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是对的
昨天,我骑自行车带女儿去单位餐厅吃饭。停车子的时候,发现旁边有一辆倒在地上的共享单车。女儿问我要不要扶起来,我说可以呀。她就过去扶,没想到那个车子的支架坏了,很难站立。我说你把它靠墙放好就行了,女儿照做了。
吃完饭,女儿说她很渴,我说你可以去校园超市买一瓶水。到了超市门口,我说你进去买吧,她说:“爸爸,还是别买了。”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改变主意,心想也许她不是很渴,觉得买水麻烦。平时她是非常喜欢喝瓶装水的,尤其是那种带吸嘴,有时会把水当作奖励。每次去超市都要请求买一瓶水。
我又想到前几天妈妈和我说,她答应孩子去小区的餐厅里吃饭,可是她到了餐厅却说:“奶奶,这里的饭太贵了。我们还是买几个饼回家吃吧,又便宜,家里人都能吃到。”妈妈和我说孩子懂得省钱节约了。我想孩子这次改变主意,可能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接着,孩子去我办公室写作业,又说她好渴呀,把她的水杯给我说:“爸爸,你能不能帮我去楼下的热水器打一杯水?”我去给她打了一杯水,她一饮而尽。看来,她是真渴了。
回家的路上,我问她:“果果,你明明很渴了,为什么却改变主意不买水了?”她的回答让我有些感动和惊讶。
“买水就可能浪费一个塑料瓶子,那样会污染空气。”
尽管我是很讲环保的,但是这个主张显然不是我教给她的。我估计肯定是学校的课程有环保方面的内容。尽管我知道,塑料瓶可以进入一个成熟的回收系统重复加工利用,但此时,我没有再给她讲物料循环的科学。孩子能有这种朴素而又珍贵的环境意识,暂时就不要把想法搞得太复杂。
她又说:“今天的思品课,来了一位新老师,她说她二十多岁。大家讨论了共享单车的事情。我举手发言了,说那种损坏二维码的做法是不好的。”
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要把那辆单车扶起来。老师肯定是教孩子们要爱护公共物品。
当我们把绝大多数的心思都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觉得这些关于对事的看法应该能从父母身上自然习得吧。不过,孩子思想的转变令我毫无准备。昨天她还为没有给她买她想要的东西而不高兴,今天,她却用理性克制了欲望。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的意志,真的挣脱了本能而走向自由了吗?
我不得不为老师的教育鼓掌,在我的印象里总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思品课,开始有了讨论了。很多大学里的公德教育都止步于课堂知识,而小学的思品教育却走向课外实践,走向知行合一了。
无疑,孩子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可是却把我推向一个新的困境。如果下一次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我该如何解释那辆单车倒了许久都没有人扶起来的事实?我是让孩子独自去扶单车,还是我和她一起去扶?当我口渴的时候,又该找一个怎样的理由去买水呢?我们从何时起对公德变得不那么敏感了?
也许,我也应该和孩子一起去上思品课!