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长荣小建中汤加减治疗自汗医案经验
[原方组成用法]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原书应用指征]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2)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5)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俞长荣经方实践
本方能调和营卫,平补气血,适用于阴阳气血俱虚之证,对于中焦阳气不足者尤宜。以疲乏无力,知饥而不欲食,脘腹时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脉弱,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本方以饴糖为主药,用量宜大。舍此一味,即不成其为建中。诚如汪昂所说:
“此汤以饴糖为君,故不名桂枝芍药而名建中。今人用建中者,绝不用饴糖,失仲景遗意矣。”(见《医方集解》)此外,吴鹤皋还指出:
“桂枝当是肉桂,桂枝味薄,故用以解表;肉桂味厚,故用以建里。”
(见《医方集解》)这话不无道理。然偏于里虚者,固宜肉桂;若兼有表邪者,仍以桂枝为妥。凡实热、阴虚火旺之证均忌用本方。此外,《伤寒论》小建中汤方条下注云:
“呕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喻嘉言进一步指出:“呕家不可用建中之甘,即服甘药微觉气阻气滞,更当虑甘药太过,令人中满”,均为经验之谈,必须注意。
临床中,根据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调和营卫、和里缓急的作用,用以治自汗、咳嗽、虚劳、胃脘痛等多种病症疗效较满意。如治自汗多责之卫阳不固,治法多以益气固表为主。小建中汤适用于自汗心脾两虚、营卫不固之证,以自汗,恶风,心悸,纳少,脉虚为辨证要点,因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脾胃健则荣卫强,荣卫强则汗液固。
自汗
赵某,女,58岁。患者于3年前曾以连续10年夏季自汗就诊,经予服六味地黄汤加南枣、三角麦、龙、牡之属而告愈。此次因患内痔出血过多,住入某医院治疗。入院已5日,现血已止,唯自汗不已,以头面、胸背汗出尤多,涔涔而出。伴恶风畏冷,心悸,疲乏无力,知饥而少纳,二便正常。舌苔黄浊,脉虚弦。拟诊为阴阳两虚、营卫失调之证。议取酸甘化阴、和营固卫法。饴糖30g,白芍12g,桂枝6g,炙甘草3g,大枣3粒。上方连服2剂,诸症悉愈,休息2日后出院。
按语:本例因下血过多,阴液大伤。阴损及阳,卫不外固,阴不内守,营气外泄。取小建中汤原方,旨在生津和营,散阴固表。虽然本例舌苔黄浊,应虑甘能恋湿,然知饥而不痞满,与中满忌甘者不同;况阴阳两虚之症,辛燥苦寒各有偏颇,当以甘温为妥。[俞长荣,俞宜年.福建医药杂志,1981(5):47]
俞老宗仲景之说,认为小建中汤能调和营卫,平补气血,对于中焦阳气不足者尤宜。辨证要点为疲乏无力,知饥而不欲食,脘腹时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弱等。建中补虚法,促使中气恢复,水谷精微得以敷布,达到温中补虚,调和营卫,和中缓急的疗效。俞老临证常用小建中汤治疗胃脘痛,虚劳,自汗,咳嗽等多种病证。他还着重指出,本方以饴糖为主药,用量宜大,舍此味,即不是建中之意。凡实热、阴虚火旺者,不宜用本法。[林慧光,俞宜年.中医杂志,2003,4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