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发现,郭德纲是一个好老师

 01 

从网上看到一段采访相声演员曹云金的老视频。

曹云金说,郭德纲在教徒弟时,对他和何云伟的态度完全不同。

对何云伟是捧着教,“孩子都好,全好,小伟没有错。”

而到了自己这儿,就变成了“金子没有对的。”

郭德纲骂自己的话,都不能听、不能学,“学出来这节目都播不出去”。

对于这一区别,曹云金分析说,两个徒弟一个高,一个矮,矮的更让郭德纲有师傅的尊严。何云伟个子矮,郭德纲就可以低下头说“宝贝啊……”

但自己个子高,郭德纲要仰着头对自己说话,所以就要脾气大一点。

不过,主持人事先录制了郭德纲对此事的解读。事情完全不是曹云金想像的那样。

郭德纲说,何云伟的个性比较强,小心眼,你要老去骂他的话,他可能就接受不了。

而曹云金比较狂,必须要打击他,老去骂他,让他知道他并不像他想象中那个高度。

“老话说得好,一个猴儿一个拴法。几百个孩子几百个对待方法,不能一样。”

 02 

看完这段视频,忽然发现郭德纲其实是一个好老师。

至少从对教育的理解上,和曹云金完全不是一个境界。

他们师徒最后的恩怨且放下不说,单从郭德纲授艺的角度看,确实比较成功。

不管是已经离开的还是现在仍然在德云社的那些徒弟,确实都有几把刷子。

郭德纲对待曹云金和何云伟的例子,和孔子的一则教育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求问曰:“闻斯行诸?”子曰:“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子华怪之,“敢问问同而答异?”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概就是:

冉求问孔子:“事情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

子路问孔子:“事情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健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

子华对此感到奇怪,说:“我冒昧地提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俩提的问题一样,而您的回答却完全不同呢?”

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多虑,所以我激励他。仲由胆量大做事冲动,所以我要抑制他。”

 03 

教育最大的困难,不仅在于教育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在于必须要根据受教育者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如果方法不对,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会酿成悲剧。

在我们的传统中,从来不缺少“虎爸”“虎妈”式的教育。

比如知名主持人董卿,父亲就特别严厉。从小要求董卿承担家务劳动,刷碗、擦地,而且还不允许照镜子,因为“花在照镜子上的时间不如多看书”。

董卿从识字开始,父亲就让他抄成语、背古诗,稍微大一点,就抄古文。每天早上,都要跑步1000米。

在幼时的董卿眼里,父亲永远不满意,就连吃饭时也是边吃饭边教育,以至于董卿小时候最害怕吃饭,因为父亲一上桌子就开始唠叨。

但董卿长大后,慢慢地理解了父亲,正是父亲的严格,让她学会了坚持和忍耐,积累了深厚的学识,最终成为了央视一姐。

类似的故事,往往会成为励志的鸡汤,让无数家长效仿。

但很多家长没有注意到的是,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这样。

比如那位13岁的男孩壮壮,虽然他品学兼优,但父母仍然是他做什么都不满意,总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最终,不堪重负的壮壮留下了一封遗书,从20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04 

这么多年,笔者不管是当老师教育学生,还是做家长培养儿子,一直都感觉如履薄冰。

就算是写一些教育经验的文章,也力求表达全面,生怕给别人造成误导。

因为,没有一条经验是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的情绪为前提。

有的孩子性格散漫,则需要加压;有的孩子过于要强,则应该减压。

有时孩子骄傲自满,则需要泼点冷水;有时孩子情绪低落,则应该关心和鼓励。

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甚至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05 

这年头,最不缺少的就是鸡汤,在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经验。

我们一定要记住“一个猴儿一个拴法”这句俗话,在心里绷紧因材施教这根弦,不能盲目照搬。

没有什么经验是万能的,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明珠絮语(公众号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新书《为自己读书》即将上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