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檐七檩歇山-图解第九章

上章节完成了屋顶框架,接着是安放椽子,形成屋顶的第一基础层。

按说桁檩位置已定,把椽子挨排搁上就行了。搁多少?搁几根?这可是有图的,照图施工不就行了。看原图:

上图是原图截图,为了清楚起见,截了部分。把对面间距的数据用红字标在相同的间隔里。

这样看,椽子的数量和摆放间隔都安排好了,但不仔细看或不真正施工画线没有疑问,但真的要问你椽档是多少、是否相等,问题就出来了。

大式建筑用斗口计算尺寸,本座歇山建筑斗口二寸五,合公制80mm,斗拱的攒档用11斗口,一攒为880mm。

稍间五攒4400 mm;次间六攒5280 mm;明间七攒6160 mm;山间四攒半3960 mm;按图中要求的椽子根数,求出的椽档能差多少?答案是稍间4400除以18加1为231.58,次间5280除以22加1为225.57,明间6160除以26加1为228.15。山间3960除以16加1为232.94。这样看需要有连续性的檐面得数之间最大也就差6毫米,不到一个指头宽,可忽略。在实际建造中,按间排椽档没有问题;在虚拟建造中,还是一个固定连续的椽档好分,阵列一次就可完成。这样做模型是只以稍间和山间为参考定了椽档,其它就忽略了,所以朋友们看图要数椽子数量的话,就这两间对得上。看图:

这种做法并非出于无奈,是出于省事,也可叫做偷工减料。一个间量看似减一根,整个建筑减十八根椽子。

有一种说法,讲传统建筑中‘逢工必偷工,逢料必减料’,看过不少建筑,有时觉得作为工匠施工中出现的这种现象不一定是为了贪省,而是体现一种巧,巧妙的应付环境,应付结构和工艺。哈!怎么看像拿这话在为自己做狡辩。

这回上来还没安装,为什么先说椽档呢?看了下图就清楚了。

则例图解中为何要不厌其烦的标出椽子的数量,就是因为在清式歇山大式建筑中,两个大木件上要刻出与椽子相配的椽椀,椽子的数量和位置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加减。这两个大木件是踩步金和扶脊木。

细说说伏脊木,我前面图解廡殿的图文中,有对伏脊木的描述,通过进一步读书和观察,结合建模。我认为前面廡殿模型里的认识和图形不严谨,做正六方体的形状与实际不相符。

上图为前文‘图形探解清式廡殿之脊桁、伏脊木、脊椿、仔角梁与三种由戗’一文中插图,伏脊木为正六方体。并在前文‘图形探解清式廡殿之上花架椽、脑椽及山面、檐面整体椽子安装’一文中,用了如下图解:

垂直于六方体一面做大口径椽椀,以解决椽子与桁的相切。

之所以作成这样,是当时受一些书籍中示意图的影响,没对此细究,有示意图在,觉得说得过去。虽说在梁先生‘清式营造则例图版’和马先生‘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书中示意图都有正六方体的伏脊木表现,但在具体工程图表示上,‘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与‘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都有详细的描述。见图: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中有关伏脊木的图形没有出现正六边形,这是依照现代工程制图方法做的图形。‘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一书更是给出确切的文字定义。见下图:

这次按规矩做了伏脊木,合上了图形,解决了以前对伏脊木、脊桁和脑椽之间配合的疑惑。

模型按规矩做,椽椀与脑椽的配合;脑椽与脊桁、金桁的配合正好相切,合适。给个轴测图看看:

说清楚伏脊木往下装椽子,还得一层层来,从下面第一层开始,先装山面、檐面的檐椽。

从堆叠顺序上,这样是对的,可现实中实际建造和我做的虚拟建造都不会按图文顺序这样做。图文不是讲设计,设计的推导顺序不如此;不是讲施工,施工应把上面的椽子全安上才结实。我们的大木建造是堆叠是建造,在堆叠建造中体现匠人的技巧。

为接下来翼角安装顺序和工艺的合理,为了歇山山面接着出场的木件清楚,我就先这样做了。

歇山檐椽由于结构的特殊形,山面,檐面在椽子上头形状有点区别,山面和踩步金梁配合,直头;檐面和花架椽、老檐桁配合,沿水平锯斜面。(看书、观察实例,改掉前文中廡殿的做法)见图:

正身檐椽就位,在正身檐椽上装小连檐。小连檐另一端插入仔角梁槽中,形成翼角檐椽的安装弧面。

正身檐椽上装里口木。

装挑檐桁、正心桁上的枕头木。

枕头木和小连檐是安装翼角的条件,翼角椽头圆弧上面贴小连檐下面,圆弧下面贴两枕头木,尾部靠在角梁上。在歇山结构中,有一根例外,山面挨着正身椽那根,上面受老檐桁的限制,靠不上老角梁,要做相切处理,在虚拟建造中,仔角梁上点的椽花还是要给它留着位置;中段可和正心桁、挑檐桁相切,用不上枕头木,就没给它留位置,枕头木建模时省点事。十七根椽子十六个豁口。

安装翼角檐椽。

这次做翼角部分,没按‘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一书中的工艺做单根翼角椽,没有旋转做尾部切面,而是做垂面切尾部。见下图:

这样在安装侧切面看,切面间形成的切线都是平行垂线。再拿进前面廡殿模型中翼角的装配侧切面看看:

做了旋转切面形成的切线角度会越来越大。而且上次廡殿翼角我还是偷工减料的,十九根做成十三根。其实这次建模改变做法还不光这些,往上到翼角飞椽时还有状况,这些的做法偏离现有教科书的定义,是对翼角制作的一种探索。是否合理,还要看与实际中现存的传统建筑契合程度有几成,下图是装好后的仰视。

下图是仰视正投影。

翼角檐椽这块还能有目测观察验证的可能,网友可在一些没装天花的建筑中看到翼角檐椽的排列,到后面装到翼角飞椽时,除了亲自安装者外,一般人很难见其安装全貌。

有位古建三维建模的很棒的网友说,‘古建筑起翘的翼角恐怕是古建筑当中除了斗拱之外最神秘、最让人神往的部位了’,这是他做BIM翼角参数化时的感慨。

斗拱的神秘面纱,已被不少的读物图形所揭示;想要了解与制作有教课书与较可靠的数据可查。

翼角部分起翘则不然,完美的翼角是靠匠人的技巧与经验制作的,建成后给人在视觉上的感受只有通过实际观察,空间透视是欣赏建筑之美的必要条件,准确描绘也离不开空间透视。古人名家画作中虽有大量出现,但所描绘与实际差别太大,不足以表现其精美,准度不足以做参照,很少体现出翼角的灵气。文字描述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句话是对翼角灵气的描述,可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但不能定义其制作基准。

现代教科书中对翼角部分的描述两维工程图部分不少,定义明确的不多,我是指你要照图施工而言(另外从工程制图的角度讲,可见面线大多缺失),用三维建模还原正是相当于照图施工的过程。有的教科书有明确的工艺定义做法,按图形数据表工艺做出的翼角却失去了翼角的灵气。什么是翼角灵气?说不清,看图吧:

这是当代新建的传统建筑屋顶翼角,我觉得少了灵气。这可不是没有文化土财主家盖的房,单位可是文化单位,见下图:

再看一例:

这是刚才那个单位马路对面院里的传统风格现代建筑,这个不好评论,看看同是这院子里老的传统建筑,对比下翼角:

上图是老照片中的瀛台明春楼,翼角起跷顺滑灵动。再拿张和前两个单位一桥之隔的团城的照片,对比翼角:

不到一里地的距离内,新建与古建比较,可怎么觉得差点什么,是灵气?

翼角中的灵气,体现在视角视觉中,这种灵气的来源是翼角中每一个参与件的合理位置和几何形状。现存古建和老照片中留下了太多的制作范例,你单独对比,可能没有两个是同样的,甚至同一建筑的两个翼角,但又有那么多的神似之处,处处体现着工匠的巧妙。要把这种工匠创造的翼角结构用图形文字准确的描绘定义出来可真不是容易的事。

我推断,文津街两单位的仿古建筑,不会是草台班子设计的,一定要用大院设计,用教科、用规范、用计算表。规范的教科书只能做出规范的翼角,可缺的是工匠的灵气。

翼角的制作,传统大木匠有做小样、放大样的工艺,现在这样做活的不多了。在翼角制作这块,计算表替代不了放大样,除非使用计算机三维设计。在三维设计中,每一个点都要求有确切的定义,有确切的空间位置。现有的两维图纸、教课书中恰恰是难以找的这样确切的定义,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给将要出场的翼角飞椽做铺垫,我建模翼角飞椽部分的头部起翘、尾部扭转,都没按哪部教科书制作,而是按类似放大样,直接堆叠安装出尺寸、出形状。教科书里的做法没全采取,采用了与工匠实际做法相关的部分。

好,先按顺序装上檐望板,这是飞椽的安装基础。

这时山面望板可装到踩步金。

正身椽望板平铺,翼角部分随弯。

至此,飞椽、翼角飞椽的安装制作基础有了,下章节开始飞椽和翼角飞椽的制作安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