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脾胃论》系列文七———脾与胃

导读:很久之前就想写这个专题了,但是每次一动笔就畏难了,东西太多,还没完全吃透,但是这么总是搁置,总也成不了文,所以打算不给自己太多压力,带着写写,中医的很多东西看似笼统粗燥,其实局部细节还是分的很细致的,比如这个脾胃问题,我们总是合成脾胃,消化系统的问题,我们习惯都说是脾胃问题,但是脾与胃实质是不一样的,胃和肠也是不一样的

脾与胃

大学学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脾是五脏部分讲的,特别详细,也是老师重点授受内容,胃在六腑部分讲的,相对比较简略,并未引起我的过多重视,后来学针灸经络学说的时候,发现足阳明胃经似乎更长,联系更为广泛,病症更为繁多。东垣的脾胃论呢,全书都在讨论脾与胃,所以我觉得要搞懂脾与胃,脾胃论是值得细细揣摩的。

那么到底中医的脾胃是何方神圣?东垣是如何看待的呢?

东垣的脾胃论很多是继承了内经和伤寒的学术思想,东垣本人是不做解剖的,因而所以对于脾胃的定位定性多从内经来的,并且没有重点论述。主要有两处:

一是“其脾长一尺,掩太仓,太仓者,胃之上口也。”《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二是“通幽汤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闭,大便难,此脾胃初受热中,多有此证,名之曰下院不通。”《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要说明的是,内经里太仓指的是胃,《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脾胃论里面这句,太仓为胃上口,就是贲门了啊,我觉得有点蹊跷。幽门指的就是胃的下口,现在也叫幽门。

东垣还引用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相关章节说:胃“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及胃“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等论述说明胃具有接受和暂时容纳饮食及不断向下推送食糜、再次排空的功能。这是胃腑作为空腔藏器所具有的本质功能。

脾与胃是什么的问题,我觉得胃就是现在解剖看到那个胃,应该没有那么多争议,脾就复杂了,长一寸,掩太仓。太仓为胃之上口,有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东垣引用内经的内容,一般不作修改,现在“掩”是掩盖的意思,很多人想当然就认为是掩盖的意思,古代掩有“藏身”的意思:掩贼为臧。——《左传·文公十八年》;处必掩身。——《 礼记·月令》。所以我觉得东垣和内经的原意是:脾为藏在胃后面的那个长一寸的器官,熟悉解剖的应该知道,藏在胃后面是“胰腺”。现在中医届普遍认为,中医讲的脾,包含了现代解剖的脾脏和胰腺两个脏器,我觉得还是胰腺为主。

脾胃生病的病因,前面系列文有讲到,主要是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兼有情志损伤,但是还是要细分的,

东垣说:如“形体劳役则脾病……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脾胃胜衰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病的最常见原因是饮食,虽然脾胃有一个病了以后会引起另一个也病,但是我们还是要分清,脾病多为劳役伤,胃病多为饮食伤。

这个我自身体会是比较深的,本科读的针灸推拿学,前些年做针灸推拿,尤其是推拿做的多,推的太多,总觉得自己乏力,头晕,易外感。典型的劳役所伤,这些年弃了旧手艺,身体才慢慢好起来。回头来看,推拿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要一定的身体条件。

现代社会很多人劳役损伤,频繁的加班,睡眠不够,疲惫的身体勉强参加健身,都是劳役损伤的范畴。

有的病啊,在胃不在脾,东垣也是有较多阐释的,我给大家归归类:

“胃病其脉缓”。——《脾胃胜衰论》

“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脾胃胜衰论》

“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足阳明胃经,行身之前,主腹满胀,大便难”。——《用药宜禁论》

胃不化食证:“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

胃不化饮证:“病人饮入胃,邃觉至脐下,便欲小便……口燥咽干”。——《脾胃胜衰论》

归纳来看胃病:常见症状有:

①精神症状一一精神差,饭后昏冒欲睡;

②发热症状一一身热;

③肺部症状一一气短且常饭后加重,卧位体息可减轻;

④口咽部症状一咽喉不利,口燥咽干

⑤饮食症状一一饮食不下;胃腑症状一一隔咽

不通,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腹䐜胀、满胀;

⑥二便症状一一小便饮入既出,大便难;

⑦脉象一一脉缓

总结这些有何意义:

比如对高热的治疗思路,有没有启发?

对于五官科,口咽部疾病的治疗有没有启发?

对于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精神问题的治疗?

二便问题,尤其是小便问题,我已多次阐述。

分这么细,对于针灸学循经取穴的意义很大,对于内科方药,也有很大指导意义,熟悉方药的人会懂,入胃和入脾还是有区别的,关键是思路。

笔者现在也变得高冷了,喜欢说一半,哈哈,其实是篇幅太长,个人精力有限,一气呵成太难,就一段一段的写,不太看的上个案报道,有人喜欢故弄玄虚。喜欢宏观把握,笔者总是强调,掌握原理很重要,短短一篇文章,其实蕴含了很多的思考与总结,写了很多病的治疗思路,供大家启发和思考。

(0)

相关推荐

  • 胃痛难忍,多是这四个原因在“作怪”!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

    中医认为,胃喜暖恶寒,因此每到冬季,老胃病病人容易复发病症,新胃病病人也不断在增加. 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饮食上稍微不注意,肠胃就要翻江倒海,大闹天宫,让人痛苦不堪. 胃为司谷之海,主荣养周身,为 ...

  • 退休消化科主任:脾胃不好的人,7种常见胃病常用药,家里常备有!

    退休消化科主任:脾胃不好的人,7种常见胃病常用药,家里常备有!

  • 胃胀胃寒也是一种胃病!

    吃了东西不消化,总感觉涨涨的? 胃胀胃寒也是一种小胃病. 我们来看看胃寒的症状都有哪些? 1.胃寒会有恶阻的症状 多因妇女平素脾胃虚寒,孕后胞门闭塞,脏气内阻,寒饮逆上.症见呕吐清水,倦怠畏寒,喜热饮 ...

  • 脾胃养生

    脾胃养生 ★她的案例: "现在连牛奶都不能喝了,她最喜欢的牛奶,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么小开始就有胃病,主要是平时吃菜太少,吃巧克力,有时还吃个冰激凌."--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 ...

  • 解读《脾胃论》系列文六———心胃相关

    系列文六-----心胃相关 有过脾胃科诊治经验的人都有体会,脾胃科的病人都很焦虑,严重的焦虑甚至要用西药抗焦虑,所以很多脾胃科的病人都吃黛力新.那么为什么脾胃科的病人会如此的焦虑?其他科的病人也有很多 ...

  • 解读《脾胃论》系列文五———升降气机

    往期回顾:系列文四主要围绕"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展开,为大家讲解大小便问题,尤其是小便问题不要老盯着肾膀胱,很有可能是脾胃问题. 正文: 系列文五----气机升降 接受过中医院校 ...

  • 解读《脾胃论》系列文四———溲便之变

    往期回顾:前面三期内容主要讲了脾胃病的病因--知其所来,脾胃病康复禁忌--从其所去.今天开始讲讲脾胃出现了问题会引起哪些具体的问题.前面几期系列文已经写了部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痔疾.目疾.益气聪 ...

  • 解读《脾胃论》系列文(三)———从其所去

    上期回顾:上一期主要谈了脾胃虚会导致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就是东垣说的:内伤脾胃,百病乃生.因而保护脾胃乃是重中之重,脾胃损伤的常见原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还给了部分条文让网友总结.网友总结的很好,主 ...

  • 解读《脾胃论》系列文(二)———知其所来

    往期回顾:在系列一中,我们论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开读脾胃论?关键在于从经典中寻找理论依据,用传统中医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并且举了两个例子:①脾胃乃伤.肠澼为痔,②风胜湿,故诸风药能胜湿邪. 正文 每个人 ...

  • 解读《脾胃论》系列文(一)——接受理论

    <脾胃论>是李东垣晚年经典著作,医家晚年写的著作一般都是思考的比较成熟了.薄薄的一本书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业界有传:外感宗<伤寒>.内伤学<脾胃>.可见<脾胃 ...

  • 解读《脾胃论》系列文九———唯有套路得人心

    导读:  在学术圈混,不管古今,有些游戏规则是要遵守的,比如某不知名学者要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要想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咋办呢?常见的套路有两个①引经据典,依托大家都接受的东西证明自己.②摆事实,举例 ...

  • 【康乐斋杂集】历代有名情爱典故系列之四七:苏蕙回文

    康乐斋杂集  历代有名情爱典故系列之四七:苏蕙回文 [简介]本典出自<晋书·列女传>.据传,东晋时,前秦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苏蕙,名若兰,工于织作,文才极高,是女中奇才,窦滔远戍流沙,苏蕙思 ...

  • 脾胃打卡第七天:脾胃好,人长寿

    脾胃是指脾经和胃经.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 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要通过饮食而来,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