己志向。
孔老师曾经给人说过:“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冉求灵机一动,就说出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yuè),以俟(sì)君子。”
在这乱世,子路的道理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弱国无外交。要想不被别人欺负,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大自己。冉求的道理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病者有药医,老者有人养,少者有人抚,丧者有人葬。不挨饿,吃饱穿暖才是硬道理。
人的心在哪里,他的事业就在那里。
孔门弟子,勇敢谁也比不过子路,好学谁也比不过颜回,做生意谁也比不过子贡,能言善辩谁也比不过宰我,那冉求就准确给自己定位:埋头做事,治国安邦。
有一次,孔子带着冉求在卫国转。看到卫国的人丁兴旺,冉有就问:“人民已经这样众多了。还需要给他们增加些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有”。冉有说:“人民已经富有了以后呢?还需要给他们增加些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受教育啊!”。
冉求很知道老师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治国方略,但是当今乱世,民不聊生,让老百姓饿着肚子谈理想,他觉得不靠谱。所以,他说:“我能力有限,只能让一个小地方的老百姓吃饱饭,不挨饿,用礼来教化百姓,那就要靠像颜回那样的君子才行。”
公西华是四弟子中年纪最小的,小孔子四十二岁,史料中没有跟老师出游列国的证据。由此推断,侍坐言志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国之后的事情。假定年龄:孔子68岁,子路59岁,冉求39岁,曾皙49岁,公西华26岁。
那时候冉求已经是季氏宰。老师逼冉求说话,应该是希望他在鲁国推行周公之礼,冉求知道季康子也好,鲁定公也好,并不支持,所以迟迟不见行动,只能这样给老师回话了。
青年才俊公西华,有过被老师推荐出使齐国的成功经验。也觉得自己挺适合干这些工作,但是学识薄,资历浅,还没有完全出师,所以,说话就一再降低身份:我还年轻,要好好学习,做个司礼的小相就很不错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老师和几个同学在热火朝天探讨志向,作为第一批孔门弟子的曾皙,最实明白老师的心思。
最终回到鲁国的孔子,虽然被鲁定公、季康子尊为国老,其实已经离开了政治舞台。所谓“国老”,其实就是一个称呼。没有事情可以做,没有权力可以用,人家问你,请教你,只是为了表示礼贤下士,未必就听,多说无益。
还能做什么?
讲讲课,带带学生,整理一下回忆录,这就只能这样了。
于是,他顺着老师的思想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干啥去?到沂水去洗澡,到求雨祭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老师啊,别不知足了,这多么惬意!
孔子拍手称妙:“吾与点也!”不说人前显贵,不说升官发财,这样的教书生活,不是挺好吗?没有升学压力,没有考试刷题,小班化,个性化,自由化,讲讲故事,诵读美文,实践活动,智慧分享,多么让人享受的教育生活啊!
芬兰教育,世界第一,老师爱教育,学生爱学习,据说就是因为老师没考评,学生没考试,师生无压力。他们可以“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1),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让子路去保家卫国吧,让冉求去安邦治国吧,让公西华去出使四方吧,一呼百应也好,八面威风也罢,“吾与点也!”自得其乐,乐在其中,不羡慕,不嫉妒,幸福就是满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