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曾国藩”
用了近两个月时间读唐浩明的《曾国藩》,想写个读后感。于是取了这个标题,因为,没有什么比用他的名字更能证明他的荣耀,也因为,没有什么比用他的名字更能证明他是一个人,有名有姓的人。
他是个自律的人。
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期待过声色犬马,期待过美人美酒,但他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洁身自好,正道直行。后来成为湘军统帅、封疆大吏后,他也有大把的机会攫取财富,坐享荣华,但他能够克制自己手中的权力,不去贪墨,安于清贫。这在我们现在看来,不过是书上的几张规律的字,但真正身临其境的想象一下,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男儿能丝毫不近女色,手握重兵、位列封疆的人臣能每餐吃碗稀饭,几个简陋的竹篮和几口没刷漆的木箱携带十余年而不换,一生收下最重的礼物是好友所送价值三千两的玉雕寿星,这样的自律,实在令人赞叹。
他是个刚直的人。
刚办团练的时候,曾国藩在湖南搅动的天翻地覆。他坚信乱世须用重典,对于犯事的兵油子和流民乱民,他毫不手软,大行杀罚,成为了“曾剃头”;对于巡抚骆秉章、提督鲍起豹,甚至对于整个湖南官场,他都看不上眼,丝毫不让,以硬碰硬,结果得罪了整个湖南官场,团练之事得不到任何配合,身心俱疲,转练衡州。这样的刚直在现实生活中作为谈资时常常被人赞叹,毕竟人人都想做自己。但真正放到为人处世当中,谁又敢毫无顾忌的满身带刺、棱角迎人,谁不是多少都会收敛自己、主动圆润。但做自己,想刚直,既是如曾国藩,也得付出成本。
他是个圆滑的人。
刚直的曾国藩在长沙待不下去了,先转战衡州,又转战江西。在江西,刚直的曾国藩因为设卡收厘金又得罪了江西官场,而且军事上接连失利,身陷囹圄。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曾国藩也借此机会匆匆逃离江西,扔下了处理不了的烂摊子。他怎么也想不通,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种局面,直到他遇到陈敷。在陈敷的引导下,他学会了杂用黄老之学,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挂起了含笑的脸,融入了“团体”,赢得了支持,最终收获成功。刚直,嚼嚼可以,真咽到肚子里,散发出血性,肯定走不了多远。现实生活中,刚直的人的遭遇往往也证明了这一点。想走得好,不论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磨去棱角,这是必须。
他是个顾家的人。
很早以前就听过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的八字家训“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曾国藩家书》更是举世闻名,这也造就了曾氏后人中名人多、分布广的罕见奇观。不得不钦佩曾国藩,战火纷飞、繁杂事务中能始终如一地坚持给子弟写家信,家信更是饱含深情,用心良多,悉心指导子弟成长。虽然他常年在外,与子女兄弟见面的次数少之又少,在那样的年代沟通联络又不像如今这样迅捷便利,但他能通过书信这样的载体,传承祖训,治家有方,这里面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不得而知。
他是个开明的人。
作为中兴名臣,他的大功在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清王朝的稳定和统一。但我觉得,他的大功更在于首开洋务运动。这不仅对于维护清室统治有益处,更对于中国近代化有巨大推动作用。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启用容闳、徐寿等一批进步人士翻译西方书籍,选拔学生出洋。不仅对于大的国家,对于小家,他也足够开明,他不求子孙高官厚禄,只求能够身怀一技之长,所以曾纪泽成为了通晓多国语言的外交家,曾纪鸿成为了晚晴著名的数学家。
他是个忠君的人。
作为湘军统帅,作为清家立朝二百余年来罕见的手握重兵之汉人,左宗棠、胡林翼、王闿运、曾国荃,这些在当时响当当的人物都曾或试探、或直白地劝说过曾国藩立起反清大旗,恢复汉家河山,但他忠君爱国,丝毫没有动过反叛之念。他在垂垂老矣、疾病缠身之时毅然踏上明知艰难的天津教案的处理之路,他从内心不愿看到女主临朝、幼主羸弱,但却不发怨言,每遇圣旨都毕恭毕敬,每得赏赐都感激涕零。作为汉人,面对异族的主子,能做到如此忠诚,也算是对汉家几年前来传承的儒家思想的一种尊重和践行。
他是个人。
他有太多优秀品质,他是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是毛主席独服的近人。但不论身上有多少荣誉,不论开创了多少业绩,他也是个人。他自律,但也偶尔会放纵自己;他刚直,但同时也是个圆滑的政客;他开明,但对待儿女的婚姻,即使明知不幸,也不愿意背离传统、违背婚约;他忠君,但弟弟假死之事瞒报朝廷,心中也始终算计着曾氏家族以及个人的荣辱和利益。看到这些,就会明白,他也是人,活生生的、有情欲的人。
他是个人。
他被传统儒家思想禁锢一生,虽然想中兴国家,虽然位列封疆手握大权,虽然开明到开眼看世界、学西方,但依然逃脱不了时代的限制、环境的限制、思维的限制,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他害怕创办湘军开辟的地方大员手握兵权的局面会在未来威胁清王朝统治,自己将因此而成为千古罪人。要知道,即使没有曾国藩创办湘军,也会有李国藩、王国藩、马国藩去办团练;即使清王朝地方势力崛起、武装割据严重,推翻统治的也是历史的规律,是人民的反抗,而不是某个人在某个时代做的某件事留下的某个后果。偶然因素会催发事件,但不会成为必然。
他是个人。
他给无数人带来了改变。
他是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