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经方语录

1.《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

2.六经病啊实际上是六证。

3.经方六经是怎么产生的?就是通过临证用药用方证的经验总结,先有了用药、用方证的经验,就是“单味药→单味方证→复方方证”的过程,在应用方证的过程当中,逐渐产生了六经这个概念、这个理论。

4.《伤寒论》读懂读不懂,这都是一个概念的问题,所以这里头体现了《伤寒论》是它自己的一个理论体系。它的“六经”与《内经》的“六经”不是一回事儿。

5.关于辨六经辨方证:辨六经是比较好掌握的,来了病人先辨出提纲,六种情况,比较简单;但是辨方证比较难了,要辨到正确无误啊,那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一个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学习《伤寒论》的原文,记住这些每一个条文每一方证他的特点,再一个就是说你有临床经验了,真正认识这个方证了,见到这个方证一看就知道了,在这儿用上没问题。

6.这个《伤寒论》的六经啊,就是这六个提纲,并不是《内经》的经络脏腑的六经,不是《内经》的热论所说的六经,它是八纲的六经。所以我们应用《伤寒论》的六经就是根据我们用八纲来认识六经就行了。

7.我们应该相信六经提纲的科学性,这个六经辨证不是在表,就是在里,要不就是在半表半里,凡是有病,都逃不出这三个病位。不是阴证,就是阳证,从阴阳分析来说就是这么六种情况。所有的症状都可以归到六经里头。

8.提纲就是提供给我们一个纲领,辨证的时候有一个依据。纲领的一句话不能说清楚,它后面的好多条文都解释了。

9.提纲,给你提示这么一个尺子,拿着尺子大概就清楚了。这跟这个城市在哪?告诉你一个主要方向,你去就行了,这路上有些什么情况就不好说了,它就比较具体了。所以这个提纲啊告诉我们一个大概的一个尺度,容易掌握的,但它不全面。

10.六经的提纲,它主要是症状的反应,脉象只是症状的一种,反应的津液足不足,在表还是在里,它是一个参照条件,其他的条件不能忽视,辨证非常复杂的,非常细的。提纲在临床是一把尺子,你去量去,在你量的过程当中啊还有其他辅助的。

11.我们中医治病就是从八纲的角度来看,用药物的偏盛、偏衰,来纠正人体偏盛、偏衰,这都是从八纲来看的。

12.《黄帝内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专研。

13.《伤寒论》之用药来自《神农本草经》,用后世的脏腑理论的用药思想来指导学习《伤寒论》用药是不行的。

14.学习《伤寒论》,必须是要背诵全部条文的,后来的有的老师划分的重点条文是个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够的。

15.学习中医,必须要先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伤寒论》的理论,因为《黄帝内经》是没有多少用药经验的),先学《伤寒论》。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学不好中医的,学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证结合。

16.中医经方是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都有各自不同的适应证,不能说辨了六经就得了,治疗的最后都要落实到方证上。

17.什么叫方证对应?有什么证用什么方,有什么证用什么药,这才是方证对应。这方证对应,不光是药味对应,还包括剂量和煎服法对应。

18.大多数情况下,若能方药对应疾病可以速愈。但是有些情况下即使方药对证也不一定痊愈,因为正邪相争,病邪和正气都有差异,有的外邪明显,有的正气虚明显,个体是有差异的。这种情况,就根据余下的症状,继续辨六经、辨方证就行了。

19.关于方证和药证:方证是一体的,方证就包括了药。实际上经方发展,方就是药,这个方呀可以是个单味药,也可以是个复方。像甘草汤,那是个方,这个证呢是甘草汤证。所以这个经方的方证,就包括了方剂的组成“药”,而且包括了药量。

20.所以我们还是辨六经,辨方证,要记住。不要以为是治疗颈椎病就是葛根汤,或是桂枝加葛根,实际上治疗颈椎病,治疗冠心病,有好多方子都能治。就看它六经证,和它具体的方证。也可能有桂枝加附子,也可能用大柴胡,也可能用理中汤,不能光靠一个葛根;小柴胡也治项背强几几,柴胡桂枝汤也治项背强几几,这都有的,看它的主要方证是什么。

21.读仲景书,必须先明确六经提纲,再以八纲分析方证,才能明了方证的归类、六经所属。

22.从《伤寒论》的这几个方子得到启发,它这个剂量啊,不是一成不变的,《伤寒论》写的用什么剂量,我们就用什么剂量,桂枝用的是三钱,9克,你非得用10克不行、12克不行?那不是这样的,根据病情!因为它病轻我用6克,生石膏也是,越婢汤证少,生石膏用30克,里热重,用60克,这都有可能。所以这个,我们根据这样关于经方剂量问题就得到解决了。这几条的经验就告诉我们,临床上有什么证,用什么方,是桂枝汤证多,就用桂枝汤,剂量就多,麻黄汤证多,就用麻黄汤,越婢汤,实际上就告诉我们这里。

23.经方治病啊,它不是讲的病因病机,它注重在什么?症状反应。

24.经方治病啊,它是根据正邪相争出现的症状,也就是症状反应,不是根据病因病机来推断的。他不管得什么病,他出现什么症状,我们就给他辨什么证。他原先的体质、原先的病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是根据他来诊的时候出现的症状来辨证的。

25.经方不是不能加减,加减是根据病情的,但是一般来说不要过多的加减,加减太多了以后呀我们自己就认不清,是对证不对证,你摸不清了。

26.我们临床看病,好多病人你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出现了这个证,根据这个症状反应来判定它是六经的哪个证或具体的方证是什么。

27.中医经方的六经辨证适用于各种病证。

28.《伤寒论》就是一个病历,各种(疾病)治疗的记录。

29.仲景书实际上是病案总结,不过这个病案总结经历了几代人的修正、补充而成。

30.《伤寒论》是论广而成的,不是张仲景一个人写成的,是好几代人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补充、注解,这么完成的。

31.《伤寒论》条文是由历代的张仲景论广而来的。所以,读《伤寒论》要始终理会!太阳病、阳明病联系起来读,前后对照来读,这叫始终理会。光从一个孤立的条文来读,有时读不懂,必须是联系起来读,这个条文可能是跟前面的那一个条文是有联系的。

32.说《伤寒论》不讲病机,这错了。实际上他讲了,病因病机也是有的,先有了方证,有了方证理论后,总结了六经辨证经验。

33.《伤寒论》的腹诊存在了多少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腹诊的资料,我们要好好地继承下来。在临床上该用腹诊的时候就要用腹诊,来帮助我们诊断,主要是辨别寒热虚实,对我们有帮助。

34.经方不是“效不更方”,他症状变了,方子就要跟着变,所有的复诊,都要当成初诊来看待,有时候一个症状问不到,就辨不准确。

35.关于问诊:问诊尽量仔细,要是问不到有时辨证就不准确。比如这个人发热恶寒身疼痛,这不是太阳病么?但你没问他口干,要如果有口干那不是单纯的太阳病了,已经传里了,是太阳阳明合病了。所以一定要问仔细,问仔细以后再分析就行了。

36.有的人对《伤寒论》不理解,认为伤寒论是治疗伤寒的,不是治杂病的。实际上《伤寒论》不仅治外感病,而且治内伤病;不仅治急性病,而且治慢性病;不仅治古病,而且治今病。

37.胡希恕先生提出“始终理会读《伤寒论》”是说读一遍是读不懂的,还必须联系前后进行分析,反复读才能理解。

38.越是复杂的病情,用药越简单,才能弄清楚。用药过多,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错综复杂,互相影响,往往干扰了你最初的辨证。

39.现在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看他们其实是不想要辨证论治,只想辨病论治。这纯粹是害中医,每个病有每个病不同的反应和症状,能一样吗?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医结合一样,能结合吗?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

40.临床有些辨证啊要反复地琢磨,要仔细地问诊,要联系条文,有时你看着是个实证,实际是个虚证。

41.关于瞑眩反应的讲解: 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厥者,“顽固”、“老”讲。瞑眩现象是药达病所的一种反应,病在表瞑眩反应就小,像桂枝汤姜枣啊粥啊就是后勤供给,养津液。在少阳就会反应大,因为少阳了,就是敌我战争进入了胶着状态,这时的仗打得最激烈,看往来寒热就知道正邪纷争的多厉害。出现了默默不欲饮食,就要参姜枣上了。越是老病久病瞑眩反应就大。而到了三阴病了,我方的力量明显弱与敌方,往往会在一月或三月之久,在我方反击的力量积累的够了,才会出现瞑眩反应。

42.这个瞑眩状态,实际上给咱们打仗一样,是正打的激烈的时候。快要胜利的时候,总有个激烈的反应,敌我双方,互相战斗非常激烈。实际上,它正邪相争啊,正要胜邪了,但是这时候反应啊比较厉害。

43.中医没有“副作用”这个词,“副作用”是西医讲的,只要我们辨证准确,就不会有副作用的。但是有一个瞑眩反应,这是正邪相争的一种表现,这是病长期不好,吃了药以后出现的这么一种反应,包括出出汗、头晕、衄,这是正气与邪气奋力相争,相当于决战。这不是副作用。

44.关于舌苔和脉象:经方里舌苔和脉象只是症状之一,只是参考,主要是看症状反应。舌苔的重要性比脉象要次,在后世温病学派里才重视起来。脉就是血管,血管特殊的占30%,可凭的只有60-70%的,比如有人拉肚子,病在里的,但有的脉还浮,你怎么看啊。还要熟悉病人以前的脉象,有了变化才好比较。脉是号表里寒热虚实,不是号脏腑的。

45.《伤寒论》中的“阳”指津液,揭示了经方医学的正确学术观点,而成无己、张志聪等把“阳”作阳热解,代表了岐黄学术观点。

46.“先其时发汗则愈”体现了经方的治未病。经方治未病跟时方治未病概念不一样。先其时发汗就是经方的治未病。现在把治未病当预防治病了,这个理解不一样。

47.什么叫促脉,胡老解释了,就是寸脉独浮,关尺俱沉,这么一个脉象。

48.太阳病的判定,是依据反应出的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不是依据受风寒或风热。太阳病中的伤寒,是依据太阳病又见“无汗,脉浮紧”,而不是根据感受寒邪,其中风,是依据太阳病“汗出恶风”,而不是依据只感受了风邪。读懂前三条,是读懂《伤寒论》的关键。

49.桂枝汤证是表阳证,为什么阳病不用辛凉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冯世纶教授言:不是什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问题。也有人说辛温解表伤津液,那辛凉解表也伤津液呢。主要是要弄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问题。因为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此为表阳证,同时汗出表示人体津液伤了。精气虚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办?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桂枝、生姜辛散的啊,加白芍、大枣酸甘养阴液补充兵力啊。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给啊。这就是发汗之中养胃气增津液,驱邪扶正,保胃气,存津液啊。这和鬼子还在前线打呢,等鬼子到防线内部了,就枣啊粥啊就不行了。像小柴胡汤,就要姜枣参了。

50.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小发汗是什么?这个痉湿暍病治疗风湿,就要小发汗吗,这样风湿俱去,小发汗。这个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说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桂枝加荆防汤呢,荆芥、防风相当麻黄,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微汗,不过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上下,麻黄力量偏大。

51.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出现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表,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

52.不正确的发汗,引邪入里,这种情况我们在临床经常碰到,有些发热恶寒,典型的伤寒,或者是典型的中风,用清开灵啊,双黄连口服液,这是治里的药,用了后反而加重,都是有可能的。

53.麻黄汤是解表;桂枝汤是中风,它是在表之里;葛根解表那更比桂枝汤更靠里,表更轻,所以这就表里同治了。

54.关于大青龙汤:说它是发汗重剂,其实是不合适的,它实际上不如麻黄汤发汗力量大,因为它是表里双解的一个方子。应该叫做行水的重剂,是表里双解,它是又发汗,又行水,行在表的水,它不是从小便走,它从表走。这为什么叫龙呢?因为在古代这龙是行水的。

55.关于定时发热,汗出热不减。阴是邪气,阳是正气,正邪交战于体表,邪气大于正气就会发热。因为有抵抗力,邪气不能全胜。桂枝汤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帮助正气驱邪。就像汉武帝当年囤兵打匈奴,内部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

56.便秘并非都为阳明,久病便秘,多在太阴。心里要有这根弦。津亏便秘,里虚寒的便秘,这时可用生白术,性温,量大有通便之功。当然,如有热象,可合并阳明了。

57.有些老年人大便干,就不能认为阳明了,是厥阴下寒的表现,尤其是有四逆,大部分都是厥阴病。这种大便干,是“阳微结”,是津液虚造成的,所以要温中健胃生津液。

58.心烦,一般是有热,但是虚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甘草干姜汤的心烦,这个烦躁吐逆,这个烦是饮邪上犯。阳虚到了一定程度也出现烦。

59.腹痛有阳明的腹满痛,也有太阴的腹满痛,两者都用芍药,但是配伍的药物不一样,桂枝加芍药治阳明的腹满痛,加饴糖就治太阴的腹满痛了。

60.心悸与心血虚有关系,如桂枝甘草汤;但更重要的是有饮,如果饮重就要加茯苓或加白术;如果饮不重,只是津液虚、心血虚,桂枝甘草汤就行了。

61.烦躁这个症状寒热虚实都可见:吴茱萸汤的烦躁欲死,是胃气虚夹饮;白虎汤的烦躁是里热扰神明;大青龙的烦躁是里热为主,还有表不解;桂枝汤也有烦躁,是表不解,表解以后就不烦了,这种烦跟大青龙的烦也不一样;越婢加术汤也有烦;大承气也有烦。所以烦躁有热有寒有虚有实。

62.小便不利,包括的面比较广:尿频、尿急、尿痛、尿等待、尿淋漓不尽、尿不出、尿多、尿少、尿失禁等等,都属于小便不利。但尿痛一般有热的时候比较多,多见于猪苓汤,但是典型的外邪里饮的表证明显的,汗出恶风,有小便痛,没有其它明显的里实热证,不是猪苓汤证。

63.胡老说,这个痹证啊,始终离不开少阴。胡老在临床治疗的时候,一般遇到关节疼痛呀,尤其是大关节,肘膝关节用桂枝加苓术附,日本汉方也经常用这些方。

64.关于耳聋耳鸣:一般的耳鸣、耳聋多属于半表半里和外邪里饮。具体的方证来说,小柴胡汤治疗耳聋、耳鸣,四逆散也治疗,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苓桂术甘汤也治,或者合方。总之,有是证用是方,耳聋、耳鸣不是一个方所能治的。

65.关于咽干:咽喉干燥不在表,常见的是半表半里或里。少阳病的提纲是口苦、咽干、目眩,有咽喉干燥;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那个消渴,实际上也是咽喉干燥的类似症状;阳明里热咽喉干燥常见;太阴病甘草干姜汤,也见到咽喉干燥…

66.关于淋证:淋证有热有寒,并不是说都是热证,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经常用五苓散证,解表的同时来利饮或清热;淋证也有阴证,长期的小便不利,经常见肾着汤证,就是单纯的太阴病。

67.为什么麻黄汤治疗喘呀,就是因为表不解,水气在表,人体的正气不能旁达,气都往上冲,积于肺,壅于肺,所以这肺胀满,就出现喘,一解表就好了。

68.关于麻黄:从治疗经验来说,流鼻涕一般说哪个药好呢?具体用一个药来说,那就是麻黄,荆芥防风没有麻黄好。现在人们怕麻黄,西医认为麻黄是个毒素,麻黄碱有毒。实际上咱们麻黄用了几千年了,它没什么毒。我们用的是麻黄,不是用麻黄素,兴奋作用确实有一点,但它主要作用是解表。

69.“夏不用麻黄,冬不用石膏”这是个误解--用麻黄跟季节是没有关系的,关键是对证。有是证用是药,夏天有麻黄证,也用这个药。用其他的药也一样。

70.治喘不一定用麻黄,它是根据具体的表现。喘证有大承气汤证,有麻黄汤证。它有个腑实证,阳明里实证,和表不解这种“胸满而喘”不是“腹满而喘”,它有这种区别。

71.有汗的时候可以用麻黄吗,也可以。比如这个麻杏石甘汤属于汗出而喘无大热,它是里热重,所以用石膏清理热;麻黄的量不大(因为有汗出就不再发汗了),麻黄是在解表治喘。所以无汗时,麻黄用多一点,石膏用少一点,就是看病情了。

72.一般的表证不管是发汗以后,或者下之后,或者吐以后,经过治疗以后啊,很少再是麻黄汤证,一般的要出现什么?桂枝汤证或者桂枝汤变证。所以在临床上,尤其是现在麻黄汤证咱们见的很少,因为什么?都经过治疗了--一一感冒,都自己去吃药了,白加黑啊、感冒胶囊啊这些药到处都是。

73.中医解表,治疗感冒呀,不是单纯的发汗就够了,它是要补中益气,连麻黄汤包括在内,它不是单纯的发汗。不象西医,吃个白加黑只发汗,发完汗更高烧,阴阳交的理论解释了。

74.关于杏仁的消肿作用:从这个桂苓五味姜辛夏杏汤就知道了,杏仁有祛肿的作用,代替麻黄,有时候麻黄不能用了用杏仁,杏仁有利水、祛肿的作用。

75.单纯的少阴病呀,一般很少有喘,有喘是什么呀,也是合并里饮,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咳喘常用的方。

76.有人参的一些方证,如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小柴胡汤这个心下痞硬满,虽然说的是硬满,他不是实证是虚证,他这个按之是柔的,他不疼。凡是用人参的,都心下痞或叫心下硬,但是按的时候他是虚的,通过腹诊来判断。所以这种心下痞啊用人参,所以《伤寒论》中凡是用人参都有心下痞,没有心下痞的时候用人参要注意了。

77.(白虎汤 粳米)这米的作用可能是起到粘稠石膏微粒的作用,若是清汤药,石膏质重性沉,亦是难溶解之物,所以能入肠胃者很少,清热之能大打折扣!

78.关于芍药的加减运用:《神农本草经》里面说它是微苦,微寒,主治在阳明,它是清热的药,有利于里的实证、热证,不利于里虚寒证。属于阳明的时候,用芍药;属于太阴的时候,里虚寒,去芍药。所以桂枝加芍药汤属于太阳阳明合病;虽然小建中汤也加了芍药,这里头关键是有没有大量的饴糖,饴糖是温的,所以加了饴糖以后,就由清热治里实变成了温中健胃的建中的药,所以变成太阳太阴合病了。

79.茯苓和白术都是温中利湿的。茯苓甘淡,白术偏温,茯苓偏于去水,对心动悸和眩晕、睡眠不好、心烦都有一定作用,但白术主要是眩晕。

80.苓桂枣甘汤:奔豚气的特点是气从少腹上冲心,所以肚子有些疼,挛急,所以有大枣,大枣缓解,治腹挛痛。

81.关于四逆散:整个《伤寒论》就一条条文,以药测证,此为少阳阳明合并(病)。此无口苦咽干,方中之药为大柴胡方去黄芩、半夏、大黄、姜枣加甘草。若少阳病合并阳明明显就大柴胡,不明显就四逆散,四逆散中见四逆不多,而见手足心热的较多。

82.外邪里饮这是一个六经辨证,我们说《伤寒论》六经辨证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实际上就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规律。临床上遇到的一些病,你要先思考的是六经它的证,我们现在就遇到这个问题了。六经证是什么呢?一个在表一个在里。叫表阳证里阴证,或者叫太阳太阴合病。这是一个六经证,这具体的方证不一样,有小青龙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还有好多像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苓桂枣甘汤证,这一类的方子很多很多。所以都叫外邪里饮。都是有表不解,里有水。它区别在哪里呢,具体的方证不同。

83.外邪里饮,治疗应该是解表的同时利饮,不能单纯地解表,也不能单纯地利饮,分开来治不行。

84.里饮有两种情况可以渴,什么情况?一个就是有饮,津液不上输布所以口渴,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饮久化热。

85.太阳阳明合病,以解太阳病为先,先治太阳,先解表,所以“下不厌迟”是太阳阳明合病的一个治疗原则,太阳太阴合病那急则治其里,解表它不着急,这是一个治疗经验。

86.少阴病有身疼痛,跟太阳病身疼痛相同的,只要它是表现为脉是微细的,而且没有精神,那不是太阳病就是少阴病了。

87.少阴病和太阳病的区别就是因为脉不一样。都是浮脉,太阳病的脉浮啊,它是浮紧、浮缓,它是比较大的。少阴病的脉也是在表,它也有浮,但是它津液不足,所以这个脉呀就小了,浮,应该是很弱的,就是脉微细,从脉象上来判断津液伤的程度。

88.一些急性和烈性传染病,经常出现很快就传里,出现太阴病或阳明病。越是传染病,越是容易出现阳明病。

89.关于“三阳合病,治从少阳”:小柴胡汤本来就是有解表(生姜)和治里(参、姜、枣、草)的作用,如果是表证、里热都不太厉害,以少阳为主的时候,那就治少阳就可以。因为它能够通过和解少阳来达到解表和清里的作用。但是表证、里证明显的时候,还得加一些解表和治里的药,像柴胡桂枝汤、小柴胡加生石膏等等,有时候它必须加。

90.津液伤了,何以温中?实际上就是津液伤了,怕用了温热的药啊伤津液。实际上你看《伤寒论》的一些方子吧,温中的生津液的都是温热药,他桂枝汤用什么药,用桂枝、生姜温中健胃的,津液伤的不厉害,用桂枝、生姜就行了,实际上麻黄汤也有,虽然麻黄汤是发汗的,但是它也顾及到生津液,用什么?用甘草、桂枝,他是这个生津液的,实际上也在扶正祛邪,主要在温中生津液。

91.中医治疗肿瘤,要联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中医治疗。肿瘤属于慢性病,该手术手术,该放化疗放化疗,之后有什么症状,再用中医治疗,这样比较好。

92.营气和卫气是一体的。一般的功能叫卫呀气呀,实质的血液物质叫营呀血呀,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一个是指功能,一个是指物质。

93.对人体来说,有寒就有饮,寒和饮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为人体功能差了,有寒,水分排不出去就产生了饮;若人体功能正常,就没有寒,也就不会产生饮。

94.病在表用汗法,治疗方药对证,则病愈,治疗方药不对证,则病传于里。值得注意的是,传里可出现阳证或阴证,里实热者则为阳明;里虚寒者则为太阴病。以是可知,六经的变化,是缘于八纲的变化,六经来源于八纲,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95.关于冷敷与冰袋物理降温:我们不是说反对用冰袋,而是要辨证用冰袋。应该看到他的适应症,经方来看就是阳明里实热。在太阳病的时候是不能冷敷的,一冷敷,表更不解,这与我们解表发汗的治疗是相反的。

96.关于抽腹水:腹水是人体津液的一部分,抽了腹水,这都是伤了人体的津液,把有病的水排出去了,同时难免也把有用的水排出去,所以越抽啊人体就越虚。这个腹水怎么治呢?也是根据辨六经、辨方证来治,从根本上解决腹水生成的问题。

97.根据经方理论,盗汗不是阴虚,多是有表不解、有里热。太阳阳明合病容易出现盗汗,热逼津液外出,同时,表也借助人体的正气能造成汗,所以出现了盗汗。这就是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98.关于“阴虚发热”:《伤寒论》里不是讲这个,越伤津液、血液,人体的阳气就越虚,不会产生热。一般的就是说,津液越伤人体越虚,表现的阳气虚,阴虚寒证,不管在表在里都是阴虚寒。

99.阳证是不是陷于阴证,实际上是由津液的虚衰和盛衰来决定的。发汗过多,那就津液虚了,虚了以后由太阳转到少阴,再虚得厉害,一下就到了太阴,所以出现四逆汤证。

100.“必先振栗”在《伤寒论》好多条文里头有--小柴胡汤证有,大承气汤证也有,这就是因为人体受到了一些不正确的治疗,正气受到了一定打击,但是还有反击的能力,经过正邪相争,正胜了邪,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激烈的反应,是正邪的反应,所以出汗、身寒、寒战,病就好了,这个临床经常遇到。

本文来自网络,由经方日记编辑整理。

为建立经方日记读者深入交流,成立了一个胡冯经方六经辨证医师版微信群,本群为邀请制,需要审核,加佳明老师微信:jiam922,把医师资格证或工作证、学生证、毕业证等能够证明中医身份的证件发给佳明老师,欢迎中医医师,在校大学生,一起加入微信群学习交流。

每天讲解一首经方,需要收听的可以关注:佳明经方传承工作室,微信公众账号。

(0)

相关推荐

  • 我认识的甘草

    不点蓝字,我们怎会有故事?       甘草一味在<宋本伤寒论>(以下简称<伤寒论>)中入方70次,<金匮要略>入方86次,为两书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但如果不仔细 ...

  • 麻黄升麻汤,一方中尽显六经方义

    第357条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伤寒六七日" ...

  • 冯世纶教授经方语录第2期

    51.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出现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表,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 52.不正确的发汗,引邪入里,这种 ...

  • 冯世纶教授经方辨治胸水一例

    史某,男,85岁,2019年6月11日初诊 一月前体检发现,胸积水(血性).肾积水.支扩.肺大泡.(他处服中药1月无效,求治于冯师) 咽憋.左胸闷气粗.口干苦,(白天)汗出少,盗汗,纳可,尿频,导尿管 ...

  • 【冯世纶教授经方百案心解】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

    建立经方医学 理论体系 与 修学体系 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按语] 本案选自<冯世纶经方临证实录>,由山西中医学院二附院高建忠医师在京随冯老抄方期间整理而成,前有临床效验,后有体会发挥,对 ...

  • 【冯世纶教授经方百案心解】从少阳太阴治疗心下痞

    建立经方医学 理论体系 与 修学体系 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按语] 本案选自<冯世纶经方临证实录>,由山西中医学院二附院高建忠医师在京随冯老抄方期间整理而成,前有临床效验,后有体会发挥,对 ...

  • 【冯世纶教授经方百案心解】经方治疗外邪里饮

    建立经方医学 理论体系 与 修学体系 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按语] 本案选自<冯世纶经方临证实录>,由山西中医学院二附院高建忠医师在京随冯老抄方期间整理而成,前有临床效验,后有体会发挥,对 ...

  • 【冯世纶教授经方百案心解】“口苦”与“烘热”——辨清疑似之间!

    建设经方医学理论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 小贴示:"浑身上下没一处舒服的,----",临床诸多症候,错综复杂,碰到这种情况,从何下 ...

  • 水肿之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案【冯世纶教授经方百案心解】

    建设经方医学理论体系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水肿之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案 作者:朱梦龙 高某,女,42岁,宝鸡,2014年9月2日来诊 双下肢肿1月,疲劳后加重,自汗.盗汗,肩膀和膝盖发凉 ...

  • 孕妇‖面对孕育生命喜悦中的阵痛【冯世纶教授经方百案心解】

    建设经方医学理论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 小贴示:妊娠合并甲亢也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问题,但是往往一经发现就局限在妇产专科就诊,我们一般门诊接触的机会就 ...

  • 面瘫因于少阳阳明合病【冯世纶教授经方百案心解】

    建设经方医学理论体系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按 语 本案选自<冯世纶经方临证实录>,由山西中医学院二附院高建忠医师在京随冯老抄方期间整理而成,前有临床效验,后有体会发挥,对学习和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